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5 毫秒
1.
文章认为,“定+(所+动)”不能准确地反映“名+所+动”的结构关系;名词不可以做“所+动”的定语,“所+动”亦不可以独立为“所”字词组,更不可以为名词所修饰。“名+所+动”应是一个主谓结构加入“所”字的“主+所+谓(动)”式的“所”字词组;“主+所+谓(动)”是先秦书面语中“所”字词组的两种基本结构之一。  相似文献   

2.
“定+(所+动)”不能准确地反映“名+所+动”的结构关系;名词不可以做“所+动”的定语,“所+动”亦不可以独立为“所”字词组,更不可以为名词所修饰。“名+所+动”应是一个主谓结构加入“所”字的“主+所+谓(动)”式的“所”字词组;“主+所+谓(动)”是先秦书面语中“所”字词组的两种基本结构之一。  相似文献   

3.
文章认为,“定+(所+动)”不能准确地反映“名+所+动”的结构关系;名词不可以做“所+动”的定语,“所+动”亦不可以独立为“所”字词组,更不可以为名词所修饰。“名+所+动”应是一个主谓结构加入“所”字的“主+所+谓(动)”式的“所”字词组;“主+所+谓(动)”是先秦书面语中“所”字词组的两种基本结构之一。  相似文献   

4.
《史记》中“所”字结构主要包括“名(代)+所+动”、“名1(代)+所+动+(之)+名2”、“名(代)+之+所+动”、“名1(代)+之+所+动+(之)+名2”、“其+所+动”、“其+所+动(之)名”等六种格式,这几种格式存在着三种共现情况。“名(代)+所+动”是主谓结构里面加助词“所”,而“名+之所+动”里面的“之”只是古人用来凸现说话重心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5.
文章认为,"所"字词组应包括"所+动"、"主(之)+所+谓(动)"、"宾(之)+所+动"、"状(之)+所+动"四种结构方式。四种结构中,"所"皆用于动词或动词词组前,皆具有将与之结合的词或词组变成自己的逻辑定语或后面名词、代词的结构定语的作用,由此构成的结构功能上相当于一个名词。  相似文献   

6.
借鉴构式语法理论对“数+量+动”结构进行分析。在典型构式“数+量+名”的基础上形成的“数+量+x”构式,其构式义有三项内容,即1、“数+量”对“X”进行计量;2、构式整体上是名词性的。且这种名词性不随其内部成分的变化而变化;3、X位置上的词语在该构式的层面上表现为名词性。而在语义层面上这个位置上的词语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形容词等。因此,“数+量+动”作为非典型构式,是典型构式“数+量+名”的继承和引申,其“动词”及整个结构的名词性是“数+量+X”这一构式赋予的,是一定认知机制制导下构式压制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动+之+名”结构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结构。文章以《史记》中出现的“夺+之+名”和“为+之+名”结构为例,以充分的理由证明前人研究中通过变换分析和古人的注释来证明“之”=“其”的观点是不成立的,从而证明整个结构是双宾语结构。  相似文献   

8.
从句法功能来说,能够进入"(形+名)+动"结构中的形容词多是单音节性质形容词,部分双音节性质形容词以及少数状态形容词也可以在结构中充当一定的角色;同时,每对形容词在同一结构中具有一定的选择限制,造成一种不对称现象。从语义功能来讲,此结构中的形容词属于一价形容词,其语义特征表现为表量性、模糊性和程度性。"有界无界说"亦能对"(形+名)+动"结构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9.
“者”有转指和自指功能,“所”有转指功能,古汉语教学中,如此处理转指的“者”为转指代词,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自指的“者”为自指代词,构成的“者”字结构,有的具有名词性,有的仍具谓词性,特殊分布的“者”是自指代词,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转指的“所”为转指代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汉语中,“小+谓词(词组)”这一结构中,一部分可以改变词性构成名词,还有一部分仍然保持其谓词词性不变。本文从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方面,对“小+谓词(词组)”这一结构中仍保持其谓词性的部分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小”在这一结构中的构成及作用,并通过调查发现这一结构目前主要用在口语当中,各语法小类的使用场合略有不同,在口语使用范围上也有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1.
周扬毕生都在致力于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工作,1983年,复出后的周扬提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的讨论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继而上升为批判性的政治运动。在这次风波中,周扬的身心虽然受到了重创,但他的理论和思想却被誉为"生前短暂却又难能可贵的心灵闪光"。然而,究其一生,周扬文艺思想的维度其实是一致的:它显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无产阶级新文艺和新文化并为之付诸实践的巨大热情,正是从这个层面上讲,周扬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无产阶级"有机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2.
文章围绕冯其庸先生的《瓜饭楼丛稿》的出版展开访谈,重点对冯先生在红学研究方面的成就做了梳理。  相似文献   

13.
张国光高举“当代红学”大旗,目的在总结六十多年来红学界的是非功过。“两种《红楼梦》,两个薛宝钗”,是他的“当代红学的宣言书”。他猛烈批判红学两个“凡是”派的代表周汝昌,深入论述高鹗的巨大贡献;批判周汝昌支持的红学丑闻“震惊人类的发现”,捍卫中国红学和中国学术的荣誉;与欧阳健论战,肯定胡适新红学和脂评本发现的重大意义,这一切都是为了中国“红学”健康地迈向21世纪。  相似文献   

14.
周作人作为五四时期重要的文艺理论家备受关注,然而后人在解读周氏理论的时候往往热衷于简单地划分前后期,一定程度上单一、表面化了周氏的艺术追求,而实际上周氏却有着其复杂、磅礴的理论体系,在各个时期的学术追求都不是单一的,而是"绅士/流氓"、"隐士/叛徒"、"今人/古人"的繁复纠葛;同时,在这种庞杂的学术体系中,周作人始终坚持注重"人"的发展这一基本学术关注点,并根据时代的变迁、文学追求的更替,随时调整文学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鲍尔吉原野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取得较大成就的蒙古族散文家。他在对文化异质性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真实再现了现阶段蒙古族的生存方式,并充分表现出对自己民族文化和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热爱。在艺术表达方面,鲍尔吉原野在两种不同语言系统的对照与影响下,追求“语言像血肉一样和人的心灵结为一体”的境界,并由此形成了多种美学元素交织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一生推崇《红楼梦》在学界产生巨大影响,促成红学成为三大显学之一。毛泽东要把《红楼梦》当作历史来读,他信手拈来《红楼梦》事例,连类比喻,说明深刻革命道理,异彩纷呈,表现了他的革命红学观。他从文学上解读《红楼梦》,表现了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致的思想。晚年的“吊膀子”是为了“掩盖政治斗争”说,无疑是认识《红楼梦》的偏颇之见。  相似文献   

17.
冯友兰人生境界说是在“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的交互综合中建构起来的,冯氏近乎严密的逻辑论证,兼通中西哲学之长,融会了中西哲学之智慧,它对于哲学史、文化史及现实人生都具有深远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荀子的政治理论既主张"法后王",又坚持"法先王",两者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却体现了荀子"先王""后王"一以贯之,既坚持前代传统,又与时俱进的辨证道统观。这种辨证道统观是荀子在割断了"天道"对"人道"的神秘制约关系之后,对儒家政治学说以"道统"制约君权做出的一种理论安排。  相似文献   

19.
周汝昌之所以把从文学角度研究《红楼梦》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成就等等开出红学大门,是由于他没有中文系的学历,"文学理论水平又十分低下",扬长避短,就把从文艺学、美学角度研究《红楼梦》从红学中开除出去了。至于他的红学四学"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几乎全从臆断出发,证假为真,不具备"学"的特质。他的红学观从一个侧面证明曹雪芹"假作真时真亦假"预言的正确。  相似文献   

20.
也谈韩愈“不平则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平则鸣”是韩愈探讨文学自身艺术特质的理论核心,是其人生经历的切身体会与感悟。在历史的环境中正确把握“不平”、“鸣什么”是我们全面、客观理解“不平则鸣”原味的前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