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义务教育择校政策和择校现象的演变过程,是国家价值导向在不同时期的体现,更是各利益主体间博弈的过程。通过建构与分析政府与学校、学校与家长、家长与家长、政府与家长之间的博弈模型发现,择校行为是各利益主体博弈的必然结果,化解各主体利益不均衡性是消除择校行为危害性的根本途径,建立兼顾公平与特色的双重系统是义务教育制度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我国大陆的择校主要体现为一种由广大家长自下而上发起,以金钱、关系以及权力等方式竞逐(原)公立(重点)学校优质学额的现象。情理法兼顾是我国择校文化的消解方式。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处于由"人治"向法治转型期,公共的法律意识还有待提升、法治的根基不牢、政府执法能力有待完善。英国则是在法治背景下,以就近入学为基准,将择校作为公民的一项权利,以法律形式引导家长和学生择校,择校立法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3.
择校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每种社会现象都可追寻到其在历史文化背景中衍生的根源。本文拟对择校需求产生的文化心理追本溯源,重点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官本位文化、重道轻器文化、面子文化以及人情文化来解析家长们的择校心理,揭示其背后深刻的文化作用机理。现实中它们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通过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共同推进着家长们的择校需求。家长之所以择校,也是因为一定的利益诉求,而每一种文化也都体现着家长对自身利益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正不久前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强调了要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并将破解"择校难"作为下一步需要深化改革的内容之一,其原文表述是,"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应该说,在如此事关全局性的改革方案中重点强调了"择校难",并提出了解决路径,体现了改革者对民生问题的关切。但从开出的药方来看,  相似文献   

5.
很多父母都有类似的感觉——家长的功课越来越多:检查作业、陪孩子完成阅读任务、帮孩子制作手工、完成老师的各种派活……苦不苦,看看家长咋"陪读"。累不累,想想升学"不疲惫"。时下的教育让家长充满焦虑:各类择校、择班收费乱象,下班后辅导孩子功课,很多孩子在课堂上完不成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部委     
《教育》2012,(19):12
教育部:承诺5年内控制义务教育择校乱收费教育部透露,去年全国共查处各级各类学校乱收费问题涉及金额5亿多元。3696人受到党政纪处分和其他处理。教育部表示,将严处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中小学教辅材料散滥等,承诺用3至5年,控制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教育部表示,在义务教育阶段将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努力化解"择校热",从根本上解决乱收费问题。坚决制止"以钱择校"和"占坑班"。有的家长向教育部反映,个别学校和教师,把应该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清楚、讲明白的内容放在课外收费补课,不仅加重家长的经济负担,还对学生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7.
中美义务教育中"择校"问题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择校"现象已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热点问题.本文从择校行为的理论基础、学生及家长的选择空间、"择校"争论与公众态度、政策与法律取向四个角度对中美义务教育中的"择校"现象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对"择校"行为应持的态度和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择校问题是关乎民生的重大问题,择校现象在现阶段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择校权是学生和家长的基本人权;择校是学生及其家长追求教育公平的正当需求;择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择校是保障儿童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规范和治理择校现象应因势利导:确立学生及其家长择校的合法性地位;规范无序、失控的择校行为;逐步放开择校市场;保障公平择校的基本条件;拓展义务教育择校空间;保障义务教育择校主体权利。  相似文献   

9.
择校是高质量教育机会供求矛盾的产物,其直接原因在于就近入学制,主观原因是家长对子女期望值的升高,制度原因是教育政策长期的城市取向和不均衡发展策略,而根本原因则在于义务教育投资短缺。择校的结果是一定程度上会引发教育和社会的不公平,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精神背道而驰,不利于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整体规划。但是从人权来看,择校体现了教育自由选择权和发展权;从人的差异来看,择校追求的是差异平等;从义务教育发展来看,择校是相对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0.
杨明庚 《课外阅读》2011,(8):106-107
中小学择校现象在我国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逐渐成为一个热点问题。虽然教育界对中小学择校现象问题的研究层卅不穷,但这些研究大多数是建立在理论分析基础,不能够科学地认识和解决择校问题。而上一个世纪末,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学校选择、家长择校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教育的一种主制度,并赋予法律条文的形式加以规定。因此,本人认为:科学分析中小学择校问题并且找出相应对策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家长苦:择校难,难在托门子、找关系,而不是花钱2010年秋季新学期开学前,笔者的一位好友四处托人给自己的宝贝女儿择校上初中。他的女儿小学就读于北京市非常著名的一所小学,因为孩子平时学习成绩优秀,特长也很多,他就没有考虑择校的事情,哪成想电脑派位却把闺女派到了"最次"的学校,因此,他只能四处托人,为女儿择校的事情焦头烂额、四处运作。"钱对于我们来说不是问题,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前,择校收费正成为各地区享用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方式。如何体现教育的公平、公正,成为社会和广大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择校是导致教育不公平和教育乱收费的重要原因之一,……但问卷统计结果表明,择校问题在相当多地区是比较普遍存在的,达59.57%,不存在择校的仅有3.19%,……其中在高中达85.11%,初中达69.15%,小学达41.49%"。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问题已成为百姓最热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愈演愈烈,使原本的"就近入学"面临严峻挑战."择校"现象的产生是高质量教育机会供需矛盾的结果,是由于现阶段我国义务教育资源短缺、教育非均衡发展策略、教育内部发展不完善以及家长对子女期望值增加、教育管理部门功利主义不当操作造成的."择校"现象的存在有其相对合理性:"择校"引发的竞争可以促进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择校"为有需求、有能力的学生增加了选择机会.但是也引发了众多的教育问题,尤使教育均衡发展受到了极大阻碍.政府的积极姿态和行政干预是解决"择校"问题的根本所在,政府可以采取创造足够多的高质量教育机会供给、改善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改革现行"择校"制度、依法治理教育内部不规范操作行为、强化正确舆论环境等措施,解决"择校"问题,使义务教育走向健康和谐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主持人:孩子上学的事,牵动着每一位家长的心。当今,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其配置又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为孩子择校学习之风,早已吹遍大江南北。面对越吹越劲的择校之风,有人说是,有人说非,也有很多家长非常无奈。为此,本刊特约请了一些中学生、教师、家长、教育专家,就择校之风说长道短。  相似文献   

15.
近二十年来,择校在美国规模不断扩大,形式日趋多样。除学券计划外,各种税收抵免和教育储蓄账户应运而生,一部分公立学校也打开校门,实施"开放入学"政策。每种择校形式内,又有不同的变式。不过,由于家长和学生的择校标准不同于决策者的假设,各校也想办法选择成绩较优或家庭背景较好的学生,所以择校在某种程度上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它很少服务于最贫困、最需要帮助的学生,在推动公立学校改革方面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6.
严圣禾 《教育》2012,(18):63
"择校"是困扰很多中国家长的难题,也是媒体常年讨论的话题。在以"重视基础教育公平性"而著称的邻国日本,其实也有"择校"的问题,但却没有产生太大的社会争议,这是什么原因呢?日本的小孩要到上小学的年龄,家长也会在闲谈时涉及如何选择小学的话题。日本的小学招生采取的是什么制度呢?日本政府是怎么来确保国民在义务教育阶段享受到平等的教育资源的呢?  相似文献   

17.
家长择校问题涉及到公民受教育权的保障,需要进行严格的监督和限制。美国政府管制家长择校的法理基础是教育机会均等原则。美国政府一方面通过教育券计划、教育税抵免计划、帮助残疾学生,加强对弱势家庭学生的扶助;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完善的学校信息系统、防范学校设立不公平的入学筛选标准,强化对一般家长择校的控制。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原则是针对择校现象提出来的。针对择校存在的各种弊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也采取了一定措施,如加强公立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等,希望遏制择校现象。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原因在于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的有限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择校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政府不应过多干涉家长的择校权。政府行为应体现出效率、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价值,如完善政策法规、加强监管,提供足够、优质的教育资源等,选择学校的权利则应交给家长。  相似文献   

19.
正湖南卫视去年推出的《爸爸去哪儿》节目红遍了大江南北。随着今年小学毕业日期的临近,"爸爸,去哪儿读初中"成为了广大"小升初"学生新的热门话题。今年初,国家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中规定:对公办学校"小升初"实行"对口划片招生,免试就近入学"等政策。这意味着小学毕业生不能像过去一样自由择校了,而跨县跨地区选择优质公办初中就更不可能了。"公办不择校,择校找民校"。于是,优质民办初中就成了众多小学毕业生及家长心目中的"香饽饽"。长沙金海教育集团作为湖南民办基础教育的"领头羊",无疑成为了"小升初"学生及家长的首选对象。  相似文献   

20.
<正>一年一度的中小学招生工作中,面临子女"幼升小"或"小升初"问题的家长们为了给子女找一所"好学校",使出浑身解数,加入择校大军,进入择校模式。有的依托单位共建或托人写"条子",有的"自愿"交纳几万乃至几十万的"捐资助学费",有的拼了"老本"购置"学区房",有的早早地给孩子报名参加各种各样的"培优班"与"占坑班"……而一些社会力量乃至网络也为家长和孩子们的"择校热"加温。城市中良莠不齐的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