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教育史     
<正>[主持人的话]本期发表两篇关于中国教育史方面的论文。《论先秦儒家人格思想的双重影响》旁征博引,条理清晰地分析了先秦儒家人格思想的双重影响。论文认为,先秦儒家人格思想积极意义表现在:理想人格的榜样作用有助于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准,改善社会道德风尚;"君子"和"大丈夫"等理想人格在历史上对人们的影响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色彩;"中庸"、"和谐"的人格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家的君子人格蕴含着多重向度的价值内涵:以“道”或“仁”为己任使得君子有别于其他社会角色;与“知”或“智”相伴能够确保君子把握人类生活的目的以及在各种情境中进行合理的抉择;凭借“勇”,君子可以在道德理想与现实之间作出正确判断、捍卫人伦秩序和人自身的尊严。事实上,先秦儒家的君子人格正是以“仁”、“知”、“勇”三者的融会贯通作为道德理想,并由此建构起了批判现实的基本尺度。  相似文献   

3.
超验主义者是19世纪上半叶美国文化界的主要发言人,他们将伦理置于很高的地位,尤为重视伦理建构。理想人格的建构是伦理建构的核心。超越主义者所书写和创作的理想人格是新亚当。研究超验主义散文中的新亚当,对位考察先秦儒家经典中的"君子"有一定的现实联系,即超验主义者对儒家典籍,特别是《论语》有一定的接受和引述。从人格的角度分析,新亚当与先秦儒家经典中的"君子"具有较高的契合度,这也说明了建立全球伦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先秦儒家的理想人格思想在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可以用"内圣外王"来概括。文章主要分析了儒家"内圣外王"这一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一思想开创于孔子,发展于孟子,完善于荀子。  相似文献   

5.
儒家理想人格模式中有两类模式是世人所推崇的:一是圣王人格,一是君子人格。圣王型人格是儒家所设定做人的最高的典范,君子型人格是儒家所设定的做人的一般范型,是对圣王型人格的补充。君子人格具有重义轻利、安贫乐道、自强不息等品质。儒家理想人格具有积极的现代价值,对于构建当代人格理想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儒家理想人格为"文质彬彬"之君子,其人格的最高境界,是文质合一,礼与情合一.儒家人格思想不仅有益于培养现代人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与高尚人格,而且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恰当的礼仪行为.  相似文献   

7.
先秦儒家主张教育应当培养受教育形成仁道理想,独立意志,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和真,善,美统一的人格,而受教育理想人格的培养则主要是通过反求诸已,情感体验,主体实践,自我超越来实现,先秦儒家的人格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德育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6,(77):138-139
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缺陷在很大程度影响其人际关系处理,进而影响其成长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因此,高校教育应改变"重知识技能轻道德人格"的现状,把学生的人格培养当做重要任务。以先秦儒家的"君子人格"为借鉴,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人格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君子是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集中呈现和现实形态,儒家通过培养君子来传承儒家文化,进而实现其“修齐治平”“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君子具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基本内涵。道是君子的信仰和方向,德是其内涵和修养,仁是其德性的合理展开,艺是其现实载体,既凸显了君子作为“理想的人”的一般本质,又富有关切人伦日用的社会现实性。君子以“好学:学思并用”“克己:慎独内省”“力行:改过迁善”为养成路径。儒家君子人格思想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其人格范式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儒家理想人格理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士大夫人格、君子人格和圣人人格,这三种人格的内涵和实现要求不同.古代士大夫追求的理想人格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君子人格内涵丰富,君子应具备仁、义、礼、智、信、勇、中庸、和而不同、文质彬彬与自强不息等方面的素质,强调扬善抑恶,塑造理想人格.圣人人格应具备“内圣外王”,“德业兼备”.这三种人格由低到高,是古代三个不同阶层人追求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1.
儒家的理想人格在总体上表现为仁道的具体化,内圣外王人格是其最高境界,但“圣人”的境界一般人难以企及。相对于圣人,君子可被视为理想人格的现实体现,为个人修养提供了一些具体规范。“仁者安仁”则体现了儒家理想人格的价值观特质。儒家的理想人格对中华民族的个性品质和人格培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对人的道德修养发挥过积极作用,即使在今天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现代公民理想人格的塑造仍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君子人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人格,也是历代儒家推崇并孜孜以求的理想人格。君子人格中的“仁”、“义”、“礼”、“信”、“学”等内容寓有深刻的人格教育内涵,研究“君子人格”对当下大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任何学派的人格思想都有其一定的理论基础.先秦儒家构建的"天人合一"学说,为儒家人格思想提供了一个形上的保证;先秦儒家多样的人性论丰富了人格教育思想的内涵和途径;先秦儒家的心理学思想既为人格塑造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引,也为人格教育奠定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孔子对人的存在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通过对人的生存、人的早期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人的群体的思考,建立了自己的学说——仁学。仁学为人们设计了一条安身立命的生存之道,那就是“为仁”之道,而理想的人格就是实践“仁”的君子。同时,孔子也设计了理想人格的实现途径,那就是忠恕之道和克己复礼。这些思想奠定了儒家人格理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儒家君子人格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仁民爱物的博爱情怀、以义为上的价值取向、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和而不同的交往之道、安贫乐道的人生境界等内容,对于当今青年学生的爱国精神的培育、道德品质的养成、进取精神的激发、敬畏意识的形成、心理调适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融入青年学生现代人格的培育之中。  相似文献   

16.
嵇康的人格重在作为一个主体的“人”的自觉意识,他把人与人生作为审美的对象,将人生审美化、艺术化了,审美人格构成他主体人格的第一个层面;他崇尚自然、具有反抗意味的放达通脱、任性任情的个性构成他主体人格的自由层面;他的理想人格———“君子”形象既有道家的玄远、自然的理想色彩,又有亲切的人间气息,他以现实人生实践着自己的理想人格,使玄学精神有了可实践性。嵇康是魏晋时代“人的自觉”与“艺术的自觉”的一个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17.
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其高扬“君子人格”的塑造,对后世儒家的文化人格建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历代知识分子所尊崇、效仿的对象。尝试从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提出以及其建构的“君子人格”的形态等角度,对《论语》中孔子的“君子人格”思想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现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8.
理想人格的培养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最深层次、最关键的问题,通过科学研究方法对当代大学生心目中的“君子”进行准确定义是培养其理想人格的前提,而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君子”人格结构所提出的一系列“君子”培养路径,可以更好地为大学生所认同和遵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