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的思想,相对于《论语》中其它核心范畴,如仁、礼、孝等在学术界的研究相对薄弱.但是,“学”在《论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不仅是简单的知识的积累,而且更是修德至君子的重要途径.《论语》之“学”包括学的内容、态度、方法和学的目的等内容.从《论语》中梳理中华文化“学”之精髓,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共党史学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共党史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是中共党史的理论之根。一方面 ,它为中共党史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使中共党史学明确了研究的主线和新的重点 ,扩大了研究课题的范围 ;另一方面 ,中共党史学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提供了充分的历史的论证。  相似文献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中得出的结论.当把这个结论还原到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去的时候.就给中共党史研究提出了新的视角和新的课题。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入中共党史学研究的视野,既突破了传统的以“革命史”为主导的中共党史学范式,又更新、完善了原有的以社会现代化为中心、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主线的中共党史学范式。  相似文献   

4.
在《论语》学说中,德性成为关切的中心、人们生活的主要目的。在孔子那里,人生的一切生命实践、为人之道,皆为“学”也。《论语》中“学”的范畴充分诠释了一个人一生所成就的全部就是德性的实践,以“学”的范畴辐射到“仁”、“道”、“礼”等主要范畴。因此,《论语》中的伦理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依照“学”来构建的。“学”贯通“礼”、“仁”、“道”,是诠释孔子伦理思想的最根本范畴,具有独立的意义价值。“学”的过程即是成仁(人)的过程,而成人的层次是不断提升的。“学”可谓是生命本身的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5.
孔子改造了古代宗教的外在礼仪形式,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的思想体系,从而奠定了儒家的"礼"学思想。荀子师法孔子,继承了孔子以"礼"治国的思想,但他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先秦诸子思想进行批判总结并再次进行融合,最终使"礼"由"纳仁入礼"走向"援法入礼"。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不只是教师的教,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导“学”与育“生”.导“学”就在于唤醒教师关注课堂教学的平等性、包容性、开放性,还学生健康的学习环境;育“生”就在于唤醒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的人生,关注学生日常生成问题的解决,还思想政治课应有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7.
曾国藩自幼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却成为近代文化的重要开拓者,在某种程度上受赐于传统的礼学思想。他吸纳了先秦至清初礼学思想的素养,认为“礼”不等同于礼节仪式,而是修齐治平的根本,万事万物的归结。“其学问宗旨以礼为归”,认为礼学经典是经世之学,以及立身处世和修身养性的必读书,并将其作为融通汉、宋两家的途径。他继承了礼以“时”为大的思想,主张因时变通,从而能够进行不同于传统的某些改革。但又不赞成“轻徇俗好”,仍坚持传统礼制的基本精神,维护旧的社会秩序,从而限制了变革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在近代的历史条件下,“礼”所蕴含的“不泥古制”的变易精神,为传统文明转向新的文明提供了一条渠道。这不能不说是曾国藩及其相类似的传统士人在不同程度上接受近代文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科举场域是科举制度在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自身的发展逻辑。科举场域、科举资本、科举惯〉--j的研究领域与“书院学”研究有着内在的关系,“科举学”研究不仅是“书院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而且“科举学”研究拓展“书院学”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9.
有学者认为:方苞是“汉学”的对立面,是桐城派与“汉学”交恶的肇始者。针对这一论断,提出:汉宋学之争的框架不适合于方苞,方苞没有也不可能反对“汉学”。方苞的学术思想是在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背景下形成的,他深受“实学”思潮的影响,这一影响不仅表现于方苞前期的学术取向,也表现于他对程朱理学的选择,即重在程朱理学的经世方面,而不是本体论方面;从方苞最为致力的礼学研究中也不难看出“实学”思潮的影响,他的礼学思想从渊源上可以说是与“汉学”同源的,他的“理寓于礼”观点,在一定意义上还为“汉学”家“以礼代理”思想的形成开拓了道路。  相似文献   

10.
苟子从人性本恶和社会历史方面追溯“礼”的起源,综合了儒法两家的学说,形成了礼法结合、礼本刑用的思想。荀子的“隆礼“思想赋予了“礼”以形而上的根据,拓展了“礼”的功能,并对“礼”进行了内在寻根式的阐释,丰富了“礼”的人文内涵与实践意义,深化了儒家“礼”的理性精神和实用品格,对中国文化重视情理结合、以理节情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文选》第感动卷中关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和“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等一系列重要观点的论述,充满了辩证逻辑思维,这部菱不仅是一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而且是一部新时期的“思想创新学”。  相似文献   

12.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总要求是“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其中,“学思想”是放在首位的,贯穿主题教育始终,起到引领作用,是党不断发展壮大、推动伟大实践、坚持理论创新的需要。“学思想”要学习“思想”的科学体系、核心要义、实践要求以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安排。我们要原原本本系统学,坚持不断持续学,创新方式多样学,推动工作贯通学。  相似文献   

13.
荀子礼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继承了孔子的礼学思想,而且吸收了法家的法治思想,建立了以礼为核心的礼法并举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荀子礼学思想不仅为历代统治者提供了治国方略,而且对于现代社会中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对于现代社会的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及其发展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汪超  徐安琪 《天中学刊》2006,21(3):96-99
朱熹词学思想具有独特的内涵,是南宋时期的特定产物。朱熹关注词体缘起,针对词的起源问题,提出“泛声”的假说。承袭苏轼“以诗为词”,朱熹以为词应具有“奋然灭寇”的社会功能。在词的审美追求上,受词坛复雅之风的影响,朱熹确立了“雅正”的词学标准,推崇和平粹美的审美理想,成为南宋复雅之风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相似文献   

15.
礼学思想是儒家最基本的特征 ,司马迁的《史记》包含了极为丰富的礼学思想。本文从司马迁对孔子礼学思想的继承、司马迁关于礼学的一些论述、司马迁论礼与法、礼与乐和《史记》在内容与形式方面体现出的礼学思想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从孔子的“敬”思想分析了对“礼”的本体意义和为用价值。“敬”不仅能够成就自身之德,使人的行为和谋事莫不自觉地以礼为尊,恰恰合礼,而且“敬”德还具有巨大的示效感化作用,形成人人循礼的良好风气,进而建立一个和谐、安定、有序的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17.
传统史学最为显著的特点是重视“致用”,它是传统史学发展的动力所在。传统史学丰富的“致用”思想主要体现在以史为鉴、以史资政、彰善瘅恶、歌功颂德和以史蓄德等方面。传统史学丰富的“致用”思想,对于传统历史编纂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它具体表现在对于史书体裁的创立、发展和对于史书直书、褒贬书法的运用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汉宋学之争”是清代学术史上的焦点之一。最初,以姚鼐与戴震之间的争论最为引人注目,“汉宋学之争”也因此而成为桐城派研究中常常涉及的问题。但学术界多从“扬汉抑宋”角度评论这场争论,或用戴震拒绝姚鼐师从的请求来解释这场争论的发生。“汉宋学之争”是关于儒学本质与功能之争,它是清代学术流变的产物,即“汉学”家放弃了顾炎武所倡导的“通经致用”的“实学”思想,而将经学蜕变为考据训诂之学,并以考据训诂作为汉、宋学的分界线,从而引发了“汉宋学之争”;其导火线则是戴震在谈到义理、考据、文章三者关系时,以“考核”自诩而视文章为“等而末者”,贬抑了义理、文章,从而引起与姚鼐的冲突。  相似文献   

19.
南朝礼学的等级观念是钟嵘《诗品》“品第”批评法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钟嵘师从礼学大师王俭的学历背景及其兼通礼学与诗学的文化素养,决定了他在对汉魏六朝的诗人们进行品第高下时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礼学的等差理念与序次思维,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形态。在《诗品》这部“思深而意远”的诗学批评著作中,礼学与诗学理论在审美价值理念、思想方法等层面彰显出高度的一致性,反映了南朝文学批评论有着深厚的礼学渊源与礼义内蕴。  相似文献   

20.
路广志 《考试周刊》2012,(72):53-53
小学低年级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夯实语文基础,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显得尤为重要。要在平时的教学中真正意义上地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轻松愉快地学习语文,教师必须根据教材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用“五学”为快乐课堂导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