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6 毫秒
1.
"师定课程"是指由教师个人对学校正式课程的内容进行理解、加工并实施的课程。"师定课程"与"教师的课程"、"师本课程"、"生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之间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师定课程的提出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其研究有利于拓宽课程研究的学术视野,提高法定课程的实施效果,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提升教师的课程素养、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营造合作的教师文化、提供有效的专业指导、加强师定课程的管理等途径可促进师定课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程有五种形态:理想的课程,即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应该开设的课程;正式的课程,即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领悟的课程,即由教师理解和领会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即在教学过程中实际实施的课程;经验的课程,即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东西。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专家在经验课程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体验课程论,把体验课程作为课程实施的终极目的。所谓体验,指每个人的心理世界和精神世界都是自己独特的能动创造的结果,每个人必须经过自己的创造、理解、建构、体验,才能形成自己的内在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3.
课程存在不同的层次,美国课程专家古德拉德等人将课程分为五个层面: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其中,理想的课程与正式的课程这两个层面的课程是文本课程,是显性的课程,而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是非文本课程,是隐性的课程。教师对课程的理解领悟、运作实施使教师将外在于学生的文本课程和教师自身这种潜在的课程融合内化为教师层面的课程,  相似文献   

4.
适应新课改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改革正在有序进行之中,适当的理论反思很有必要。教育家对课程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六种: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大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课程的分类主要有以下五种:理想的课程,是指由教育家或有关学者提出的比较理想化的课程;正式的课程,指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实施的课程;领悟的课程,主要指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加入自我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指实际课堂教学完成的课程;经验的课程,是指学生通过自我体验学到的课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正极大地改变着已…  相似文献   

5.
"领悟课程""运作课程""经验课程""师定课程"等概念的提出丰富了课程的意涵,对教师提出了"成为课程创造者"的角色期待,为教师课程领导提供了重要的智识资源。教师的课程领导力是教师个体或群体在课程规划、开发、实施、评价等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积极影响力,由课程价值引导力、课程实践示范力和课程文化建设力等要素构成。为教师赋权增能、创建学校的学习共同体文化是培育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课程创生取向是课程实施的理想、未来与最终归宿。是指在教育情境中,教师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需要,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技能和智慧的基础上整合既有的课程变革计划,联系发明、建造、构谋、创作并自然形成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它具有交互主体性、特重情境性、真切互动性、深度体验性、合作创造性和动态生成性等特点,对创生取向课程实施特点的探析有利于深入理解其概念及涵义,并能为其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郭兆年 《现代教学》2012,(Z2):90-91
随着上海二期课改的逐步深入,课程建设的重心已经由宏观策划、专家设计转为学校的实施与操作。"绿色指标"提出了校长课程领导力指数,凸显了加强校长课程领导力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一、对校长课程领导力的理解1.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课程领导力是校长的硬功夫,主要是指校长领导教师团队根据课程方案和学校的办学目标,创造性地设计、编制、开发、实施课程,从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8.
本就社会学视野内的集合型课程与整合型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法定课程与师定课程等几种成人教育课程类型进行初步探讨,以期能为成人教育课程研究与改革提供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9.
1 悬空课程简介 悬空课程来自于课程实施阶段,具体理解为“应有”但“实无”的课程。这一概念是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艾斯纳首先提出的。悬空课程,实际上是指课程价值理想与实际运行课程之间的悬空现象,包含3个层面。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社会学视野内的集合型课程与整合型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法定课程与师定课程等几种成人教育课程类型进行初步探讨,以期能为成人教育课程研究与改革提供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1.
人们谈及课程时,往往是指不同意义上的课程:从界定课程即教学科目、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或是学习经验,到美国学者古德莱德认为的五种不同的课程(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这是由于课程经历了好几层的转换,如从规划、设计到实施,从课程决策者、编制者到教师和学生。周此,我们在探讨课程时应注意到,既然课程存在于不同层次,若我们只注意某一层次而完全忽略其他,则不但见不到课程的全貌,更有扭曲课程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课程是课程论学科的母概念,其含义自古以来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实践,由此分野为成人控制和学习者自主两条路径。从微观上看,课程实质是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总和及其组织方式与实施进程的安排;从中观上看,是指学生在学校指导和影响下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及其过程;从宏观上看,是各种课程主体的实践活动过程与结果。  相似文献   

13.
《广西教育》2012,(32):31-31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崔允都在2012年第5期《基础教育课程》上撰文认为,课程改革需要三大系统步调一致:一是规划与设计系统,主要涉及新课程本身的规划与设计、与新课程实施本身的规划与设计,以及课程改革推进的规划与设计;二是推广与落实系统,主要涉及理想的课程规划与设计如何得到理解、得到行动,国家、地方、  相似文献   

14.
知识和理性主义课程现把课程等同于知识,学生成为知识的奴隶,学生的主体性严重缺失;经验自然主义课程现又把课程理解为学生的个体经验,并表现为纯粹的学生主体的课程,从而造成教师主体与文本主体的缺失。主体间性课程就是基于知识理性主义课程现和经验自然主义课程现的困惑而提出的。主体间性课程是主体间性交往的经验。理解是主体间性课程的基础,对话是主体间性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职业教育课程话语中,往往是根据三级课程管理框架来界定校本课程,进而把“校本课程开发”理解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并不是指“校本课程的开发,”它的主要内涵应当是指专业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关于职业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合理性问题,当代职业教育课程话语往往基于政策文本做一些循环论证,或者用校本课程开发所产生的可能的积极结果来证明它的合理性。经验研究与实践探索也许能在一定限度内证明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论课程实施的想像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实施的想像力,是指通过师生(尤其是学生)的言说,打破课程的抽象、僵死的边界,打通科学世界和师生生活世界的通路,以避免课程理解的程式化。要实现之,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物”层面的,即作为文本的课程;一是“人”层面的,即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  相似文献   

17.
课程实施的取向是指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支配这些认识的课程价值观,课程实施的取向集中表现在对课程计划与课程实施过程关系的不同认识上。创生取向是课程实施研究中的新取向。课程创生取向把课程视为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并实际体验到的经验,这种课程是情  相似文献   

18.
试论地方课程开发的价值及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地方课程的理解主要受制于对课程的理解和对地方的理解。课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人们对课程的理解常取决于个体对知识和经验、工具性和内在性、学科和活动的认识和选取,不同的认识产生的课程理解也就不一样。我国传统的课程观多认为课程就是学科,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就认为,课程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相似文献   

19.
"课程创生"源于教师自觉开发课程的意识觉醒,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的结晶。"课程创生"可以理解为教师对课程的再创造,这种创造不单是教师依据个体知识背景、专业素养的课程理解,也不仅指教师基于课程实施情境、教学经验等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改造,更是教师作为教学实践者对课程进行批判性思考后的成果。  相似文献   

20.
殷洁 《教书育人》2006,(10):84-86
课程设计所产生的各种课程文件,只能看做是预期的或理想的课程,要实现这些预期的课程中所包含的课程目标,只有把它们付诸于具体的实践,即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是课程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育人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专家辛德(J.Snyder)等人研究认为,课程实施主要有三种取向:忠实、相互调适和缔造。基于教育和社会情境的复杂性以及教育变革需求的多样化,这三种取向在我国学校的活动情境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但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展开与深入,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