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1 毫秒
1.
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在其1700余首诗稿中,以死亡为题材或与死亡相关的诗作多达近六百首,超过其诗作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些诗歌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折射了诗人对死亡的独特理解。诗人于死亡的意境中,向世人展现了其美学追求与生命的价值建构,阐释了生命的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狄金森是对美国诗歌有重大影响的女诗人。她以独特的写作风格描写诗人们很少触及的诸如死亡这样的主题。在她的诗中 ,死亡就是永生。而狄金森对待死亡的态度 ,缘于她的家庭背景、宗教信仰和个人经历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死亡是狄金森诗歌中常出现的主题."我死时听到一只苍蝇的嗡嗡声"和"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堪称其死亡诗中的经典.在这两首诗中诗人时而恐惧死亡,时而相信永生,时而反映死亡的冷酷无情,时而又反映死亡给人带来的解脱,情感中充满矛盾.矛盾是狄金森死亡诗的灵魂写照.  相似文献   

4.
人们往往从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诗歌反映的主题把她的诗分为爱情诗、死亡诗、自然诗、宗教诗等,笔者认为狄金森的诗有一些表现的是性爱的诗,和单纯表现爱情的诗是有所区别的。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的"升华说",解读艾米莉·狄金森的性爱诗,诗人采用了意象,运用了隐喻、象征的手法,对性爱进行了描写,表达了她对情爱、性爱的渴求。  相似文献   

5.
古今中外不乏以死亡为题材的诗。本着重介绍和分析了英国诗人丁尼生和美国女诗人狄金森的几首关于死亡的诗。从中,揭示了他们对死亡的理解和想象以及豁达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6.
意象是诗人情感和思想的重要载体,是诗之灵魂。自然意象是狄金森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狄金森不同主题诗歌中的自然意象,读者可以更真切深入地理解诗人对于自然、爱情、宗教(死亡)等人生哲理的独特认知和情感。  相似文献   

7.
从存在主义的视角看狄金森的死亡主题诗歌,一方面反映了诗人和存在主义思想的许多契合之处,另一方面也让我们领悟到了狄金森对死亡独特的体验;她对死的痴迷和向往就是对永生的追求,她的死亡主题诗歌赋予和升华了生命中的真与美,永恒和不朽。  相似文献   

8.
夏季是美国诗人狄金森最为钟爱的季节,在其诗歌中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蕴含了作者对生命、死亡、爱情等主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死亡诗表达了一种独特的死亡观.有死才有生,人的生存就是在"生与死"两个领域中不断滋养自己,并达到完满和充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对于“死亡”主题,狄金森既是一个狂热的追求者,同时又是一个冷静的思考者。她将千百年来的“死亡”之谜以自己的方式展示在世人面前。既不掩饰自己对于“死亡”的恐惧和疑虑,同时也展示出对于“永生”和“真与美”的祈盼和追求。诗人的“死亡诗”及其死亡意识,在不断地进行“生与死”的思辨过程中,已经超越了“死亡”本身,更多地表现出对生命真谛的诠释和探索。  相似文献   

11.
生活在十九世纪的英国女小说家艾米莉·勃郎特和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是英美文学史上曾引起世界轰动的"奇"作家.通过比较她们的生活方式、性格、文学创作等方面,发现她们之间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人生经历不同寻常、个性奇特、爱情观独特执着,而且她们在各自的荒原所创造的作品都非常奇异、带给了世界奇妙的震撼,因此她们堪称"开在荒原上的两朵奇葩".  相似文献   

12.
安德森和福克纳都是美国现代文学著名的作家。由于都是在相近的时期,相近的政治社会环境(社会高度工业化及蓄奴制的没落)下进行文学创作,因此,两人的作品或多或少都有相似的倾向。特别是安德森的《林中之死》与福克纳的《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在表现爱与死亡这些主题中,他们在视点,题材,结构,象征等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3.
狄金森600多首"死亡诗歌"贯穿着一个主题:死亡=永生,死亡≠永生。笔者认为狄金森"死亡诗歌"的创作历程事实上是诗人人生信仰转变的文本体现,本文从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宗教环境,从诗人不同阶段的代表性"死亡诗歌"分析等多方因素探析狄金森个人信仰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赵学峰 《台州学院学报》2010,32(4):81-83,96
艾米莉.勃朗特的文学成就与其所受的教育息息相关。艾米莉创作的源泉可以追溯到少年时代的教育。艾米莉的教育分为世俗和宗教两块,世俗教育主要受益于家庭内的互助学习,学校教育仅是辅助作用;宗教教育则受到福音派牧师父亲和循道宗信徒姨妈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宗教观,并将其付之于自己的文学创作。艾米莉的世俗教育使她立足现实,踏实生活,而宗教教育则为她的艺术虚构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二者共同构建了艾米莉自由而不失理性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15.
在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里,作者以"死亡"为基点,阐述了生命的自我揭示原则."死亡"既是小说里人物情感的悲剧性特色,同时,也是作品艺术价值生成的媒介.从而,"死亡"成为这部作品的双重风景.借助于"死亡",使得小说由第一本文成为第二本文."死亡"是生命的自我审视,是激情的闪电宣言,是自由的过渡和桥梁.  相似文献   

16.
陈晗凝 《海外英语》2011,(11):226-227,231
Emily Dickinson is widely regarded as one of American’s premier poets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In both style and content,her verse was,"revolutionary" in her day.Owing to the deep exploration of death and immortality,Emily Dickinson has become a puzzle in literary.As show in her poems,Dickinson’s spiritual journey led her from na?ve nature-mysticism through disappointment,to a sacramental approach to immortality afterlife and further discouragement,culminating in a mature attitude of faithful unknowing and even more interrogating the immortality.This paper will base on the theory of the death and immortality through common people’s fear to death,the essence of death,the significance of death to show the poetess’s whole life-childhood,love,life condition,spiritual contradiction,and mainly her skeptical concept of death and immortality.  相似文献   

17.
Metaphor is an important device of the poetic imagination.Poets usually use metaphor to express their thoughts.Cognitive linguistics Johnson's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This paper takes Emily Dickinson's several poems as examples,including: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I took one Draught of life,Twas warm at first like us,and analysis the metaphor about love and death in Emily's work,with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相似文献   

18.
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表达了她对自然和女性命运的关注,是一部适合用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来评论的经典著作。艾米莉·勃朗特在生态女性主义正式产生之前就在作品中自觉或不自觉表现出生态女性主义意识,具有超前性,值得探讨。她的这种超前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和她与自然紧密相连的生活经历,她所处的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背景及家庭对她的影响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9.
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一生创作1775首诗歌,其中600多首以"死亡"为主题的作品成为她所有诗歌的精华,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标新立异的创作特点。本文以心理研究为依据,立足19世纪美国时代背景,从诗人的生活环境、创作经历、宗教影响三方面入手,阐释诗人"死亡诗歌"的创作动机。  相似文献   

20.
邹雯 《海外英语》2012,(8):215-218
作为福克纳最著名的短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真实地描述了处于新旧时代交替特殊时期的南方贵族小姐艾米丽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扭曲变态的心理。该文试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从词汇,句法,修辞手法和语境方面来分析艾米丽小姐无法避免的悲剧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