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
新疆,这片遥远、广阔、粗犷、神奇的土地,这片吸引着无数开拓者、冒险者、汇集着五湖四海的精华与沉渣的土地,这片浸透着西部开拓者血汗与泪水的土地,历来是文学的拓荒者们关注的目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真正写出了西部的可歌可泣可悲可叹的人生历程,深入揭示西部开拓者悲壮严酷的历史命运的小说作品是很少见的。正是在一种期望与等待中,我读到了陆天明的《桑那高地的太阳》(以下简称《桑》)。  相似文献   

2.
以土地记忆为内核,以地理意象的乡愁式咏叹来实现对土地记忆的地理归依,从而对抗现有地理秩序与空间的区域矛盾,是余光中通过诗歌作品欲寻求的历史与文化认同的主要通道.他将对故土大陆的热爱与地域文化的冲突凝结为作品之魂,热衷于"对脚下这块土地历史"进行追寻.余光中的"地理感"大概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在人本意识层面产生的自我内在的地理感,这是与生俱来的类似基因的一种土地意识情结;二是游历于异域而产生的区域空间的地理感,这是第一层面在空间向度上的延展;三是在异族文化层面产生的历史文化的地理感,这是第一层面在时间向度上的延展.  相似文献   

3.
从历史地理与文化的辩证关系的角度,阐述历史上的“地理大转移”这一社会和文化现象,并希图从这一层面论证“西部大开发”有其必然性:它同样是历史地理与文化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西部文学作品,特别注重主题的厚重,读起来总有一种沉重感。作家刘志成的散文集《一条歌的河流》就非常典型地体现出西部文学的这种主题特点和文化特质。如果说,作者在为这片有着如此深厚文化底蕴而又如此贫穷的土地唱着一首歌的话,那么这一定是一首深情而沉郁的歌。可以说,这就是这部散文集鲜明动人的思想情感基调。苦难的描写显然是这些作品的主要内容。作者就是在这片贫瘠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作家。从散文集的许多篇什里我们知道他的贫苦出身,在西部农村的苦水里泡大,经过了许许多多生活的打  相似文献   

5.
正地球的南北两极,是全球变化的驱动器,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冷源。南极大陆被称为地球上唯一迄今未开发的"处女地",也是唯一没有被常住居民和工业污染的洁净之地,正是在这片土地上,蕴藏着无数未解的科学之谜,也将世界的目光吸引到了这片纯净大陆上。而人类的脚步也随之印在了这片大陆的土地上,人类对于南极的探索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1910年至1912年期间,"史前  相似文献   

6.
唐洁  马婕  许婷 《考试周刊》2012,(37):29-30
宿迁——一片神奇而古老的土地,是世界生物进化中心之一,也是孕育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被誉为地球上的"生命圣地"。宿迁,位于江苏省北部,属淮海经济带、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境内平原辽阔、土地肥沃、河湖交错。"生态为归宿,创业求变迁"是宿迁的城市精神,宿迁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形成了以河湖文化、生态文化、创新文化、英雄文化、红色文化和宿酒文化等为主要特色的宿迁文化。  相似文献   

7.
《苗疆闻见录》的作者是清代徐家干,该书主要记述清朝咸丰至同治时期著名的贵州苗民起义以及生活在大西南这片土地上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书中所述皆为作者亲身调查、收集与写作,本书除了对战争及战争人物、地理地貌等描写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外,还为史学家们还原历史真相、为现今人们对清代苗民社会的研究提供了大量详实而又生动的史料。  相似文献   

8.
关于发展西部高等教育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西部 ,土地辽阔 ,资源丰富 ,人口众多。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西部人民 ,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无限智慧 ,孕育和创造了无比灿烂的文化 ,为整个中华文明做出了永不可灭的贡献。现代经济在中国东部地区发展起来 ,而西部的文明之光则日渐黯淡 ,失却了往日的辉煌。中国在经济发展上 ,逐渐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部代表着发达与进步 ,西部则代表着贫穷与落后。而且 ,东部与西部的差距在令人痛心地拉大着。2 0世纪 80年代以后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东西部差距则更是以加速度拉大 ,直到如今。一个国家的发达与繁荣 ,绝不是局部的和失衡的…  相似文献   

9.
一、阅读下文 ,完成 1— 5题。西部文化和西部开发①中国西部是什么概念 ?中国西部通常是指黄河与秦岭相连一线以西 ,包括我国西北和西南的 12个省市、自治区。这片广袤的土地面积为 5 46万平方公里 ,占国土总面积的 5 7% ;人口 2 .8亿 ,占全国总人口的 2 3%。②西部是华夏文明的源头。华夏祖先的脚步是顺着水边走的。长江上游出土过元谋人牙齿化石 ,距今约 170万年 ;黄河中游出土过蓝田人头盖骨 ,距今约 70万年。这两处古人类都比北京猿人 (距今约5 0万年 )的资格更老。③西部地区不仅有广阔的地域和悠久的历史 ,而且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资…  相似文献   

10.
汉水为长江最大支流,也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名河之一。但历史上汉水正源问题却围绕《禹贡》“皤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的记载两千多年来长期争讼不已。唐宋时期,随着西部地理之学的兴盛,历史地理学者对此作出进一步不懈的探索,兴元府三泉嶓冢汉源说基本上得以确立,奠定了后世汉中汉源说的基础。本文根据唐宋大量地志文集的记载对唐宋时期这一学案过程作了勾勒和梳理,认为对汉水正源兴趣颇浓的争讼与不懈求索,显示了唐宋间汉水文化地位的提高和唐宋学者对西部水系地理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11.
现代新儒家文化观的内容十分丰富,但讨论最集中的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是文化形上学,其主流的本体论形态是精神一元论,也有经济决定论和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占‘;第二是中国文化观,在不遮蔽中国传统文化劣根性的同时,侧重弘扬其优越性;第三是西方文化观,在肯定西方近代文化精神合理性的同时,批判了其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2.
在中西冲突的背景下,在传统经学向现代学术转化的过程中,廖平是"经学时代之结束"的标志性人物。西方地理学知识的传入对传统的"中国"为中心的天下观产生重大冲击,廖平作为固守中国王道理想的传统士人,力图通过对传统经典的创造性诠释来说明中国在地理上虽然不是世界的中心,但在文化上,中国并没有丧失自己的优越性,中国的文化将会随着世界交通而进一步推向全球,世界文化将一统于中国的孔教。这种相当激越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是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后的一种思想回应。  相似文献   

13.
受湘西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影响,湘西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原生态特色。相对封闭的湘西山区也使当地的饮食文化保留了众多古老的文化因子。在经济全球化和进行西部大开发的大背景下,湘西少数民族原生态特色浓郁的饮食文化具有很大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价值。因此,我们要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评判、比较,以及对中西文化冲突条件下中国文化发展路径所作的探索过程中,李大钊与毛泽东的中西文化观呈现出诸多趋同性:对传统文化都强调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西方文化都强调选择借鉴、洋为中用;在中西文化之比较中都主张融合中西文化,创造中国新文化。研究和探讨李大钊与毛泽东中西文化观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及其所展现的先进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人文化观的理论渊源及其思想体系历史发展的逻辑性和继承性,指导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的中国菜名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将这些信息传递到目的语文化中去是翻译的重要使命。文章着重论述了中国菜名的文化性及将其传译到西方文化的后殖民意义,提出异化翻译是翻译中国菜名的最重要原则,此翻译策略能有效传播中华饮食文化,对发展中华饮食文化和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结合当前全球多元文化新形势,根据现代语言、教育与文化理论及其应用原则,探讨和分析新时期外语教学中传承中西优秀文化的途径:分析外语教学中传承中西优秀文化需求,完善传承中西优秀文化教育课程教学体系,提升传承中西优秀文化教育实践与管理能力.旨在使外语教学既能传授精湛的外语语言文学知识,又能够肩负起传承世界优秀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相似文献   

17.
《欧游心影录》是梁启超撰写的访欧游记,集中反映了他访欧回国后的中西文化观。欧游归来的梁启超既批判西方物质文明和科技文明,又肯定西方文明中诸如"自由精神"、"科学的价值、方法"以及尊重"人的个性"的思想等优越部分。同时,梁启超对中国人的精神状况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如何继承和发扬的想法。梁启超中西文化观的变化并非传统观点所认为的是一种保守或倒退,而是对中西文化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是对其之前过于偏重西学的一种纠正,可以说,这时他的中西文化观恰是非常理性的。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传教士为桥梁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以地理大发现为发端的资本主义扩张的必然,体现着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同时,中国社会的变革也需要与外来先进文化进行交流。两大原因的交织共同推动了中西文化的大融合,而西方传教士便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载体。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西文化互动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认知的角度来看,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知,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层次:还原的方式,即西学中源说;沟通的方式,即中西相合说;比较的方式,即文化差异说。这种认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而逐渐深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国认识西方文化的思想历程。  相似文献   

20.
从中国对西方文化学习交流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过程的一隅。在对待中西文化上,和而不同(倡导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异而求和(寻求发展文化的共通性)、和衷共济(探求异质文化的共存之道)、和合共生(探求异质文化的共荣之道)无疑是一种正确的、共赢的态度。对待中西异质文化的态度,一要学习先进,二要立足国情,三要综合创新。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启示是:善于辨别,重视中西方教育思想的差异;立足国情,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放眼世界,正确分析对待异质文化;提高素质,注重对国民人文素养的培养。总之,以理性精神对待异质文化,不仅意味着治学的诚实和严谨,还意味着独立自主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