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雄衬悲的反衬手法,似源于以乐衬哀。如《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二句,以春日美景反衬出征士兵的愁苦之情,曾受到清代思想家王夫之的高度赞扬,认为“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杜甫不仅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而且继承并发展了它以乐衬哀的反衬手法,熔铸出“以雄阔之景反衬悲苦之情”的独特方式,并集中运用于他后期几首著名的律诗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是《旅夜书怀》的颔联。星辰与明月,写天;平野与大江,写地。包天涵地,气魄焉能不大?更何况星垂于  相似文献   

2.
从元及清以迄当代,赏鉴评析者多认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为思乡之作,经全瞻发微,作出新的读解:不是思故乡之作;"枯藤老树昏鸦"不是"哀景";"鼎足对"说法欠当;画面应是两幅--一二句:山区源,秋夕照图;三四五句:日暮而途未穷的孤独飘泊图;结句应读为:"断肠/人在/天涯."  相似文献   

3.
浅谈反衬     
反衬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王夫之<姜斋诗话>论反衬之妙时曾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其所以有"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也是由于把感情推向两极,使之在一哀一乐之间,造成最大限度的感情落差.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有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和杜甫<阁夜>两首诗.关于"荡荡空中景"一句中的"景"字,教材的注释是:"景,通'影',月光."(教材第19页)关于"日暮阴阳崔短景"一句中的"景"字,教材的注释是"景,影,日光".(教材第43页)这两种解释,都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5.
《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正是由于这首曲所散发出的浓郁的思乡情绪。但是这首影响深远的散曲,其思想内涵除了大家熟知的思乡这个层面外,还包含了主人公在辛苦疲倦之后那种依然继续奋斗的雄心。以秋色衰景反衬,更加表明了人物奋斗之艰难。这才是马致远营造如此冷落苍凉意境的真实原因。  相似文献   

6.
正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古代许多优秀的诗词意象之美深入人心,我们可以品读意象感悟作品的情感之美,创作之精。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古人伤春怀秋作品中的经典之作,曾被誉为"秋思之祖"。文中旅人忧伤的情绪情感、断肠之痛均未直接慨叹,而是自然融于意象之中,以丰富的表现手法来展现。教师可以同学生一起,通过咀嚼此篇意象之美来体悟其创作特色,更可以通过品读来启  相似文献   

7.
马致远创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全曲5句28字,其意象多达10种。通过意象,作者表达了他在秋日黄昏时分的所见所闻所感,传达出深深的情思。本文尝试在认知符号学的理论框架下,运用象似性、图形—背景和概念整合理论对该曲进行认知解读,揭示其蕴含的意义,探讨内在的认知理据,以期为该曲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黄昏"意象在日本近现代的散文、小说以及其他文艺作品中的出现频率很高,成为解码日本文学的关键词之一.从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到村上春树等人的作品中,"黄昏"意象深刻体现着日本近代以来文学的独特变化历程,并昭示着日本文化中的"物哀"传统.  相似文献   

9.
《诗经·小雅·采薇》“杨柳依依”四句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情融于物 ,情景交融 ,意境优美 ,千古传诵 ,脍灸人口。清人王夫之评其艺术效果曰 :“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 ,一倍增其哀乐”。究其情理 ,言“杨柳依依”为“以乐景写哀”具反衬作用 ,自当无疑 ;而云“雨雪霏霏”为“以哀景写乐” ,仍具反衬作用 ,则甚悖诗意 ,当是“以哀景写悲” ,具有正衬效果。沿用已久的王夫之诗评当重新认识 ,“杨柳依依”四句义蕴应重加解读。  相似文献   

10.
从元及清以迄当代,赏鉴评析者多认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为思乡之作,经全瞻发微,作出新的读解:不是思故乡之作;“枯藤老树昏鸦”不是“哀景”;“鼎足对”说法欠当;画面应是两幅——一二句:山区源,秋夕照图;三四五句:日暮而途未穷的孤独飘泊图;结句应读为:“断肠/人在/天涯。”  相似文献   

11.
古诗词常常借助外在的景物来表达感情,融情于景,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与景的关系如何呢?这是试题命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应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总的说来,情与景的关系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描写之景与作者的情相一致,即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是正衬关系;一种是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是反衬关系,可以更增一倍的哀或乐。下面重点介绍以乐景写哀情的诗歌的答题方法。  相似文献   

12.
"池塘生春草"历来被视为写景的名句,然而却是"情在言外"。该句实取意于《楚辞·招隐士》,使用了"春草"意象,表达的是一种哀伤的情思。这种哀情,既源自于出仕不遇,又源自于出仕与隐逸之矛盾,还源自于羁旅行役之感。  相似文献   

13.
英汉语文学传统中的"意象"及其差异特征主要表现在英汉语文学作品,"水"这一意象因不同的审美意识和理论思维而具有不同的含义.如"水"的意象与人生对接的"喜"、"怒"、"哀"、"乐"诸方面都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纳谏与止谤>(高中<语文>第三册)一文中有:"如果遇到一个暴君,责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的."山东省乐陵一中的杨老师认为其中的"责无旁贷""用错了".(见<"责无旁贷"用错了>,载<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8期,以下简称"杨文")那么,究竟有没有用错呢?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幼年期的曲坛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用不甚美丽的外形,缘合流动的情思,为美打开了一扇模糊的窗口,引领人们去寻求作家艺术世界里的独特光彩,去发现作家意象森林里每片树叶的朝向,去咀嚼意象与意象之间不可触摸的疼痛。王国维赞誉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之妙境”。周德清称其为“秋思之祖”。这首《天净沙·秋思》被收人人教版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  相似文献   

16.
<正>《小桥流水人家》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围绕"思念家乡"这一主题组织的第四篇课文,课题语出被誉为"秋思之祖"即元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小桥流水人家"一句。诗文比较而言,二者的主题都围绕思乡,且在内容上都采用"小桥""流水""人家"多种景物并置的形式;不同之处在于,一位作者通过"小桥""流水""人家"这三种景致在文中勾勒了家乡清新明快的美景,借以抒发思乡之情;另一位作者却借用上述三种景致描摹秋郊夕照,表达了  相似文献   

17.
问:<阿房宫赋>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该句中后一个"而"的用法存在争议,有的说表承接关系,有的说表转折关系,有的说表递进关系,还有的说表因果关系,那么这个"而"究竟是什么用法呢?  相似文献   

18.
正各省市中考诗歌鉴赏题一般占4~6分,下面针对几种常见题型,总结归纳一般的答题技巧,以帮助考生轻松而高效地复习,备战中考。一、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一)分析某句诗的思想感情或整首诗的感情【解题指津】1.从标题入手。如杜甫《春夜喜雨》由标题可知全诗的感情基调——喜悦。2.从意象入手。诗歌中情感的表达大多依赖于意象、意境的创造。所谓意象,就是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事物。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  相似文献   

19.
谢朓山水诗的意象之美,主要表现在"都邑城阙意象之豪壮美","黄昏落日意象之哀丽美","四时景物之秀逸美"等方面.诗人在创造这些意象美时,大都与其情感密切关联,而使之成为其心灵审美的一种律化.  相似文献   

20.
巧用意象     
什么是意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人的感情活动后,被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被赋予更多主观色彩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意象可以单个使用,也可以由一组或一串意象构成画面进行渲染,即营造意境。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