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艾米莉·狄更生(一译狄金森)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女诗人。本文介绍她的身世简历,探讨其诗歌的意象、内容以及语言风格,还指出了狄更生其人其诗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著名诗歌翻译家江枫一贯主张"译诗,力求形神皆似,形似而后神似",这已经成为诗歌翻译的重要评价标准。本文以江枫翻译思想为指导,分析比较美国女诗人狄金森两首诗《成功的滋味最甜》和《那样重大的损失一连两次》的三个汉译,说明江枫翻译思想在英诗翻译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周丹 《文学教育(上)》2014,(13):122-124
一直以来,诗歌因具有语言凝练,表意丰富等特点,使其翻译成为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如何评价译诗的标准也是纷繁多样,而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原则是众多诗歌翻译标准中影响较大的标准之一,本文试以周建新译《艾米莉·狄金森诗选:1—300首》为例,来分析三美原则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指出三美原则是衡量诗歌翻译质量的可靠标准,周译艾米莉·狄金森诗歌译文很好地运用和体现了三美原则。  相似文献   

4.
美国19世纪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诗章新颖独特、不拘一格。她悖离语言运用常规的行文形式使诗的意境跌宕起伏,变换无穷。文章通过对狄金森诗歌语言的分析,探索其创作规律,逼近她诗中所蕴藏的丰富内涵,为解读狄金森诗歌找到一个语言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诗形式观念的确立得益于译诗的启示:一是在观念上,译诗显示出来的新型诗歌的文体特征冲击甚至瓦解了中国固有的诗歌形式观;二是在形式上,译诗是早期新诗形式观念的实践者,是新诗的参照和模仿对象,促进了新诗形式的多元化;三是在创作上,译诗逐渐成为中国新诗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带来了有别于传统诗歌的形式资源,诗人的译诗过程也为他们的创作积累了形式经验。  相似文献   

6.
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所创作的1775首诗歌中约有三分之一是以自然为主题的.文学史上不乏以自然为主题的诗歌,但是女诗人描写自然的角度却相当独特.以西方生态女权主义批评理论来探讨艾米莉·狄金森女性意识和生态思想的形成以及她的自然诗中所展现的独特的自然观,从而提供解读艾米莉·狄金森作品的新视角,加强读者对诗人诗歌的认识和领悟.  相似文献   

7.
诗路花语     
造就一片草原,需要一株苜蓿草和一只蜂,再加上白日梦!(狄金森)在这个诗歌相对暗淡的年代,我相信,像狄金森那样,我们都怀有一个关于草原的梦!当然,诗的灵感首先附丽于那些敏感而宁静的心,让我们把诗做得纯粹、洁白——梦便不再遥远!  相似文献   

8.
狄金森诗歌的现代感及死亡主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我读一本书时,全身浸透了凉意,什么火也不能使我温暖,我知道那就是诗。如果我痛感到我的天灵盖似乎被削掉了,我知道那就是诗。”这是19世纪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对诗的奇特理解。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奇特使人们在狄金森去世多年之后又重新发掘了她。英美学术界对她诗歌的研究和探讨至今不息。有人说,诗歌是心灵之弦的震响,是内心真情的流露。狄金森的诗就是她心灵的产物。她写诗不是为了发表。在一首诗中她写道:“发表,是拍卖/人的心灵”。她一生所写的1775首诗中只有7  相似文献   

9.
一说到才华横溢的美国女诗人艾米丽·狄金森,我们往往会立刻联想到她那优美隽永、别具情趣的田园诗,抑或她那情透纸背、动人心弦的爱情诗。而事实上,在狄金森一生所作的1775首诗中,也有少数评论政治、社会的诗篇。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狄金森的另一面——不随俗,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人们往往从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诗歌反映的主题把她的诗分为爱情诗、死亡诗、自然诗、宗教诗等,笔者认为狄金森的诗有一些表现的是性爱的诗,和单纯表现爱情的诗是有所区别的。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的"升华说",解读艾米莉·狄金森的性爱诗,诗人采用了意象,运用了隐喻、象征的手法,对性爱进行了描写,表达了她对情爱、性爱的渴求。  相似文献   

11.
意象是诗歌的主旨和灵魂 ,是诗歌中最活跃的因素。十九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意象小诗立意新颖 ,境界独特 ,情感真挚 ,是诗歌中的精品。  相似文献   

12.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是表达诗歌主旨的最活跃的因素。十九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狄金森有关生命感悟的意象诗立意独特,富含哲理,极富品味。  相似文献   

13.
作为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诗的题材以爱情见长.其诗语言明快,意象丰富,内容深刻.本文以七言诗形式翻译她的"If You Were Coming in the Fall"这首诗,以使更多的读者赏析到艾米莉爱情诗的魅力.这首诗体现了艾米莉诗的特点并呈现出一种深深的悲剧意识.艾米莉的生活经历、社交圈子以及居住环境决定了她的创作风格,她的诗被认为是美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前奏曲.  相似文献   

14.
艾米莉·狄金森25岁始退隐在家,弃绝社交,在非凡的孤独中埋头创作。狄金森一生创作了1775首诗。诗歌涉度到爱情、自然、宗教、死亡与永生、现代科技、诗歌理论等,已被公认为标志着美国诗歌新纪元的里程碑。她的很多诗歌充满了悲情意识,这种悲情意识源于她自身的性格悲剧。  相似文献   

15.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19世纪著名女诗人,她的诗独具一格,寓意丰富,耐人寻味,成为后人竞相研究的对象。本文从自然、爱情、宗教和死亡等几个方面对其诗歌内涵进行简要分析和评述。  相似文献   

16.
美国19世纪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一生创作了500多首关于自然的诗。自然不仅净化了诗人的心灵,也成了她创作的源泉。她从中感悟人生,写下了大量质朴清新的自然诗篇。她的诗观察敏锐、笔触细腻、意象鲜明,或借景抒情,或寄物咏志。本文探讨诗人自然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并就其中几首最著名的自然诗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艾米莉·狄金森在她的500多首死亡诗中,用"心灵之眼"对死亡主题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探索。本文通过最具代表性的死亡诗的分析,结合其书信,揭示出狄金森对死亡"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体验及她对永恒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三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林 ( 1 836- 1 886)的诗歌充满魅力 ,主要体现在其诗歌中的三美 :朴素美 ;音律美和修辞美。  相似文献   

19.
在美国诗坛上,艾米丽·狄金森的诗作以它新颖独特的视角,大胆瑰丽的想像,优美空灵的语言,征服了亿万读者的心,激起了广泛的共鸣。在对狄金森这类诗歌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发现诗人在诗中所体现的对于死亡的态度具有两重性:首先,死亡是披着神秘色彩的魔鬼,它能摧毁一切美好的事物,包括快乐、美丽和生命;但在另外一些诗中,死亡又成了值得期待的美妙归宿。由此可以看出,死亡在诗人笔下同时被赋予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义,而正因为如此,生命才会显得更加耐人寻味吧。  相似文献   

20.
狄金森死亡主题诗歌的陌生化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陌生化理论分析爱米莉·狄金森的死亡诗歌,探讨她的死亡诗歌主题与创作手法的陌生化效应。在狄金森看来,永恒可以通过诗歌的艺术美实现,而她的艺术美也超前体现了现代文学中的解构主义、陌生化效应的应用,从而帮助她实现了对永恒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