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路琦 《传媒》2021,(7):77-78,80
媒体深度融合时代,音乐文化传播的生态语境发生了巨大改变,以青年亚文化为内核的小众化、去中心化传播成为主流,其中说唱综艺的崛起就是典型.但面对主流文化的治理吸纳、亚文化传播的自身局限,以及市场、受众、渠道等因素的影响,国内说唱综艺面临着较大困境,如何在审思现状的基础上,找准突破点,积极寻求市场、传播、文化等层面的"出圈"之路,成为当前需要深入思考与探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孕育了新媒体时代粉丝文化的成长,粉丝文化因其覆盖范围广泛、群体实践形态各异、对形塑青年价值观产生影响,因此主流意识形态对其渗透和引导成为题中之义.粉丝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一部分,主流意识形态以"嵌入"代替"收编",发挥偶像的中介作用,针对不同粉丝群体的行为特点,采取不同嵌入路径,即"加冕-挪用"路径和"钳制-妥协"路径,并分别以王俊凯探访最高检和"227大团结事件"为例进行结构和过程说明.  相似文献   

3.
管恩武 《青年记者》2008,(16):85-87
作为以平面媒体为研究内容的在美访问学者,笔者见证了美国媒体包括美国四大主流报纸--<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和<今日美国>对"西藏事件"给予的超乎寻常的关注和报道,武断地宣称中国政府压迫西藏人民和毁灭西藏文化,并谴责中国暴力镇压藏民,以预设的立场为西藏问题设置报道议程,并以此议程误导受众.  相似文献   

4.
东西方对于青少年亚文化的研究中,为了避免纠缠于"青少年"这一概念界定的暖昧性,以上世纪70年代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为代表的青少年亚文化研究者从"阶级文化"的角度出发,将青少年文化建立在一个同统治阶级文化对立的位置;并通过将同"青少年"相关的"音乐"、"风格"、"生活方式" 等符号表意结合、拼起来,呈现出一种青少年文化对于主流霸权文化的抵抗态度.  相似文献   

5.
"凡尔赛文学"指的是先抑后扬、明贬暗褒式的低调性炫耀话语体系.在网络新媒体的助推下,"凡尔赛文学"从亚文化圈层迅速扩张,成为当下社会一种无法忽视的青年亚文化现象.符号化、自我矫饰、形大于实是"凡尔赛文学"最为明显的文化表征.与此同时,青年亚文化群体通过戏谑的姿态消解阶层冲突与身份焦虑."反凡尔赛文学"的抵抗性生成昭示着青年亚文化群体在与主流文化的抗争中寻求属于自身的话语塑造与话语表达方式,用一种温和的反叛方式完成自身的话语体系和情感诉求.  相似文献   

6.
"丧文化"是以90后为主的青年群体在网络空间中通过多媒体符号,营造出的一种集体消极、颓废、自我否定、自我解嘲的文化形式,它是青年亚文化在网络时代的新形式,反映出当前青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和戏虐心态。青年"丧文化"的风格符号主要包含了图文表情、网络事件和商品消费。以"丧文化"为代表的网络青年亚文化,表现出大众共创、游戏心态、商业塑行等新的风格转向,弱化甚至消解了传统亚文化理论倡导的"抵抗"和"收编"。新媒体时代的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并非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在与主流文化的交流、协商中逐渐发展,通过与主流文化的协商对话,参与社会文化的版图重构,为了解当今时代的文化提供了多元的、开放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媒介融合背景下,主流媒体借助互联网平台制定与时俱进的宣传策略.近年来,主流媒体尝试对"饭圈文化"收编,并借鉴其应援文化对新闻舆论工作进行创新.主流媒体的转型探索开拓了舆论空间,但同时也遭到质疑抨击.分析主流媒体"饭圈化"策略的深层逻辑和表现特征,反思主流媒体该如何在不失权威性与公信力的基础上做到传播策略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王晴 《传媒》2021,(20):32-34
在全民抗疫过程中,2020年1月27日,央视频推出"两神山医院建造慢直播",这是我国主流媒体在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新闻报道上呈现出一定的突破和创新.中央级媒体首次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中引入形式相对自由的慢直播,并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5G正逐渐改变着传播格局和媒体生态,面对这场变革,主流媒体能否抓住时代机遇,不仅关乎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更直接影响新型媒介格局下主流媒体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9.
当下,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互动日盛.往往是网络媒体发起一非主流媒体报道→网络再讨论→主流强势媒体调查报道.哈尔滨"林松岭事件"中,当事一方是握有公权力的警察,且致人死亡,这些因素使其成为大新闻.只是,地方性传统媒体--黑龙江电视台却发出了杂音.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自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因而不符合主流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亚文化也能够得到传播和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自媒体环境对于亚文化传播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并探讨了自媒体时代亚文化传播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6,(22)
本文从媒体这一行动主体出发,以北京食品安全事件的"媒介呈现"作为切入口,对2008-2015年间的北京食品安全事件的媒体首发报道开展研究;侧重从报道的地方特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议程互动及社交媒体平台会话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传统纸媒和电视媒体仍然是北京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爆料的主要平台,消息来源以公众和媒体曝光为主;新媒体在传统纸媒、电视报道的食品安全事件持续发酵之后,承担了延续公共讨论的作用,部分社交媒体中的公众讨论呈现了扭转主流媒体话语权的倾向。公众的话语在社交媒体平台中成为主导议程的主体,通过质疑、反对等方式,扭转了主流媒体对部分报道的议程;对主流媒体的话语权进行争夺。  相似文献   

12.
社交媒体时代,受众个性化、社群化趋势明显,加速了以趣缘、情感为核心的互联网新圈层的建立.哔哩哔哩作为中国最大的亚文化网络聚集地,为以ACG为主的亚文化发展提供空间,圈层文化较为成熟.但随着圈层细分愈发精细,受众圈层意识突出,各圈层普遍具有排他性,特别是小众的亚文化圈层同其他圈层的交流严重受阻.哔哩哔哩以"固圈""破圈"两大策略为核心,固守圈层文化精髓,建构圈层成员认同,延伸圈层文化内涵,以接近传播受众的兴趣和情感.  相似文献   

13.
闫庆文 《东南传播》2021,(10):145-148
亨利·詹金斯笔下的"参与式文化"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被赋予新的意义,主流文化的能动性逐渐凸显.场景、权力、圈层和语言共同铸就青年观众的参与式互动逻辑."新主流"电视剧是主流文化与亚文化抵抗、收编、融合,近期达到和谐的产物,它顺着青年观众的逻辑,依托流量、圈子、社交媒体,主动化身为电视文本解构-建构者,与青年观众共同"游猎".这不是主流价值观念对青年观众的单方面"收编",而是其与青年观众的一场平等"对话",是达到读者与作者"共赢"的精明策略.  相似文献   

14.
在拉萨"3·14"事件的报道中,一些西方媒体公然违背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肆意歪曲事实真相,愚弄、欺骗公众,又一次暴露了隐藏在"客观"、"公正"幌子下的真实面目.本文通过一些西方媒体对"3·14"事件的歪曲报道,分析其歪曲报道的原因、手段及本质.  相似文献   

15.
突发性新闻事件报道是检验传媒职业化素质的重要准绳.本文以BBC(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与CNN(Cable News Network)2010年"菲律宾人质事件"(Philippines siege)的相关报道为研究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从西方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体裁呈现、内容...  相似文献   

16.
于淑香  李桂童 《声屏世界》2022,(4):19-21,26
随着媒体融合的步伐逐渐走深,网络"两微一端"成为了传统主流媒体新闻生产的主战场.入驻新媒体的主流媒体更加倾向于轻松欢快的表达,无论是日常的新闻发布还是重大突发事件中的信息传播,主流媒体都少不了"卖萌",党媒不再"板起脸"说话,新闻小编也变得"萌萌哒".文章从主流文化价值传播的视角出发,探究主流媒体"萌"传播的话语建构、...  相似文献   

17.
唐欣 《青年记者》2016,(2):22-23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传播的迅速崛起,整个媒体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媒体传播已经渗透于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一直处于边缘地带的亚文化开始借助新媒体的崛起得以高速发展,形成了一种浓重的亚文化氛围,并在某种程度上对社会主流文化形成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纪行式报道是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重要构成,也是传统媒体新闻优势的最佳体现.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型纪行式报道日益成为国内传统主流媒体展示综合实力的舞台.本期"新闻论坛"以近年来河北日报大型纪行式系列报道为案例,分别从如何增加纪行式报道的广度和深度(内容)、如何在纪行式报道中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媒介)、如何实现纪行式报道的跨文体写作(体裁)、如何确立纪行式报道版面的美学定位(版式)等角度展开论述,对河北日报大型纪行式系列报道展开多层面、全方位的深度解析,对新时代传统主流媒体纪行式报道路径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亚文化是一个群体或部落的文化,是一种无法忽视的力量。青年亚文化反映了青年群体通过各种手段对主流文化和文化权力的抵抗,开拓了自己的文化领域,赢得了文化话语权。新兴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媒介环境发生了复杂的结构性转变,由此影响了文化的发展,在新媒介环境中,我国青年亚文化在互联网上表现得异彩纷呈。本文探寻了我国网络青年亚文化的表现、新媒介环境与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对传统主流媒体来说,原有的主题宣传报道正在面对前所未有的"冲击".当新媒体、自媒体以"眼光缭乱"的内容叠加"求新求变"的技巧,传统媒体有没有可能"与狼共舞",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自我内容更新的最大增量?在此次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的一系列相关报道中,我们可以很鲜明地看到一个变化,那就是央视新闻联播、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时政报道正在团体"作战"挺进互联网端.省级媒体在此间也在艰难寻找本土落点.这是一场特殊的"战役",也是一次珍贵的学习.作为此次采访团队新媒体报道的总策划,本文将以此次重大活动报道作为样本,从"内容型短视频"的"背景延伸"传播、"事件回访"传播、"现场观点"传播等方面,探讨主题宣传报道如何实现语态"更新再造"和内容"融合迭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