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付亮 《新闻世界》2010,(6):16-17
本文通过对2003年3月4日—2008年3月4日的南方都市报时评进行抽样分析,发现作者们在论述时将议题置于"公民权利"、"公民义务"、"公民参与"等话语框架下,与"公民"有关的关键词成为其诉求的对象,将事件的落脚点聚焦于"公民",并从媒介话语的角度建构了社会公众的公民身份。以此为基础,本文讨论了传播媒介对公民社会构建之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孙博 《新闻世界》2014,(6):266-268
"媒介审判"现象一直为人诟病,这种超越司法程序的媒体审判实质上是媒介舆论监督功能的畸形化。本文对陈永洲事件进行简要回顾,结合相关法律知识探析隐藏在事件背后的"媒介审判"行为,从而为我国规避"媒介审判"提出相关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赵雨冰 《新闻世界》2014,(8):375-376
新世纪以来,我国新闻业的市场化转型步伐日益加快,如何在市场的驱动下,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原则成了新闻学界讨论的热点。本文以"陈永洲事件"为视角,结合"市场新闻学"的观点,探析了陈永洲事件中市场驱动力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博弈,旨在为加强媒体自律精神、规范媒介行为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金山 《新闻世界》2010,(8):33-34
本文由公民新闻的起源与概念入手,考察"公民新闻"三大要素在我国新闻业的存在与发展状况。通过中西方社会环境、媒介体制的对照,揭示西方"公民新闻"模式与我国社会之间的斥力与引力所在,旨在摒弃盲目的乐观和夸大的憧憬,理性看待"公民新闻"之于当前我国社会的实际效用。  相似文献   

5.
黄政 《新闻世界》2012,(9):134-135
本文以发生在2011年的"普华永道美女硕士过劳死"事件为例,通过对该事件传播过程中不同媒介手段所起作用的分析,探讨当下媒介环境下社会热点事件传播的媒介组合方式。  相似文献   

6.
陈艳辉 《报刊之友》2010,(12):163-164
"李刚门"事件由一起交通肇事案件演变成一个危机事件,体现了网络日渐扩大的影响力。继爆出一系列由网友搜索到的"内幕"之后,网络围攻、网络暴力甚至"媒介审判"也就如期而至。面对如此现实,传统媒体应该彰显媒体的职业精神,客观、平衡、准确地进行报道,还原事实真相,同时通过言论及时、正确地引导舆论,为社会发展提供理性的、建设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微传播对转型期社会的言论生态及中国政治生态的影响,其在官民沟通和影响公共事件进程、凝聚公民社会力量等方面的高效性,都促使我们对微传播视域下公民社会形成的媒介助力进行研究。本文从公民社会形成的媒介场域特性;公民社会微传播的媒介内容特质;微传播语境下公民社会塑造的思路与路径三方面,论述了公民社会形成与作用机制的微传播媒介特性。在微媒介赋权的过程中,媒介信息自由与信息控制、发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张力,一个介于公民和国家之间,公民积极参加的社会活动领域正日渐形成。  相似文献   

8.
随着麦克卢汉"地球村"预言的实现,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成了人们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的渠道,而随着媒介的变迁发展,其新的表现形式与内容——"媒介事件"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在软力量为主导的信息时代里,媒介事件已然成为一个国家展示自身形象、传递意识形态、扩大自身影响力以及增强国家实力的利器。  相似文献   

9.
张妮 《新闻世界》2014,(7):340-341
"斯诺登事件"折射出美国政府言论自由的缺陷——公民言论自由在政府公权的过度扩张中缩减。美国政府向来标榜"自由"、"民主",但在执行时却有不同的判断标准,联合网络、电信巨头窃取公民隐私,并且将这种违法行为延伸至海外,严密监控重要人物和表达对其不利信息的公民,严重侵犯自己国家和他国公民的言论自由权。  相似文献   

10.
提高公民媒介素养,已成为当下学界和社会普遍关注的新课题,尤其是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网民面对微博上铺天盖地的信息冲击,公民媒介素养的匮乏更是凸显无遗。本文试图通过对"老外扶摔倒大妈遭讹1800元"的假新闻被多家媒体在官方微博转发,这一典型事件的分析,提出自媒体时代提高公民媒介素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杜绝网络时代“媒介审判”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的信息社会正在从web2.0向web3.0过渡,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敏感事件、热点问题等,社会迈向网络时代以采,不管是新闻媒介的信息发布机制,还是受众接受与反馈信息的渠道,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网络带来的舆论的分散性、情绪化、碎片化更是极大地挑战着"媒介审判",并且也出现了"媒介审判"的一种变异,即"网民审判"。在被网络包围的今天,不单单是媒介自身需要加强自律,坚持正确导向,杜绝"媒介审判"现象的发生,网民也更应该提高自身道德修养,防止出现新形态的"媒介审判"。  相似文献   

12.
随着近年来各种形态的公共危机不断发生,我国目前已处在公共危机事件的高发时期。大众传媒在危机事件中的表现从开始的角色缺失到逐渐成熟应对,体现了某种程度的进步,也十分值得进一步认真思考。本文旨在以非典、雪灾、"3.14"事件、汶川地震及甲型H1N1流感中的媒介表现为例,探讨媒介在危机事件中如何发挥议程设置功能。  相似文献   

13.
李小军 《新闻世界》2012,(4):160-162
如今各类媒介将触角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媒介在地区形象塑造和传播中起着将城市"符号化"的作用。本文以"7·24合肥高架匝道坍塌事件"为例,探讨突发舆情信息的演变规律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张莹 《新闻世界》2011,(6):155-156
恰当的媒介形象能够促进社会交往,形成好的社会互动,扭曲的媒介形象则会误导公众、形成歧视。本文以量化的内容分析法为主,选取"李刚门"事件之后各大媒体的相关报道,分析媒体建构的"官二代"形象。  相似文献   

15.
刘婷  郑娅丽 《新闻世界》2011,(4):139-140
国庆阅兵作为盛大的庆典仪式,两岸三地网站对这一"媒介事件"进行了报道,构成了"媒介仪式"。本文选取三家网站——人民网、凤凰网、东森新闻网,分析其如何通过"媒介仪式"来进行叙事。重点对两岸三地三家网站阅兵典礼报道的呈现内容、表现方式、传播模式及理念进行分析,并指出失当与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6.
公民社会视角下中国微博舆情的发展与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微博在中国的发展仅仅是这两年的事,但其产生的影响却不可忽视。公民以微博为渠道参与的公共事件成为中国公民社会崛起的重要因素,促进了中国公民自身话语方式和与官方对话方式的形成,让"草根"的声音被更多人听见,也更有价值。本文从分析微博在公民社会中的角色入手,引出对微博舆论情况的讨论,并以"江西宜黄拆迁自焚事件"引发的博友的关注为例,说明微博上舆论的基本概念、特点和生成机制等。最后论述微博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和启发。  相似文献   

17.
张宁 《新闻世界》2011,(2):68-69
"维基解密"事件被《时代周刊》评为2010年十大国际新闻,其影响力可见一斑。笔者通过对"维基解密"事件基本情况的介绍,透过事件本身,思考其背后所体现的如网络信息传播、公民知情权、隐私权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王旭  王松 《新闻世界》2011,(8):324-325
在新闻报道领域,对于中国所发生的诸如藏独闹分裂、东突暴动等敏感性事件,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存在有失客观的现象。虽然国际媒介话语权的天平偏向于西方媒体,但中国媒体一直没有放弃对话语权的争夺。本文以"3·14"、"5·12"、"7·5"事件为例进行文本分析,透视中西方媒体在中国新闻事件中的话语权争夺。  相似文献   

19.
杨晓燕 《新闻世界》2010,(6):158-160
本文通过"凤姐事件",分析"新闻炒作"在当前的媒介环境、社会环境下的现状。情感类节目既要实现差异化、满足受众的需求,又不陷入低俗、虚假的困境,达到沟通各方感情共鸣的目的,关键在于"度"的把握。所以,很多电视情感类节目虽有好评如潮和高收视率的成功,但也充斥着非议和质疑。本文通过对该事件的反思,试图探讨媒介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流行文化、社会伦理等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20.
闫英明 《新闻世界》2013,(5):153-154
由央视网举办的第三届CCTV网络春晚以"中国梦:我爱中国的N个理由"为主题,在中央电视台、CNTV网络电视、手机电视、IP电视、公交电视等终端播出,依靠新媒体技术创造了广泛的影响力。媒介事件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事件的重要性和媒体对事件的持续报道,网络春晚作为一次议题式的媒介事件,它的有效传播与新媒体环境赋予其的传播特点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