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批评     
我们在教学中,曾经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在谈他们心目中的屈原形象时,有如此一说,即”屈原不识时务,屈原之死,不得其所”。闭目沉思:这算不算“创新”?这是不是独到见解?为何成人阅读时没有这样的想法?对青少年学生来说,除了屈原。他们还怎样看待自愿为变法而流血断头的谭嗣同?怎样看待拒绝元朝高官厚禄而绝不投降的文天祥?怎样看待置生死于度外而痛斥魏阉的左光斗?对历史人物的误读,这不是一个文学鉴赏的问题,也不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问题,也不仅是学生对人物事迹的一知半解。对人物精神的不求甚解,根本的原因在于人生观、价值观。[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教学中,曾经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在谈他们心目中的屈原形象时,有如此一说,即"屈原不识时务;屈原之死,不得其所"。闭目沉思:这算不算"创新",是否独到见解?为何成人阅读时没有这种想法?对青少年学生来说,除了屈原,他们还怎样看待自愿为变法而流血断头的谭嗣同、拒绝元朝高官厚禄而绝不投降的文天祥、置生死于度外而痛斥魏阉的左光斗?对历史人物的误读,这不是一个文学鉴赏的问题,不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问题,也不仅是学生对人物事迹的一知半解,对人物精神的不求甚解。根本的原因在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我们在教学中,曾经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在谈他们心目中的屈原形象时,有如此一说,即“屈原不识时务,屈原之死,不得其所”。闭目沉思:这算不算“创新”?这是不是独到见解?为何成人阅读时没有这样的想法?对青少年学生来说,除了屈原,他们还怎样看待自愿为变  相似文献   

4.
我在教读戈宝权先生的《汨罗行》一文过程中,曾经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在谈他们心目中的屈原形象时。有如此一说,即“屈原不识时务;屈原之死,不得其所”。  相似文献   

5.
马振升 《甘肃教育》2004,(11):24-24
一、让学生体验阅读的探究性自主阅读的第一层面,不是让学生直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是在解答老师或阅读材料本身的问题时,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广阔的发现空间,让学乍在阅读实践中切实体会到阅读具有丰富的探究性和不确定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肯动脑,肯定精彩无限。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呢?第一,问题指向的阅  相似文献   

6.
语感是一个人对语言敏锐的感知力。从现象上看,语感是对语言的感觉,实质上它是心灵的感觉。 语感具有个人性,阅读同一作品,不同的读者就有不同的感受。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教学不是要把这一千个哈姆雷特变成标准化的一个,而是通过莎士比亚原作中的“这一个”去丰富、提升学生心目中的“这一个”。这样,学生心目中的“哈姆雷特”就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与提升。正如  相似文献   

7.
从本世60年代起,日本有的学者开始鼓吹一种新的否定我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观点。1983年以来,国内有不少学者发表文章或从史料方面、或从逻辑推理方面、或从思想方法方面予以反驳和批判。但还没有人注意到日本的“屈原否定论”之产生,同当时我国国内意识形态方面的状况有关。学者们曾集中力量驳斥的,其实并不是新的否定论的始作俑者。日本新的“屈原否定论”的提出,还有两个原因:一是以往我国国内关于屈原的研究尚欠深入,二是屈原作品读起来语言方面障碍较大。而在日本广泛流传的汉诗都是明白易晓的作品,很多人不知道屈原。京都诗仙堂供有36位中国古代诗人,第一位就是苏武,而不是屈原。这也就形成了日本一些对中国先秦文学了解较少的学者的心理定势。至于司马光何以在《资治通鉴》中没有写到屈原,相当程度上是司马光作为一个保守派人物自我保护的心理反映。  相似文献   

8.
做了10年的数学教师,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 问题:学生究竟从数学学习中获得哪些具有内在价值的东西? 数学有其内在的价值和意义,数学学习赋予了一个人成长意义上的本质力量。 数学学习强烈而深远地影响着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数学跟语文不同,语文的价值取向可以多元化。面对同一篇文章,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数学却要你去定性把握,当一个孩子开始知道1+1=2,而不是等于3时,他就开始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对”的东西,也有“不对”的东西。人总是在努力靠近“对”的东西,都希望自己永远是正确的。“对”“错”的经历及由此引发的体验就构成人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在从学数学的开始就一直被持续强化着。  相似文献   

9.
贾薇 《青海教育》2002,(7):51-52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即使面对同一对象,不同个体的体验也是千差万别.这是生活的真谛,又何尝不是作文教学追求的境界?有一千个作者,也应当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写出自己的东西,培养其在作文中的创新思维呢?……  相似文献   

10.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即使面对同一对象,不同个体的体验也是千差万别.这是生活的真谛,又何尝不是作文教学追求的境界?有一千个作者,也应当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写出自己的东西,培养其在作文中的创新思维呢?……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教师不应包办代替。因此,当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新的发现时.教师应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探讨,并允许他们发出不同的声音,提出自己的观点。即使得到的结论是错误的,它对学生的发展起的作用.和教师直接把正确的结论告诉学生所起的作用是不能相提并论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读与哈姆雷特是怎样的关系?笔浅谈三点。 一、一千个读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为什么“一千个读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原因有二:首先是作品本身的丰富性。这里主要是指学作品,那些用形象来说明道理的作品,形象大于思维。一个形象、一个故事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看可以说明不同的道理。如,李商隐的《锦瑟》一诗,至今诸家看法不一:有人说是咏物诗,有人说是爱情诗。可以说各有道理,难下定论。《教参》上也是这样处理的。这不是一个是非选择题。再举一例,《水浒传》的思想内涵极其丰富,是“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的壮举,抑或是“招安”、“投降”。一句话:作品本身的丰富性已为读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可能与基础。  相似文献   

13.
教师的主导地位是“导”。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遇到一时难以明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应及时地导以思考方向,授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给学生讲解或者代劳。我的做法是:“导读”推动学生领悟。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时,部分学生对鲁提辖打店小二和打郑屠这两处描写提出疑问:同是打,为什么一个用掌,一个用拳呢?我想,这个问题不难解决。如直接告诉学生,学生会相信教师的结论的。但学生从教师这里得来现成结论,并不等于他们对问题就领悟到一百,领悟透了。于是,我引导他们先比较这两种打的结果:一个是“打得店小二口中…  相似文献   

14.
眼下,“感悟”这个词在语文老师那里颇具生命力:课堂上,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将自己对文本的感悟(解读)及时地以对话、交流等形式呈现出来;课外阅读和练笔中,我们期待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期待着他们能够“吾手写吾口”,鼓励学生叙说自己想说的话,抒写自己想抒的情……的确,在自由而尊重的氛围中感悟,学生们的个性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张扬,思维的火花也因束缚的减少而与文本产生了更多的碰撞。  相似文献   

15.
由于学生的生活处境,人生经历各不相同,导致学生的语文体验千差万别,正如大家常说的一句话那样:“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使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在对文本的理解上出现了多元理解的现象。而对此现象,虽说课堂上气氛热闹,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学生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但要使课堂教学成功,就缺不了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既然如此,那么教师在面对学生多元理解时,又该如何去引导学生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6.
感谢学生     
我曾有一个美丽的梦:我这一辈子要培养出一千个有出息的学生。功成名就了,在那么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这一千个弟子手捧着鲜花,向我鞠躬,感谢恩师。然而,美梦的玫瑰色烟霞消散净尽之后,站在五尺讲台之上,面对着几十双坦诚而灼热的眼睛;抑或打开记忆的相册,把往事拉回来一幕一幕重演,我总有一个确确实实的想法:应该表示感谢的是我,而不是学生;应该戴上鲜花的是他们而不是我! 我确确实实送过几缕春风,可他们给了我整个春天;我确确实实献过几分坦诚,可他们却送给我十二倍  相似文献   

17.
一个我们并不想否定的理论是:问题是思维的发动机,思维,永远从问题开始。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于是,在课改新理念的引导下,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脱颖而出,我们称之为“问题教学”。有“问题”便有“答案”。然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何面对学生丰富多彩的答案呢?下面笔者笔者在探索过程中发现的两个典型案例来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8.
在五年级一堂找规律的活动课上,教师出示问题:2,4,6,7,10这一串数中,哪一个与众不同?立即就有不少学生举手。一位学生说:“7与众不同,因为这5个数中只有7不是双数,如果把7换成8就有规律了。”师生对此回答都感到满意,教师还补充道:“是的,把7换成8后,这一串数中每一个都比它前面的一个多2,这就是你们将来到中学要学的等差数列。”教师正准备出示下一题时,不料有一位学生说:“10与众不同”,还没等她说完,全班哄堂大笑,教师也一怔,连忙追问:“你有什么理由说10与众不同?”这位学生满脸通红地说:“这5个数中,就只有10…  相似文献   

19.
范琴 《语文天地》2014,(31):26-27
高中语文教学的出发点是什么?从课程实施的角度来看,首先应当是文本,其次应当是学生。有什么样的文本,才可能有什么样的教学。这一判断中的研究着力点正在于“一个文本是什么样的文本”这一命题有点类似于“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那是多元解读的一种表征,而我们这里所追究的“什么样的文本”却是涉及文本理解的问题。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语句背后的含义是:对文本有什么样的理解,就可能有什么样的教学。而从日常教学  相似文献   

20.
叶圣陶指出:“语感是一种文学修养,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也具有个人性,阅读同一作品,不同的读者就有不同的感受。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教学不是要把这一千个哈姆雷特变成标准化的一个,而是通过莎士比亚原作中的“这一个”去丰富、提升学生心目中的“这一个”。这样,学生心目中的“哈姆雷特”就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与提升。正如培根所说: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衡量一个人语感品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它是否具有独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