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2 毫秒
1.
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是英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他从美学的角度提出了“自我发展”的艺术教育思想,成为他整个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怀特海的“自我发展”艺术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艺术教育的目的——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倩 《教育教学论坛》2014,(35):270+259
怀特海所阐发的教育思想深刻而又新颖,他的教育思想中最具活力和启发意义的是教育目的论和教育方法论,对于当代我国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仍然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意义。本文从怀特海论教育目的、教育的节奏及课程设置三方面教育理念来探讨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怀特海是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和哲学家,但是他同时是一位杰出的教育理论家。他的教育阶段说和知识与智慧分界的思想都对教育学理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拟分析怀特海对大学公用性的思想,指出这种思想对我们当下大学建设的借鉴意义,并指出这种思想可能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怀特海,“过程哲学”的创始人,在多学科中颇有建树的大师级人物。他的教育哲学充满了深奥的“过程”、“机体”思想,他对教育问题的认识是他的过程哲学的具体化。他提出整合教育,塑造“智慧人”;提出教育节奏,重视教育过程;关注教育关联性,提出首创精神。怀特海的教育哲学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怀特海被称为一代数学和哲学大师,他来源于实践的教育思想以及基于过程的教育哲学享誉全球,影响深远。怀特海把多年来在一线教育实践得来的点滴,加上哲学的思考和数学化的整理,从而形成了一套影响颇深的教育思想理论。本文从挖掘怀特海经典教育哲学思想入手,分别就教育的目的、教育的过程、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价值四个方面探讨其对成人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怀特海的摄入理论属于机体哲学,是怀特海宇宙论中最为核心的一部分。他对摄入理论的阐释并将它引入教育学理论中,能引发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和学习过程的理性思考,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赵荣 《生活教育》2014,(11):27-30
怀特海是英国"过程哲学"的创始人,提出"教育节律"理论,教育应该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采用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使整个教育过程呈现出周期性往复的节律感。陶行知与怀特海是同时代的人,他的教育思想博采古今,兼容中西,理论简约,自成体系。怀特海的教育节律理论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具有惊人的统一性,在我们教学实践中完全可以进行完美的融合。高中政治课教学,可以以陶行知教育思想和怀特海"教育节律"理论为指导,注重课堂教学改进的"神"与"型"。  相似文献   

8.
张在军 《成才之路》2014,(20):F0002-F0002
20.怀特海 一、生平介绍 怀特海(1861-1947)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的创始人。生于英国肯特郡的兰姆斯格特,其父是牧师。他的祖父是当地一位有名望的教育家,曾任当地一所私立学校的校长。他的父亲十分关心教育事业。受家庭的影响,怀特海对教育也很感兴趣。1880年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专修数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14年受聘为伦敦大学帝国科学技术学院应用数学教授。1931年当选为英国科学院院士。怀特海的基本论点之一就是,自然界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它处于创造进化的过程中。但与主要依赖于生物学的柏格森以及更早的唯灵主义不同,怀特海试图用近代物理学和数学上的成就创立其活动过程哲学或有机体哲学。怀特海强调,认识是经验主体的一种机能,认识的任务在于分析感官知觉中的自然界,而认识过程就是主体“包容”客体的过程。他把主体称为“包容统一体”,把客体称为“感官对象”,认为客体的性质不在于客体中,而是由主体的认识机能产生的,正像疼痛在我身而不在割我之刀上一样。因此,怀特海指出,“世界是在精神之中”“我们在世界之中,而世界又在我们之中”。怀特海对数学,尤其是对现代逻辑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怀特海是过程教育哲学的创始人,其教育目的就是要造就有业余爱好者基本优点的专家,或者说培养既有专门知识又有文化的人才。这一教育目的观的现实依据是怀特海个人的经历,其哲学基础则是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思想。怀特海的教育目的观超越了历史上诸多教育思想,在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中对怀特海的教育目的观及其历史意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班主任的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喆 《班主任》2006,(1):3-6
一 首先,介绍一段有意思的话,是怀特海讲的,他说:"我们现在仍坚持认为,发展的本能来自内部:发现是由我们自己做出的,纪律是自我约束,成果是来自于我们自己的首创精神.教师具有一种双重作用:他们以自己的人格和个性激发学生的热情,同时创造具有更广泛的知识和更坚定的目的的环境.他的作用是避免浪费,而浪费在生存的较低阶段是自然的进化方式."这是怀特海在<教育目的>这本书中讲的一段话.怀特海是英国人,数学家、哲学家,是著名哲学家罗素的老师.他对教育的一些见解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我引用这段话的目的是要强调教育具有特殊性,教师也有独特的作用.我赞成怀特海的意见,也主张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是一种能避免浪费的特殊学习活动,是和一般学习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11.
正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这位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曾经作为罗素的老师、同事与朋友与他合著过《数学原理》一书,是一位知识渊博、思想深邃的大思想家。《教育的目的》虽然只是由他的一些关于教育的讲座、报告与论文组成,但是,自成体系,逻辑严密,读了令人受益匪浅。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怀特海的教育目的论,那就是: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  相似文献   

12.
怀特海的教育哲学充满了深奥的"过程"、"机体"思想.本文在考察怀特海过程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探讨了怀特海的教育哲学思想,并进一步指出在我国教育重大变革时期,研究怀特海的教育哲学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刘徽 《现代教学》2014,(6):77-79
在书的开篇,怀特海就指出"教育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深邃,又有艺术般高雅"。实际上,怀特海本人就很好地印证了自己的教育理想,他既是一个数学家,但同时也是哲学家、教育家,从怀特海身上我们就能看到他所提倡的教育观所要培养的热情、高雅、深邃、敏锐、协调等美好的品质。  相似文献   

14.
吴非 《教师博览》2012,(2):10-11
应当是怀特海说的:“当一个人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比怀特海知名的爱因斯坦重复了他的话,再以后的引用者便把这句话当做爱因斯坦语录了。  相似文献   

15.
<正>读了英国教育家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一书,受益匪浅。书中将激发学生的聪慧置于现代教育的核心,明确指出教育要让孩子学会自由选择去探索未知领域,才能孕育出智慧和创造新的知识。怀特海的深刻的教育思想得到了教育者的广泛认同,并影响深远。在他的书里多次提及心智教育问题,反映了他的心智教育的思想,对当下学生的心智教育有相当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怀特海是过程教育哲学的创始人,他以整体视野和整合多元的方法论来认识现代教育,构建了以创造性、生活性、自由性与和谐性为特征的教育哲学思想。基于怀特海过程教育哲学反观我国幼儿园教学现状,其功利主义的教学目的扼杀了幼儿的创造力、学科取向的教学内容脱离了幼儿的生活、高控制的教学过程忽略了幼儿的主体性、片面的教学评价影响了幼儿的和谐发展。怀特海的教育哲学思想启示我们应将幼儿园教学过程视为幼儿生命的成长过程,要激发幼儿的创造精神、回归幼儿生活、尊重幼儿个性、强调幼儿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怀特海的教育思想与其过程哲学思想是一体的。他明确提出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活跃的智慧”。围绕这一教育目的论主题,怀特海关于教育何以培养人的“活跃的智慧”的一系列论述都深刻体现了他的过程哲学精髓。教育的过程性以人的生命发展的有机联系性、节奏性和创造性奠基,以实现人的“活跃的智慧”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怀特海的智慧教育思想对于克服专业化教育的片面性、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思想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A.N.怀特海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他提出的教育节奏说认为,智力的节奏可体现为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运用这三个阶段及其循环。显然,怀特海在80多年前提出的这种现代教育节奏说是颇具新意的。直至今日,教育的发展依然远未如人意,但当今时代,二元论哲学受到质疑,过程哲学日益受到青睐,从而引起了人们对教育进行哲学层面的反思。可以说,  相似文献   

19.
怀特海的机体哲学是思辨哲学,倡导创新精神。在以过程哲学为逻辑起点的教育哲学思想中,创造性这个范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育的目标应该培养创造性人才,怀特海的创造性是对人的自我建构的强调,是对人本身价值的重视。在怀特海提出的教育节奏等理论中,体现着对生命内部创造性冲动的保护和引导。  相似文献   

20.
品读     
<正>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英国教育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指出,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怀特海的论述可谓一针见血,他其实也是指出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儿童没有了多姿多彩的生活,那么学习也会变得无趣、无味,变得失去意义。良好的教育是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