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潜规则的本质是一种江湖规矩,江湖文化是其亚文化母体。江湖文化是由游民创立的一种底层文化,其本质是一种生存文化和寄生文化,具有聚群、趋利、恃强、尊上、寄生五个基本特征。江湖文化的产生有其社会、文化和心理根源。潜规则的盛行是江湖文化被广泛认同的结果。潜规则的消解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相似文献   

2.
“江湖话”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它是旧时代“江湖中人”为了适应生存需要而自创的一套词语系统。它不仅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而且还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成都“江湖话”明显地有别于京津“江湖话”。京津江湖话的总体特点是“俗”,而成都江湖话的总体特点是“雅”。成都江湖话词语的来源很广。涉及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方方面面,蕴含着非常深厚的文化积淀。文章关于成都江湖话词语的解读,就是为了揭示其“雅”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头脑风暴法,在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理论学科,对现代武术形成的现状进行反思。通过对江湖文化的梳理,特别是江湖上与武术息息相关的武侠文化进行重新审视,以及江湖文化对武术造成的伤害进行反思,并且剔除腐朽的文化残枝,重返武术的光明,使带有"江湖"文化色彩的武术回归现代人的视野。  相似文献   

4.
南宋陈起不仅是出版家,也是一位诗人,这种身份决定了他对诗歌的独特理解。陈起的诗凸显了他的审美情趣、创作风格乃至精神价值取向,进而为了解《江湖集》中其他诗人的创作特征及江湖诗派的审美倾向和艺术创作价值取向提供参考。而对文化意义的揭示、对活动背景的描述、对心灵活动的探索以及对创作得失的评价,也使陈诗呈现出一种多元价值。  相似文献   

5.
功夫片与警匪片中的"江湖"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很少有人对之加以比较。《笑傲江湖》和《无间道》系列电影堪称是香港武侠和警匪片中的经典,本文试图以此为例来阐述功夫片与警匪片中"江湖"的差异。江湖作为剧中人物活动的场域,充满了各种斗争,在展现江湖中人命运的同时也将江湖的险恶和江湖作为一种社会隐喻所呈现的对某种生存环境的透视表现了出来。本文试图探讨江湖这一意象的分析来探讨其所具有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对“江湖”的书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内容,通常情况下,它是失意之人被放逐的场所,但苏轼、苏辙的诗歌则有意识地把“江湖”建构为一个具有丰富人文景观的诗意空间,在宋代作家中颇具代表性。一方面,他们把“江湖”描写为鱼鸟适性之处,有山水风光、历史遗迹、亲朋友谊,有高人隐士、民情风俗、人文传承,充满诗意;另一方面,仕宦生涯也让他们认识到,“江湖”往往被朝廷用来放逐罪人,而且其间已经遍布着从京城延伸出来的权力脉络,并非安全的避世之处。这种矛盾的认识与宋代政治环境以及交通、通讯、商品经济等领域的发展状况相应。值得注意的是苏轼把“江湖”跟“桃源”相联结的诗意构思,强调“江湖”之水是从“桃源”流出。由“桃源”而“江湖”,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延伸,正好与权力延伸的方向相反。  相似文献   

7.
方岳作为南宋后期的著名诗人,因其特殊的生平经历使他的流派归属一直存在争议,虽然现行文学史一致认为他是江湖诗派的代表诗人,但是江湖诗派、江湖派、江湖诗人、《江湖集》丛刊收录的诗人等等问题使得这一诗派成员及创作的情况极为复杂。鉴于这一情况,本文拟对方岳是否江湖诗人作出较为客观、公正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分析产生晚清江湖帮会的社会生态环境入手,对会党在太平天国运动、反洋教斗争以及辛亥革命时期所起的作用进行了论述。就江湖帮会的组织原则、山堂制度和组织控制机制做了简要的分析。晚清江湖帮会组织演进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其组织成员的演变,会党从最初的游民组织,演进为囊括军人、学生、地主,甚至城乡士绅在内的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的组织,这一事实给当时以及其后的中国社会打下了极为深刻的烙印。  相似文献   

9.
古往今来,"江湖"二字总是能勾起看客听众的无限遐思,在范文正公的名文《岳阳楼记》中就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表述,本文从"江湖"的释义出发,分析"江湖"文化的内涵,并从文、武两个角度探讨"江湖"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重新定位江湖的文化认知。  相似文献   

10.
我的江湖     
江湖起于何时?江湖源于何处?人说,有人就有了江湖;人说,人心就是江湖。而我的江湖则源于小时候看过的一部武侠小说——《萍踪侠影》,虽然那时我认识的字还不多,还不知道什么是江湖,然而云蕾女扮男装闯荡四方,张丹枫光明磊落侠骨柔肠,黑白魔珂罪恶多端  相似文献   

11.
日本江户时期汉诗歌坛人才辈出,作品浩繁,被称为日本汉诗创作的"全盛期"。七言绝句"游春和永日韵"共十首,系江户后期著名诗人市河宽斋所作,收于小山林堂藏《宽斋先生遗稿》。市河宽斋曾创办"江湖诗社",培养了柏木如亭、大诗佛、菊池五山等著名诗人,是当时关东地区汉诗创作的领军人物。市河宽斋的汉诗作品格律严谨、内容清新,堪称江户汉诗的优秀代表。  相似文献   

12.
LI Shi-jun(School of Literature,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  相似文献   

13.
金庸小说中的"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是兼容各家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它不仅是金庸小说中侠的灵魂,也沉淀在作品普通人及一些反面人物的心灵深处。金庸在其一系列作品中大力揄扬的定义“义”,与人民利益,社会公正连在一起,也与“正义”,“情义”紧密相连,故与“江湖义气”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香港新武侠电影《东方不败》系列所依据的文化母题源于中国古老江湖社会中的侠义文化,作为徐克改编自金庸小说的电影《笑傲江湖》的续集,它造就了一个现代江湖神话;作为关于东方精神的隐喻,将这个回归中国历史精神的神话演绎到它现代性的极致,具有多重意义。  相似文献   

15.
《水浒传》写武松十字坡黑店脱身,是英雄迎击江湖险恶的叙事。武松幸免暗算的智慧来自江湖知识、行走江湖的警觉,必要的身体条件,也有店主妇的轻敌大意。武松与孙二娘由"对立"到"和谐"的角色关系转变,有赖于彼此认同的江湖伦理原则,转换动因是好汉们惺惺相惜的江湖情谊。明代传奇的孙二娘形象延续了小说描绘。扬州评话孙二娘形象突出了江湖气、自尊心、好胜心,更适合江湖生存。酒店招牌等环境刻画突出了民俗风情。  相似文献   

16.
作为江湖诗派前期大家,戴复古诗歌由四灵窥入,出入晚唐,又时参江西诗法.他既有取于四灵的风神韵味,又济以江西气格.在创作思想上,他更明确倡导以诗歌抒发忧国伤时的江湖廊庙之思.戴复古立论持中,主张永嘉、江西互益互补,并以自出机杼为诗学目标.这种主张扭转了南宋后期的诗坛风习,促进了江湖诗派与江西诗风的最终合流,并进而影响了遗民诗人的创作.  相似文献   

17.
由于社会和自身原因,社会产生了游离出主流社会的社会边缘人。他们来自主流社会的各个团体,有着不同于大多数人的生存状况。他们生活于"江湖"之中,用"江湖道义"维系着彼此的兄弟之情,时时要提防来自社会和个人的伤害,笑傲江湖的背后其实有着身不由己的苦涩和刀光剑影的凶险。最后,他们不得不面临命运的选择:回归主流和继续不归路。《水浒传》向我们表现了宋朝社会边缘人的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18.
北宋的主流文化是士大夫文化,因长期党争而士风渐坏,在南宋的政治环境中这一文化逐渐衰落。由于统治者的扶植,且顺应了时代之需,南宋理学大盛,理学家留意于文学理论和诗文创作,朱熹尤有建树。宋代士大夫普遍悦禅,参与了禅林文化建设,南宋禅僧多追求文人的生活意趣,诗歌不乏佳作。南宋地狭官冗,读书人沦为"谒客",江湖文化遂成廊庙与隐逸外的主要文化形态,江湖诗派为此时的重要流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