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是什么?是指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真”又是什么?没有虚假,实实在在.我认为付出和回报应该是成比例的,只是比值的大小不同罢了.也就是说你付出12分辛苦,也许只能写出8分的稿子,但你下8分的辛苦,绝不会写出10分的文章来.由此,我悟出一个道理,不是像有人抱怨的那样:记者越来越难当,稿子越来越难写.关键要看你下的功夫够不够,故事选得好不好,讲得精彩不精彩.正所谓爱到深处情自真.  相似文献   

2.
谈谈意境美     
有的青年业余写作者问:散文的意境应该怎样理解?又怎样在散文中创造美的意境呢? 以我平常阅读散文和写作散文的体会,写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供青年业余写作者参考。一,对于意境的理解从一些评论散文和诗词的文章中,可以看到关于意境的种种解释,一种把意境说得神秘玄妙,罗列一些古人的词句,并没有自己的明白的见解;一种把意境讲得含糊不清,让别人跟着他的文章到云雾中寻觅所谓“美的境界”;一种确实有明晰的见解,说得通俗易懂,其中也不乏体会之谈。意境与境界,本是一个意思。意,是主观的,主要指作者的思想境界,也即  相似文献   

3.
朴树,在别处     
很少有歌手能像朴树一样,只有两张专辑,20余首歌曲,淡出公众视线9年之后还能被歌迷怀念。他敏感、低调,和身处的圈子格格不入,在娱乐至死的时代,他的存在显得愈发迥异"我不讨厌他,我能接受,我过去就是那样的。"朴树把之前的自己称为"他","在一个特别强大的感情驱使下写歌。以前歌里的感情太重了。"《白桦林》《那些花儿》《我爱你,再见》这些歌被广为传唱,朴树倾注了太多情感。如今,"感觉以前是另外一个人,从里到外,现在我都换了一个人。"他剪短了头发,蓄起了小胡子,称过去是"年轻的时候",甚至是"小时候"。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主张文章写不出时不硬写;但同时他又说他的文章常常是“挤”出来的。他形容这个“挤”字,有一段极好的文字在《“题未定”草(一——三)》中:“笔,是有点古怪的,它有编辑先生一样‘挤’的本领。袖手坐着,想打盹,笔一在手,面前放一张稿子纸,就往往会莫明奇妙的写出些什么  相似文献   

5.
发人所未发,言人所未言——以文字为生的人,无论身处何地、功力如何、境界高低,大抵都有一个类似的或大或小的“野心”.这一“野心”,于作家而言是写出触动人心的好故事,于词作者来说是让音乐具化为独特的意象,于记者而言,很大程度上则是写出好新闻.每天与新闻为伴的同行们,咱们距离好新闻有多远?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相似文献   

6.
基层不仅有新闻,而且有好新闻!这是六访黎明村给我的启示. 说到“走基层”,有些记者总认为基层没有什么可写的,担心到了基层抓不到新闻,白白跑一趟.也许,我的一段采访经历可以给同行一点启发.自1998年至2011年,我先后6次采访毛乌素沙漠边缘一个只有四五十户人家的小荒村——宁夏盐池县黎明村.就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竟成为我的“新闻富矿”:我不仅写出了十几篇、几万字的稿件,而且先后获得了9个奖项!  相似文献   

7.
余秋雨说过一个段子。他在书摊上遇到了《文化苦旅》的盗版书,支支吾吾地指出了一下,于是书商勃然大怒。老余说:“对于街市间的横蛮人我历来是毫无办法的(笔者按:不知他对谁有办法)。”余杰说:“在北京,掌握真理的是……出租车司机(笔者按:小余一定是被哪个司机侃晕了)。”关于追求漂亮女人,鲁迅说:“我是不敢的。”我喜欢玩味这些丢人的话,胜过喜欢去读他们那些颇有气势的文章。我常有疑心,他们的文章是否有价值?二余就不说了,对他们真不屑和假不屑的人都很多。单说鲁迅,我就很怀疑,不知他的书到底起过什么作用。我有一个很褊狭的观点:书籍的价值,在于饮鸩止  相似文献   

8.
问我祖先在何处, 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 大槐树下老鹳窝. 一代义一代,这茸带泪的民谣已经传唱了整整600年.少小吟唱时,似乎从未体味出歌中散发出的那股背井离乡的苍凉味道,倒是胸中升腾着一种淡淡的、暖暖的归宿感.  相似文献   

9.
在研究中国当代作家时,曾有一个发现:对于一个作家,他想写什么并不是他写出什么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应该是他能写什么。就如散文大家杨朔,他走的“把散文当诗写”的路子,不但是因为他爱那样写,而且还因为他早年是研究古典诗词的;而另一位散文大家秦牧,他从小爱研究接近大自然、动植物,爱看各种博物知识,所以他能把散文写成“谈天说地式”的。杨、秦的风格不能互换,不仅是他们不愿意,其实更是他们不能。作家的风格缘于他的美学追求,其实更缘于他的知识结构的局限。现在评论新生代或“后先锋文学”的论者,称赞他们饱读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著  相似文献   

10.
当我阅读穆青同志《十个共产党员》一书时——尽管书中收录的文章在不同历史时期曾不只一次地读过,不禁再次被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共产党员光辉形象所深深打动,产生了向他们学习的强烈愿望。同时我又想,为什么作者能写出这些充满革命激情的文章? 我通过采访穆青和一些熟悉他的同志,发现他本身就是一个充满革命激情的人,也就是说有情人写出了有情文。因此,我还应当向书中没有写出而又力透纸背的第十一个共产党员——本书的作者、这位中国当代最优秀的记者之一穆青同志学习;不仅要学习他的采访方法和写作技巧,更要学习他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感。 富有真情实感是最大的特色 “穆青文章的最大特点是以情动人!”穆青人物通讯的魅力在于有真情实感!”当人们谈起穆青的人  相似文献   

11.
境界     
散文作家、原《人民文学》常务副主编周明先生说过,“编辑工作也是甜蜜的事业。”这话是很见境界的。我作为一个小报的编辑,也颇有同感,似乎也能体会出个中的三昧。都知道,编辑是良心活儿,是为他人作嫁衣的。他以自己默默无闻的辛劳与智慧,使别人的文章一篇篇见诸报刊,四方流传。用大家熟知的套喻是,编辑像蜡烛,燃烧自己,消耗自己,以使别人  相似文献   

12.
本刊要我写一点有关赵超构老人的新闻观点与新闻理论的文章。对此,我写不好。我只知道构老在这方面的一件小事,这事是同他在1982年新民晚报复刊时写的复刊词《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思想前后一致的。可是有一些人办报却从不想及这个问题,他想的总离不开“飞入帝王将相家”,因为,那才是他的衣食父母。人民群众么,对不起,不谈最保险;谁要多谈,我就打倒他,那就更前程无量,富贵百年了。“文革”时期我在上海,多说听到批判一个叫做  相似文献   

13.
说起来,人到了我这个年龄,不应该再有什么特别牵心挂肚的东西了。您说,什么罪他没遭过,什么福他没享过,什么坎他没跨过,什么大起大落大红大黑大冷大热他没经历过?红楼梦里那首“好了歌”都唱过千百遍了。但是,要有一天,谁要跟我说,嗨,老陆,你们家那一片的住户保不齐从今儿个起就全都上不了网了,我一准儿跟他急。那感觉就跟突然把我关进了小黑屋,或者把我扔进一个深八十米的枯井里后,就没人理睬了一样。  相似文献   

14.
“假如我是一个顾客”,“假如我是一个病人”,“假如我是一个乘客”,“假如我是一个……”一些商店、医院、公共电车汽车等直接从事社会服务的行业、部门,都常常提出这样的口号,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来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我以为一个新闻记者,要想写出人民群众喜欢读并能从中得到启示、受到教益的报道,也应当学习这些部门的做法,时时想想假如我是一个读者,我需要知道什么?应该知道什么?  相似文献   

15.
因易变而长寿,这是民歌流传的规律。这三首歌,或许是王洛宾作品中最长寿的。王者之风属《在那遥远的地方》《在那遥远的地方》成于1939年,原型来自哈萨克族民歌《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人》。这是王洛宾传唱最广的歌,也是华人歌曲在世界传唱最广者之一。它第一次被外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有一句话,叫“文如其人”,西方理论家的说法是,“风格即是人本身”。意思都一样,强调的是人品与作品的统一。确实,道德与文章、做人与作文常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为文章、作品往往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反映,道德与文章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占人说:“节义傲青云,文章高白雪;若不以德性陶熔之,终为血气之私,技能之末。”作者高风亮节,他写出的文章就像雪似的洁白;如果作者不努力陶冶和培养自己的品德,他写出的作品就不会有很高的思想境界,只能是雕虫小技罢了。“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说的也是这个道理。道是文章的骨骼…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有一首<卖报歌>在上海滩流传,至今已有七十多年了."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卖报童"的原型当时是一个十岁小姑娘,姓杨,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学名,人们都叫他"小毛头".  相似文献   

18.
我1978年开始搞通讯报道工作,至今已10多年了。1984年起,担任了党委书记,由于工作忙、家务多,搞通讯报道工作存在一些困难。为此,我做到了“三不怕”: 一是不怕艰苦。作为一名基层党委书记,每天具体事情很多,时间是比较紧张的。但我觉得:热爱出毅力,兴趣出时间。每当有了写作素材,我就先写出标题,中午或晚上加班,写出草稿,早晨提前上班一个小时,就抄出来了。二是要有勇气,不怕冷嘲热讽。什么“抬高自  相似文献   

19.
人生走路,问他如何走出第一步,恐怕难以回答。同样,问一位作家如何写出第一篇文章,可能也难以准确回答。我属于这种人,同时也不是。这是因为我身后时时都有一个时代背景在。第一次是“九一八事变”。那天下午,日本关东军侵入我们冯庸大学,用机枪对着我和我的同学,我们在学校锅炉房墙角蹲了整整一个下午。那时,整个楼房被搜查,校长最后被带走。同学们也在第二天夜间赶到皇姑屯车站,从此流亡北平。这一年我太年小,不曾留下什么文字。第二次是六年以后的“七七”事变,我正留在北平城内。最初,二十九军英勇抗击日寇,我同北平报社…  相似文献   

20.
予民毫无顾忌地将他的第二本散文集命名为《书生气》,并在付梓之前送来清样,嘱我为序。对此,我感到十分荣幸。我们都爱读书,对于书生的优长劣短,有共同的感受。他既然给了我这么一个发言的机会,我也就不避“佛头着粪”之嫌,写出如下一些文字,与予民及喜欢予民作品的读者交流。予民曾长期主持《中学生阅读》杂志的“杂文精品档案”专栏;为便于阅读理解,时常邀我评点其中的一些作品,以期在学生中起一点儿提示和推介作用。去年夏天,他携来谷长春先生的《“书生气”辨》一文,要求仍然是不走诸如“文章结构”、“语言特色”等作品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