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高斯 《兰台世界》2017,(3):117-119
校史馆是展示学校历史风貌、彰显学校办学传统与精神文化的场所。为更好地实现校史馆功能,根据场所精神理论,从参观者精神体验出发设计校史馆场所,塑造校史馆场所精神,建立校史馆与参观者的互动关系,引发参观者的空间认同。  相似文献   

2.
作为场所的图书馆,是人类社会理性的产物,图书馆场地空间、馆员/读者及其活动,共同构成场所的基本要素,其场所功能与价值通过图书馆活动来体现和发挥。从读者服务实践数据来分析、反证作为场所的图书馆其存在的社会价值理性。  相似文献   

3.
图书馆建筑的蓬勃发展根源于图书馆的场所功能和场所精神;阐述了图书馆作为学习和文化传承的场所的意义,以及图书馆作为具有公共领域意义的场所所体现的平等、自由、包容、促进和谐发展的场所精神;指出图书馆作为公共建筑与场所是文明与文化的物质写照,是人文精神的一种物化形式,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民主与和谐提供了一个自由平等多元化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简要回顾作为场所的图书馆的价值,介绍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虚拟图书馆的发展和冲击导致人们对图书馆场所价值的怀疑。论述作为场所的现代图书馆的价值和意义,将取决于图书馆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强调对图书馆的场所功能的创新与拓展,并对图书馆场所的功能如何创新进行了思考和展望。  相似文献   

5.
伴随空间再造的理论研究及实践的兴起,高校图书馆的空间价值凸显,其资源建设内容与服务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革。科学合理的空间再造能促成资源与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加速两者融合构建的脚步。资源和服务的有效融合促使空间再造不断完善,并夯实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教学科研的支柱地位,成为真正的"第三空间"。  相似文献   

6.
在技术时代,公共图书馆作为实体空间的"场所"价值,是关乎图书馆未来发展的重要内容。从公众认知角度探索图书馆"场所"价值,能够发现影响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经过全面梳理和系统分析,选择上海图书馆、浦东图书馆和滨海新区图书馆三所代表性公共图书馆在公共平台上的网络评论信息,综合运用Python、Jieba分词、SnowNLP等数据采集与分析工具,从高频词分布、情感分析和时间序列三个维度,对社会公众认知情况进行了文本挖掘。分析结果表明,公共图书馆仍然是重要的公共阅读"场所";公共图书馆"场所"服务颇受欢迎,社会评价极为正面;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是当前社会公众对公共图书馆"场所"价值认知的特征所在。在技术时代,公共图书馆应当高度重视"场所"价值的公众认知新变化,可以将文旅融合作为未来发展阶段的重要内容,助力公共图书馆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洁 《兰台内外》2024,(8):76-78
高校智慧图书馆“建用脱节”“供需不匹配”等问题日益显现。学生作为智慧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如何构建符合学生体验的高校智慧图书馆亟待探究。基于用户体验理论,文章首先构建了学生体验视角下高校智慧图书馆四层次模型(直观体验、功能体验、交互体验、情感体验),并从智慧空间、智慧设施、智慧资源、智慧服务方面出发,搭建基于学生体验的高校智慧图书馆分析框架;其次,在梳理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现状的基础上,从智慧空间、智能设备、智能资源、智慧服务角度剖析了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最后,为了建设更加贴合学生体验的高校智慧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应紧密围绕高校育人目标,推动图书馆的智慧化转型。信息化行业应秉承以生为本的理念,强化空间与资源的智能化建设。学生应提升数字素养,积极反馈智慧图书馆的使用体验。  相似文献   

8.
论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图书馆价值营销流程再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图书馆价值营销流程再造是一项系统工程。文章以价值营销理论和流程再造理论为指导,首先,分析了高校图书馆价值营销和价值营销流程再造的基本概念;其次,揭示了高校图书馆价值营销流程再造意义;最后,从决策组织流程再造、工作流程再造和保障流程再造等多个方面分析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图书馆价值营销流程再造的对策。参考文献6。  相似文献   

9.
文章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开发高品质学习空间的内涵,从理论逻辑与实践探索的视角对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再造进行了多维探索,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空间为例,通过实体空间、人文空间及虚拟空间的打造,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再造的实践路径,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再造需深化的问题,并对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再造进行了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10.
空间再造作为当前高校图书馆空间研究的前沿热点,是图书馆战略转型发展及提升服务能力的重要抓手。文章采用网站调研和案例研究法,概述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燧石图书馆空间再造过程,并分析历史文化、建筑本体、馆藏资源、技术革新、服务提升、设施配置六个方面与空间再造之间的融合,最后以空间生产理论为基础,指出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与服务转型是当下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提出空间再造及服务转型必须坚持以读者为中心、必须打造具有温度的文化空间、必须保持空间的可扩张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整理、分析现有图书馆空间再造需求,指出基于美学与体验营销视域的空间再造策略,为相关的图书馆空间再造工作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通过收集和整理现有空间再造研究中对于美学与体验营销理念的研究,结合图书馆空间再造的自身因素、用户因素和相关因素,构建基于美学和体验营销视域的图书馆空间再造策略。[结果/结论] 适合用户需要并满足其审美要求的空间设计才能有效提升空间服务效果。图书馆需要在美学与体验营销的基础上进行图书馆的公共空间再造、功能空间再造和主题活动元素布置,以满足用户对图书馆不断变化的空间服务需求来推动图书馆空间设计的变革。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信息生态理论为基础构建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生态系统,并对系统中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识别与分析,进而提出高校图书馆应采取强化数据素养教育,优化数据服务效能;完善供需匹配机制,提升智慧服务精度;以技术推动创新,优化用户服务体验;推动馆内空间再造,营造智慧服务环境等策略提升智慧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3.
未来学习中心致力于构建以读者为中心、以研究为导向、以兴趣为动力的全新学习生态。高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建设要突出空间再造和AI技术融合,通过改变传统空间布局来挖掘自身空间的价值和优势,把智慧图书馆空间融入学校整体发展中,打造团队式、协作式、主题式的图书馆智慧学习空间,以助力提升高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文章从空间再造和智慧图书馆两个方面讨论构建高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的基本路径,介绍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图书馆围绕未来学习中心建设所采取的措施,提出了建设高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共同情感指特定人群基于集体记忆和价值认同对特定事物形成的相同或相似的情感体验。文章在梳理图书馆空间及情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图书馆建筑空间的情感功能及大学图书馆共同情感的内涵。根据共同情感研究对于大学图书馆的意义,提出基于空间的大学图书馆共同情感培育策略,主要包括:通过多元表征建构共同情感基础,通过具身认知拓展共同情感,通过强化情感体验固化共同情感。参考文献48。 文章在梳理图书馆空间及情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图书馆建筑空间的情感功能及大学图书馆共同情感的内涵。根据共同情感研究对于大学图书馆的意义,提出基于空间的大学图书馆共同情感培育策略,主要包括:通过多元表征建构共同情感基础,通过具身认知拓展共同情感,通过强化情感体验固化共同情感。参考文献48。  相似文献   

15.
图书馆从古代藏书楼发展到近代图书馆和现代图书馆,其空间经历了较大变化.文章基于用户的感觉需求、交互需求、情感需求、社会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层次,从用户体验的视角探讨了图书馆空间转型的特点,为将来空间的再造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6.
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从景观生态、人本关怀、装饰元素三个维度,解析全球最前卫图书馆之一的芬兰赫尔辛基Oodi中央图书馆空间营造策略,探讨其对提升用户感知体验的重要意义。芬兰赫尔辛基Oodi中央图书馆通过创设内外部空间深度融合的生态环境、打造具有亲切友好感知的空间人本属性、融入凸显光影美学与空间精神的装饰元素,展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图书馆审美体验空间,体现出了馆方创建“书的天堂”“城市会客厅”“创意梦工厂”的空间设计理念。赫尔辛基Oodi中央图书馆这一空间营造的实践策略,对未来图书馆优化空间再造设计,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学习空间的创新发展可以为高校图书馆注入新的生机,提升服务水平。从智慧和空间再造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学习空间的新需求,包括集成化、智能化的空间设施,多元化、个性化的空间服务,智慧化、精准化的服务过程,以及人本性、沉浸式的空间体验。从基础设备层、资源保障层、技术处理层、精准服务层四个方面构建了高校智慧图书馆学习空间框架,并分析了其创新发展路径。旨在为学习空间的研究作出创新探索,供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实践应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研究与实践的现状,提出"主题空间"建设思路,结合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主题空间再造的两个案例,系统阐述两个主题空间建设的创意和实践,以期引起同行的关注和探讨,提供参考和借鉴并丰富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内涵。[方法/过程]通过对两个主题空间的创意背景、方案设计、建设内容的分析,论述两个主题空间的建设目标和使用成效。[结果/结论]提出高校图书馆宜建设主题空间,认为正确认知空间是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基础,主题创意先行为空间再造赋予灵魂是空间再造的前提,秉持"空间+"思维是创新空间服务和空间体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高校图书馆空间认知实证研究——以利益相关者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 旨在了解馆员、读者对图书馆空间的认知,为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过程] 使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调研广东省各高校图书馆馆员及读者对图书馆空间的认知情况,以利益相关者为视角,综合运用文献调研法、跨学科研究法、统计分析法与描述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二者在图书馆空间评价、空间需求和空间改造方面的认知及差异。[结果/结论] 馆员、读者都普遍认同图书馆空间的价值和作用。读者认为图书馆空间应该具有社交、研讨和自习等属性;馆员主张设置群体(小组)研习空间、开展多样化空间服务等。二者的空间认知各具差异,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和完善了图书馆空间再造的方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20.
以空间与传播互构为路径,本文集中关注如下问题:城市居民如何可能在其生活中获取具有第三场所性的空间体验?为此,我们进一步挖掘奥登伯格的“第三场所”概念的理论蕴意,将“第三场所性”阐释为一种空间的可供性,即行动者可能镌刻、挖掘并实现的展开社交、建立联结、培育情谊、形成归属感的空间潜能。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地理符号学的逻辑和语汇,论述这一可供性如何在不同符号系统交织所形塑的人与场所的互动中生成。最后,我们描述并解读对上海市嘉定区“我嘉书房”这个“社区公共文化场所”的观察,以之为示例,展示本文所阐述的理论视角如何可能落实于经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