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学知识都具有“形”与“质”两个方面。“形”与“质”在认知结构体系的协调下应是统一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或先“乱”其形,或先“忆”其形,或先“明”其形,或先“补”其形,善用数学知识之“形”来凸显数学之“质”,以达到数学教学的“形质”兼备。  相似文献   

2.
真德秀的哲学本体论与朱子理学有明显区别。其“道”是自然规律,主要体现为天时与地利;其“理”是必然与应然的统一,必然是因果,应然是中正标准;其“太极”追求乾元与吾身的一体,集中体现了他贯通形上形下关系的努力。其“气”范畴具有阴阳之间感应、人赖以生存的条件、生命现象和人的精神等多重含义;其“器”范畴包括人的才质和独立人格等含义;其“物”范畴则具有客观对象和人的创造与实践成果等意义。真德秀专门讨论形上与形下二者关系时,既认识到“道”、“器”不可分,同时又强调“道”、“器”不相混。在“理”与“物”的关系中,强调二者未尝相离,以论证社会规范与自然规律的统一,避免了“理”独立于“气”的概念虚化之弊。  相似文献   

3.
丁芒是新时期一位诗风独特的“归来诗人”。“火”、“绿”和“时间”是其“归来”新诗的三大核心意象,构成其诗歌的情感空间,它的内核是对生命存在的体悟与思索。他的诗歌独特的情感基调、抒情方式和语言个性决定了其艺术风格,即激昂与深沉、直露与含蓄的统一。其艺术成因是中西诗艺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相似文献   

4.
李永元 《青海教育》2010,(11):37-38
美术课是一门必修课,是实现美育的重要途径,主要包括“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欣赏评述”是美术教学中的重点之一。欣赏是对美的感受与体验,评价是对美的阐述与判断。面对相同的美术作品,每个学生都会有其独特的感受与体会,会进行绝不相同的描述和评价。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这种个性特征,并让其充分发展。在课堂教学中,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是其三民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民权、民生两主义来说,其内容也是最为复杂的一部分。由于中国早期民主革命的特殊性,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反满”特征尤为突出,而“反帝”的特征却表现了相当的妥协性。分析了孙中山民族主义中“反满”与“反帝”,“种族同化”与民族融合等思想此消彼涨的原因,客观的评价了其民族主义的时代特征与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教育》2008,(10):8-8
《班主任之友》2008年第6期刊载刘良华的文章《班主任群体中的“民间英雄”》提到,到目前为止,班级管理领域至少推出了三个“民间英雄”:一个是魏书生,他的代表作是《班主任工作漫谈》,他的管理经验关键词是“自我管理”与“制度管理”,其本人称之为“民主”和“科学”;一个是李镇西,他的代表作是《爱心与教育》,李镇西的关键词是“爱心”;一个是万玮,他的代表作是《班主任兵法》,其关键词足“计谋”,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像“搞阴谋诡计”,但万玮本人称之为“与学生斗智斗勇”。  相似文献   

7.
风狂,或作“疯狂”,其语盖源自“凤凰”。风(疯)甲文中与“凤”通,狂与“凰”音近可转,凰鸟在《山海经》中写作“狂鸟”。风狂与凤凰除语音相通外,其语义亦颇与凤凰之品性相吻合。凤凰的“歌舞饮食”,均有出“风”头和“狂”妄自大之嫌;其飞群鸟从以万数,又或漫天翱翔,自是在发“风”或发“狂(逛)”。因凤凰是古东夷族所崇拜之图腾,故凤凰有“风狂”之表现,应是古华族对夷族某些风俗习惯的一种蔑视  相似文献   

8.
力学问题中常涉及到“双绳”与“双杆”的问题。学生对这类问题普遍感到比较困难。分析其原因,是由于受力分析比较复杂,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抓手。对于“双绳”与“双杆”,往往都是抽象成“轻绳”与“轻杆”模型,它是由各种实际情况中的杆和绳抽象出来的理想物理模型。作为这一模型,一般情况下,“轻”是指其质量可以忽略(相对于其它物体来说),所受重力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9.
在内蒙古汉语方言中,存在着一些返借词。所谓返借词,是指某些词借出去以后,又从对方语言中借回来,这种词,就叫返借词。一般返借词在相互借用中,其书写形式、读音、意义或用法都会发生一些变化,如“博士”与“把式”、“百姓”与“板升”等。但有一些返借词,其意义和用法虽已与原词有很大不同,其书写形式与读音却没有发生变化,如“旗”、“盟”等。这种返借词,我们称之为“特殊返借词”。这些返借词的存在,在世界各民族语言的接触中是一种比较罕见的现象。它是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长期频繁接触与交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王亚元 《语文知识》2010,(3):89-90,F0003
近来有学者提出“雕虫”的意思是“雕饰”,“雕”与“虫”同义连文。追溯“彤”、“镂”、“虫”三字的本义、本字以及“雕虫篆刻”一词的由来和词义演变脉络之后,可以得出在古今文献材料中“雕虫篆刻”主要用来形容文章小道或词章小技,然而由于其最初所指对象“赋”这一文体的特殊性,“雕虫篆刻”逐渐具有了“雕章琢句”这一非常用义位。“雕虫”作为“雕虫篆刻”的缩略语,其意义所指与“雕虫篆刻”是一致的,同义连文无法成立。  相似文献   

11.
长平之战“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或非“实录”,而是史迁“一家之言”。“二百四十人”含有“太白”星象运转中“二百四十日”的天人文化隐寓,寓指了长平的战争走向与秦并天下趋势。司马迁在吸收董仲舒“春秋公羊学”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推求天人关系中人的能动作用,巧妙地将“二百四十人”与“遗其小者”的人本倾向相缀合。在秦汉文化价值观“古今之变”的背景下,“遗其小者”则处于秦人长平“杀降”行为的对立面,是司马迁对战争手段、家族命运与个人悲剧根源的反思。“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的文本记述可谓“大一统”的天下运势中,史迁以天人文化视角尊重个体生命的反战情感寄托,是《史记》创作宗旨在列传细节之处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12.
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理念与原则是基于问题的学习和基于工作项目、任务的学习,其目标是实现“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的相互转化,侧重点是“技能训练”与“理论支撑”,同时,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封闭型”“开放型”“开放创新型”三个层面的教学实施过程。以此,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3.
“徵”、“征”、“祉”是中文里的三个汉字。其字音分别为:“徵”是多音字,有两种读音,一为“zhi”,一为“zheng”;“征”与“祉”均为单音字,都只有一种读音,前者读成“zheng”,后者读成“zhi”。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官民相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社会政治明中存在的“官民相得”的优良传统,其赖以存在的思想基础和价值取向是“道”与“德”,其表现形式是“公”的系统与“私”的系统相互配合,其实现途径是“民助官治”和“官,民的联结与交融”。道德对社会具有积极的规范,教育,导向作用,所以,道德历来成为人们修身养性,完善自我乃至治国安邦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成为官民联系的基本纽带,道德可以与法律相辅相承,自律可以与他律互为补充,法律和道德实际上相互为用,相互包容,江泽民所倡导的“以德治国”是对传统政治明中的“官用相得”历史传统的积极传承,体现了我们党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优秀化精神的博大胸襟。  相似文献   

15.
一、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   “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语出初中语文第二册《弈喻》 (1993年人教版 )。课后注释 (16)曰:“赞成自以为正确的,反对自以为不正确的。”我们认为此注释不妥。理由有二: 1.此注释丢了主语,没有解释“各”为何意。 2.并未说明“是”与“所是”之“是”、“非”与“所非”之“非”是否相同。   “各”在句中是个指示代词,指代一定群体中的不同个体,即“各个人”、“每个人”的意思,作主语。   由于注释并未说明“是”与“所是”之“是、”“非”与“所非”之“非”是否相同,学生难以完成课后练…  相似文献   

16.
王兴会 《小学生》2011,(3):48-49
“后进生”在社会、学校、家庭都是不受欢迎的。由于他们敏感于自身所处的地位,因此心理变化极为复杂。“后进生”在每一所学校都是客观存在的,鉴于“后进生”在学校中的心理劣势,对“后进生”心理错位调适是每位教师的职责和应尽的义务。我们要结合自己的工作特点,增强教育艺术,使“后进生”在爱与真的水乳交融中,在理与严的反复锤炼中,通过春风化雨般的浇灌,早之甘露的滋润,赤诚之心的感化,换其心,动其情,激其志,导其行。  相似文献   

17.
林语堂,一个曾经被遮蔽与误读的“话题”,一个正逐渐被理解与重新解读的“话题”。通过对其“家”的特点、其家庭观,以及其一生的经历,尤其是抗战中在国外的爱国言行的了解,可以说林语堂对“家”对“国”都是一往情深的。在他旅居国外期间,一直是心忧国家前途,情系民族命运,以他的方式表达着他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8.
“莱青”是内蒙古东部地区类似于巫师的宗教中介人称谓。其主要职能为驱魔医病,基本活动方式与蒙古博相仿。主要流行于内蒙古科尔沁及周边地区。“莱青”有蒙古博、“喇嘛博”、衰退的“古尔塔木”等不同解释。笔者释其为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后,在与原有蒙古博教作斗争过程中,为取代其功能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喇嘛”,是藏传佛教与蒙古博教整合形成的复合文化体。其乐舞也就具备了两种文化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9.
红水河流域壮族民间师公"沟通"鬼神手段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壮族民间师公为了实现其为民禳灾祈福的职能,其“沟通”鬼神的手段集中体现在歌舞与法术两个主要方面,前是师公必备的“软工夫”,表现为搬演歌舞谄媚鬼神以与鬼神“和解”;后是师公要掌握的“硬功夫”,表现为施行法术驱鬼消灾以与鬼神“较量”。  相似文献   

20.
释“鲁”     
“鲁”字从“鱼”构形,其义当与“鱼”有关。但前人的一些解说,却有以讹传讹之嫌。查阅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确认“鲁”的构形是“从鱼从口,鱼变声”,其本义是“味美”。由“味美”引申出“嘉”、“美”之义,再引申出“大”义等等,从而整理出“鲁”的词义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