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旧话重说     
这几天心里颇不舒服,《祝福》中祥林嫂衣衫褴褛、满目凄梦地在风雪之夜慢慢倒下的场面极大地震撼了我;《边城》中翠翠朦陇的爱情、孤寂的心情以及最后痴痴坐在渡船上等待的画面时时出现在我脑际。于是,百无聊赖的我随手拿起一本书,不曾想竟是鲁迅先生的《伤逝》!  相似文献   

2.
祥林嫂、爱姑和子君分别是鲁迅小说《祝福》、《离婚》和《伤逝》中典型的人物形象,她们代表了旧中国不同阶层妇女的形象和命运。祥林嫂是生活在最底层的劳动农民,她善良、勤劳而本分;爱姑是一个中产阶级妇女,她较祥林嫂有较强的反抗精神,她不甘沉默,敢于公开挑战和反抗;子君是一个不同于祥林嫂和爱姑的知识女性,她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先进的思想,勇于和封建势力作斗争,追求爱情自由。她们有着截然不同的阶级和性格,但是,却同样经历了婚姻的失败,也承受着社会制度带给她们的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3.
郑志雄 《考试周刊》2008,(48):180-181
一、祥林嫂的出身问题鲁迅在小说《祝福》中成功地塑造祥林嫂这一勤劳、质朴的农村妇女形象。祥林嫂在小说中出场的最小年龄是她初到鲁镇之时,"大约二十六七",她丈夫"比她小十岁",是当年春天死去的,死时应该是十六七岁,而这时,  相似文献   

4.
鲁迅在《呐喊》,《彷徨》两个小说集中,深入描写了各种不同的妇女阶层。在众多的妇女形象中,最令人瞩目的是《祝福》、《伤逝》、《离婚》中刻划的祥林嫂、子君、爱姑这三个富于反抗性的妇女形象。在鲁迅描写的妇女形象中,受封建压迫之重,摧残之烈,莫过于《祝福》中的主人公祥林嫂。从她身上,集中反映了旧中国千千万万被压迫被剥削的劳动妇女的悲惨遭遇和命运。  相似文献   

5.
鲁迅在论创作时曾经说过: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祝福》中对祥林嫂的形象的描绘,就是画眼传神的突出一例。《祝福》中精心刻划了祥林嫂三个不同时期的肖象,准确地反映出祥林嫂在不同时期的精神状态。而这三幅肖象之所以写的出色动人,传神授意,关键又在于作者对祥林嫂的眼睛的匠心描绘。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四爷家时,作者在写她的肖象中是这样写她的眼睛的:  相似文献   

6.
以随笔的方式来写文艺评论,难度很大;用随笔的方式把人物写活,难度更大。本文以随笔的方式评论沈从文的名著《边城》,评论《边城》中的小女孩翠翠,阐述她的天真与淳朴,描摹她的渴望与期待,下笔细致入微渗透灵魂,实属不易。作者先是写翠翠在渡口站在木船上的期待,那是因为她有了思念,有了爱。面对湘西的山、面对湘西的水,和远去的心上人,翠翠在等待,她心中隐藏着美丽,隐藏着秘密,她望穿秋水,感受着冷冷的风,固执地坚持着。作者写出翠翠的真诚与执着,把一个天真女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让人感受到翠翠纯真的期望,同时也使人为翠翠的纯真的爱而担心。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写出翠翠真情背后隐藏的热情与失落,指出翠翠在生命途中为了爱而不懈地追求,在追求中更加显示她的个性,让人看到了一个女孩炽热的爱和为了美好的爱情而苦苦等待,为了爱情而苦守渡口。尽管爱情也许永远地遗失了,但她的信念却不会因此而失去美色。作者在评论翠翠的独特时,不仅写出她内心的期待和美丽的心灵,而且着重写出她那永不泯灭的信念,给读者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这也正是本文最为打动人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执教《祝福》时,有学生指出:祥林嫂的一生饱含辛酸和血泪,可谓是人在窘途,在她执着而又愚昧地追问"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时,假如"我"能给祥林嫂一个明确的回答,祥林嫂是不是不会死去?在师生的深入讨论中,我们发现无论"我"怎样回答,祥林嫂的命运都是无法逆转的,她是非死不可的,以下就是我们探讨的成果。祥林嫂遭遇了窘途。回想祥林嫂的一生可谓是人在窘途。"立春之日,丈夫亡故;孟春之日,被卖改嫁;暮春  相似文献   

8.
在旧中国,女性常常是温柔、善良、贤慧、胆小、软弱的代名词,翻开鲁迅小说《祝福》,那些鲁镇的女人们就以这样的姿态呈现在我们眼前。不单是祥林嫂,其他女人也是这样。三从四德历来是女人们必须遵从的,这在她们身上全化作了温柔贤惠等诸多的“美德”。《祝福》中的四婶大约就是这样一个代表。她非常善解人意,丈夫鲁四老爷的每一次皱眉,都会成为她“决策”的重要依据,他的告诫——祭祀时不让祥林嫂沾手——也便成了她的行事准则。对外人,四婶还颇有些同情心,比如面对第二次守寡再度来求职的祥林嫂,虽然“起初还踌躇”,可“待到听完她的话”,“眼圈”竟“有些红了”,并最终收下了她。当然,四婶的同情心并非没有限度,它是以祥林嫂的勤快能干为前提的,一旦前提条件不成立,祥林嫂自然还是要被扫地出门的。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祝福》中的其他女人们。当丧子的祥林嫂声泪俱下地讲述着撕心裂肺的“阿毛的故事”时,男人“往往敛起笑容,没趣地走了开去”,而“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另有一些老女人,因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起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教学》一九八○年第一期发表的张浩逊同志《怎样看她的红眼圈——对《祝福》一句话的理解》一文,正确肯定了四婶是“虐杀祥林嫂凶手之一”,然而他对“凶手之一”的四婶“眼圈就有些红了”作的解释则是“为祥林嫂讲的‘亡夫丧子’悲渗事件本身震动、伤感”的结果,并指责别人“把鲁四太太眼圈发红说成是虚伪的表示是不符合作品的实际”,而只有他的论点:四婶“为祥林嫂‘亡夫丧子’震动、伤感”才可从作品中找到论据.据他自己说这论据是“祥林嫂与鲁家”无仇,所以祥林嫂的不幸不会“被他们当作喜事庆祝的”.张文论点论据,我很难苟同,故作此文与张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之友}2010年第9期刊载了侯玉双老师的《祥林嫂的三“笑”》一文,对《祝福》中祥林嫂三处“笑”的描写,作了一定的剖析。关于祥林嫂的第二次“笑”,即柳妈问她为何依从了贺老六时,祥林嫂竟“笑”了,“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祝福》,写了祥林嫂临死前对“魂灵”、“地狱”有无的疑惑。祥林嫂的疑惑表明什么?对此问题,至今说法不一,善以鲁迅作品为题材作画的画家裘沙同志,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在《略谈祥林嫂之死》(《当代》1980年2月)一文中认为,当祥林嫂向“我”提出那些疑问时,“她那强烈的希望就是: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她将去地狱的孽风毒焰之中找寻亲人”,祥林嫂的死是“暴死”,她的“思亲之念战胜了地狱的恐怖”,她“是怀着与死掉的亲人见面的强烈愿望而死的,是怀着  相似文献   

12.
《祝福》时,我先以这样一段寻话开头:"大年三十的晚上,漫天飞雪,炮竹声声。一位白发散乱的老妇人,拄着拐杖,在艰难地行进着。她在。心里一遍遍寻问:这世上到底有没有魂灵?她是准?她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这一段形象性导活,使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命运产生了极大的关注。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我要求学生用语言描述四幅画面,即"以死抗争"、"深山寻子"、"祭祖遭斥"、"寂然死去"。学生既理出了祥林嫂悲惨命运发展的全过程,又锻炼了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在学生感知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我提出了4个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  相似文献   

13.
<正>在《祝福》中,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婆婆和大伯可以说是祥林嫂两次不幸的根源,祥林嫂嫁而守寡,婆婆便利用封建礼教授予她的族权,卖掉祥林嫂为自己的儿子娶妻,如果不是婆婆这样做,祥林嫂或许能够凭借自己的力气安稳地生活下去,而最终却被卖改嫁,自己永远背上了不忠的耻辱,受人鄙视、讥讽。在贺家,祥林嫂遭遇夫死子亡的不幸之后,大伯也是利用封建礼教授予的族权,收回房屋,赶走祥林嫂,使嫁而再寡的祥林嫂再次生活无着,落入鲁四老爷  相似文献   

14.
正一、导入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边城》的主要内容以及它展现出的风俗人情之美,很多同学对湘西天人合一的世界无限神往。(板书:田园牧歌)问卷调查中学生对《边城》的主题和翠翠很关注。(板书:翠翠)(幻灯片)一个美国学者给沈老的诗:"我知道许多管船渡的老人,在迷人的渡口守望着河流。但是,我只知道一个翠翠,我也知道她永远等待我,在那丛山中奔流而下的小溪边,在一个比游鱼出没还深的梦里,她永远等待,我过渡,就在边城那边。"生齐读。师:那么《边城》里翠翠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作品里的描述。(幻灯片)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  相似文献   

15.
《伤逝》只写了两个人物——子君和涓生。他们都是在“五四”新思潮的感召下觉醒起来的一代青年知识分子,他们勇敢地追求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并且胜利地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但社会是个无形的罗网,根本不容许青年们扇动双翅自由翱翔,它不断纠集力量来扼杀这一对年轻的情侣。可见,《伤逝》的主要矛盾是子君和涓生与社会现实的矛盾,这一矛盾构成了悲剧的基本冲突。鲁迅在《伤逝》中对此进行了比较充分的描写。当他们在自由交往、热烈相恋时,受到“老东西”和“小东西”的卑污嘴脸的玷污;当他们在路上同行时,“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他们同居了,更大的压力也随之而至。子君和她叔叔早已闹翻,“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作侄  相似文献   

16.
我认为 ,子君之死是鲁迅的小说《伤逝》情节发展的关键 ,即《伤逝》的整个情节内容 ,都是围绕着这一个“死”字展开的 ,而这也正好体现了鲁迅短篇小说的特点“借一斑略知全豹 ,以一目尽传精神”。子君、涓生所生活的 2 0世纪 2 0年代的中国社会 ,虽然已从封建帝制中解放出来而成了“民主”的社会 ,但封建思想 ,封建礼教还在深深地有形或无形地统治和禁锢着广大人民 ,作为刚刚从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中解放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思想和行动的资产阶级的新女性子君来说也不例外。子君和涓生交往后 ,每当涓生送子君出门时 ,他们俩“照例是相离十…  相似文献   

17.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时光过得真快, 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 已经满一年了。在一年之前,这寂静和空虚是并不这样的,常常含着期待;期待子君的到来。然而现在呢,只有寂静和空虚依旧,子君却决不再来了,而且永远,永远地!  相似文献   

18.
《祝福》是鲁迅先生反封建反礼教的代表作品,祥林嫂为死去的丈夫守丧而在头上扎的白头绳,也成为人们分析作品反封建主旨的佐证,认为祥林嫂之所以扎白头绳,是因为她受封建思想毒害之深,从而成为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有力控诉.而笔者却认为祥林嫂扎白头绳恰恰体现了她的纯朴与善良本性,当纯朴、善良的祥林嫂由于封建礼教的迫害一步步走向死亡时,这才真正揭示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相似文献   

19.
逝水无痕     
一直以来,在我心底总淡淡地蒙绕着一股水一般的忧伤,那些淡淡的影子聚来又散去,最后残残缺缺地出现在梦里,这个时候,我知道,是时候了,《边城》给我的流水般的情愁此刻将汩汩流出……沈从文《边城》中,我看到的是一股流水,那股流水,也许是生活,也许是命运,总之,它无知无觉地从你身边经过,而你没有感觉,想要抓住时却发现早已时过境迁……小溪,白色小塔,小渡口和渡船,大自然的风日养育了乡村少女翠翠。“皮肤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俨然如一只小兽物”,翠翠同她周围的山水一样,单纯,明净,健康,善良。…  相似文献   

20.
提起鲁迅的小说,不能不提及这三位女性:《祝福》中的祥林嫂、《离婚》中的爱姑、《伤逝》中的子君。 我之所以称她们为“女性”,是因为她们和传统的“女人”是有所不同的。从文化层面来看,“女人”这一概念,由于千百年来的父权制道德标准的锤炼和渗透,已经具有了沁入人们意识、灵魂乃至日常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