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健身秧歌动律的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健身秧歌是一项新兴的健身项目,它是在传统秧歌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因此,本研究主要是在搜集、整理和分析各地传统秧歌动律和基本动作基础上,结合健身秧歌的技术特点,以及近几年来健身秧歌推广开展、调查研究和实践总结,逐步建立起符合健身秧歌自身特点的动律和基本动作。健身秧歌动律的指导思想是保持传统秧歌“扭、摆、走”的基本动律和特色,“走”是指健身秧歌的基本步伐,“摆”是臂的动作,“扭”是指上体的扭摆动作。  相似文献   

2.
陕北秧歌是现代"秧歌剧"和"健身秧歌"的原生态,这项古老的民俗传统文化经历古代秧歌、延安秧歌和现代秧歌的重大历史变革.多元文化基因、由"拜神"羽化为"乐人健身"以及现代秧歌已成为文化软实力,是陕北秧歌沿革变迁的主要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玉溪花灯经历了旧灯、新灯、"花灯之乡"品牌确立等发展阶段,它是滇中民族杂居区传统文化交融的典型代表,是中原文化与玉溪当地文化、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农耕文化与宗教习俗、舞蹈与滇剧及电影等姊妹艺术交融的结晶。  相似文献   

4.
踢鼓秧歌是流布于大同、朔州(以下简称为同、朔)及内外长城之间的一种民间舞蹈,它是和同朔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民风联系联系在一起的。本文试图通过对同朔地区踢鼓秧歌活动的剖析,说明其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位于闽粤边区的汀江流域是客家族群聚居之地。历代北方汉族移民之所以能够在汀江流域一带保存古代中原汉族文化,形成一个既区别于少数民族,又不同于汉族其他族群的汉族客家民系,以往的研究多认为是由于历史上该地域地理环境闭塞。事实上,汀江流域在历史上并不闭塞,它既是山海交接地,又处于交通要道,还是铜铁、林木、烟草和纸张等的重要产地。  相似文献   

6.
健身秧歌已形成一股热潮,它以其独特的锻炼方式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倍受青年喜爱,尤其是受女大学生的青睐。这种富有时代精神的锻炼方式目前已在高等学校学生中展开。此文从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三方面对女大学生进行健身秧歌锻炼的效果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7.
河北秧歌小戏不仅仅是大戏的“过渡”物,而且有着更为广泛的社会覆盖面,它是地域文化的产物。虽然其文学功能远不及其娱乐功能,但其独特的文学风貌和文化品性是许多大戏不可比拟、不能替代的。  相似文献   

8.
布依族小打音乐是布依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的形成与传播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通过访问、收集资料、梳理出论点和基于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对汉族丝竹乐的传播与影响和对小打音乐的源头分析,对小打音乐源流进行推论,初步得出布依族小打音乐的源头极可能是两广粤语区的"广州八音"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健身秧歌竞赛规则的研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健身秧歌是一个新兴的健身项目,它需要通过竞赛活动来宣传、推广和发展。制定健身秧歌的竞赛规则不仅是为了保证在全国健身秧歌比赛中评分统一、客观,更主要的是确定了健身秧歌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陕北秧歌在古代作为一种娱神祭祀活动,1935年至1949年经过"鲁艺"人的改造,成为中国革命领导人和全国人民的一种新的娱乐手段,新中国成立后"鲁艺人"又在小场子秧歌基础上把陕北秧歌改造成为舞台化的秧歌剧。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实施,陕北秧歌作为新中国人民群众体育锻炼、健身、娱乐的一种手段,进入体育领域。试图探讨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影响着陕北秧歌发展变化,陕北秧歌发展演变也映衬出中国社会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11.
论《秧歌》     
《秧歌》是张爱玲的一部重要作品,海内外对它的评价截然不同,本文力图把这部小说放到后期张爱玲创作努力寻找个人与现实的契合点的背景上分析,张爱玲在这篇小说中以她的眼光描写了“饥饿”现象和生活中的“虚假性”,而这部作品自身的虚假性却在于小说情节的构成,主要在于小说结尾的处理.《秧歌》虽然有政治环境时作家的影响这一因素,但又不能完全从政治立场的角度来评价它.这部小说基本上还是从人性的立场,从关注平凡人生的立场来创作的.她用一贯的“参差的对照”手法描写了农民的形象.作家在和现实保持距离的同时,又偏离了自己的基本立场,使这部小说呈现出复杂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从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整体情况来看,基本上是以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中原地区汉族接受、同化周边及外来的少数民族为主要形式进行的,这种民族融合形式直接推动了我国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繁荣共生的族群构成格局和我国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分布格局的形成。但是,我们同样应当对那些在不同背景下、发生在不同地区的、非主流形式的民族融合方式予以关注。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试图证明在西南边陲普洱市景东县衍化出的一种与传统民族融合形式迥异而又相反相成的新的民族融合类型,即汉族彝化。并围绕导致"汉族彝化"这一社会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根源、客观原因等作分析论证,提出了自我看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比较汉族与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学习中归因倾向,结果显示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业成功归因时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他们把成功归因于一些内部因素;在对失败归因时,两者在"教师评分严"、"试卷难"、"缺乏能力"上有显著差异,从总体而言,汉族与少数民族学生对成功都做出了积极归因,但在失败归因时,学生存在一定的消极归因。文章试图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正确归因,以达到提高英语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腾冲北部汉族民歌是我国汉族民歌的组成部分,自从中原流传到腾北边地以来,逐渐在人民的生活中扎根,和边疆众多少数民族艺术融合,形成特有的滇西边疆汉族民歌艺术特色,它曾和这片土地上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面对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腾北汉族民歌同其它民间音乐文化一样,其赖以生存的土壤不断流失,许多歌曲如何对其传承保护是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民族服饰是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的结晶,被誉为"穿在身上的民族历史"。地处滇中腹地的玉溪市,民族众多,少数民族占全市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除汉族外,玉溪世居的少数民族还有彝族、哈尼族、傣族、回族、白族、蒙古族、苗族、拉祜族等。在汉族和少数民族所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  相似文献   

16.
习俗是一种行为化了的文化形式.习俗对于民族文化的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苗族的习俗相当完整和古老.习俗对于苗族来说,它的作用比汉族或其他民族要大得多.苗族基本上是一个"风俗统治"的民族,传统的习俗渗透在它生活的各个方面.苗族的生活习俗最突出的是服饰.苗族的婚姻习俗共同特点是通过歌舞的形式用集体交往的方式来进行情感交流,作为择偶的手段和方法.苗族的生产习俗、丧葬习俗、节日等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西双版纳傣族的封建法规和礼仪规程>中的道德观念是在傣族历史进入"封建"社会的初期,由统治者所制定的占统治地位的法律和道德的意识形态,其中明显地渗融了汉文化的因素,但依然保持着傣族道德的独立特色,同汉族(儒家)道德理性截然不同,其伦理观在理论上从4个方面体现出它的重要特征1.伦理道德同其政治上的统治秩序相一致,本质上是伦理--政治规范;2.封建社会初期以道德习俗为基础建立的一套古朴法规是融道德与法律为一体的,法规既是道德秩序又是法律规范;3.其价值取向在社会个体上要求的是一种和顺型的人格模式;4.其哲学理性基础是外在的,而且是不自觉的,是隐在的和外在的超越价值本原,与汉族主流的自律伦理--心理模式相反.  相似文献   

18.
玉溪,是云南花灯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具有"花灯之乡"的美誉,"十个玉溪人,九个会唱灯"是玉溪人喜爱花灯的真实写照。花灯是玉溪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初年,江南汉族移民云南,带来以祈神为目的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85-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数据,采用经修正后GM(1,1)模型,预测全国7-18岁汉族学生各年龄段身高、体重生长发育的期望值.主要研究结果:未来10年我国汉族学生身高发育持续提前,且生长速度放缓;全国汉族学生的体重生长速度加快,由此隐含中小学生肥胖问题将成为未来时期威胁我国学生生长发育的重大健康问题,应引起教育、卫生部门的重视与关注;合理营养、良好的生长环境与健康的行为方式是保证学生生长发育良好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体育锻炼是促进学生生长发育的有效途径,倡导"营养+环境+运动+行为"新时期健康主流文化理念,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关注学生体质健康的嵌入点.  相似文献   

20.
武术与舞蹈的起源及二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是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借鉴体育人类学跨文化比较法,运用跨文化比较动作分析法、观察法、田野调查法等,探寻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典型动作与武术套路规范动作的历史渊源,从而探索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与武术套路动作融合发展的当代路径。以兼具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特点与武术套路动作的安徽花鼓灯为研究对象,对通过录像和照片采集的武术套路规范动作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徽花鼓灯的典型动作进行跨文化双向比较,从动作形态、演练礼仪及规则、传承方式、审美观与传承人的社会价值观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安徽花鼓灯与武术套路在动作名称、动作形态、审美观与传承人的社会价值观方面趋同,武术套路的部分动作形态、演练礼仪与规则、传承方式等与安徽花鼓灯也趋同。安徽花鼓灯与武术套路在历史演变进程中具有"舞中有武""武中存舞"的身体动作的双向互证融合关系,这也再次佐证了"武舞同源"的观点。最后提出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与武术套路动作融合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