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在《编辑界说之比较》、《编辑特征与编辑区分》二文中,本文作者已经论定编辑的特征就是“收集材料、整理成书”从这个意义上说来,编辑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一个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整体,理应成为编辑学的研究对象。在编辑学建设中,整体地认识和对待研究对象,有可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学科基本问题,从而为编辑学的发展奠定牢固的根基。  相似文献   

2.
“两种编辑”的观点,是在近些年的编辑学研究中提出来的。它认为的“两种编辑”,一种是《辞源》修订本所说的“收集材料,整理成书”的编辑。这是“第一种编辑”。另一种编辑,论者对其基本内容的表述是:“依照一定的方针开发选题,选择和加工稿件以供复制向公众传播。”这是“第二种编辑”。论者以此为前提,进一步展开论述了编辑活动和著述活动、古代编辑和现代编辑、出版专业编辑和非出版专业编辑等的区别,提出了编辑学中的“编辑”,不应当是“第一种编辑”,而应当是“第二种编辑”,等等。“两种编辑”论的提出,深化了编辑学的研究,这是很  相似文献   

3.
编辑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是编辑学领域中又一个引人注目的课题。十几年来,理论研究者对其辨析之激烈大概仅次于对“编辑”概念的争议。其原因当然是因为编辑学研究对象如不明确,真正意义上的编辑学就不可能成立,编辑学研究对象框定着编辑学研究内容,关涉到编辑学的任务、目的,一系列重要范畴以及理论体系的构筑,编辑学研究对象更与编辑学学科特征有着内在联系。而目前我国的编辑学还处在探索阶段,还是一门不成熟的学科,所以探索编辑学研究对象不能不显得特别重要。多年来,编辑学研究者见仁见智,在对象问题上提出了各种有益的看法,但经过多年编辑出版实践活动的检验和不同观点的对撞,我们可以看到,分歧少了,一些观点被淘汰了,另有些见解得到更多的支持和认同。 较早的几种观点认为编辑学研究对象是“整个编辑活动”,也就是“编辑活动的全部和整体”,“不仅指著作物转化为出版物的过程,而且包括著作物产生以前及出版物产生以后的全部编辑活动”。或者说是“各种编辑现象”。或者说“包括编辑工作的一切方面。宏观与微观、纵向与横向、历史与现实、全局与局部……”甚至著述活动、阅读活动也被囊括其中。我认为这些看法太浮泛了,姑且称为“泛化论”。这种“泛化论”的观点很难抓住编辑学的特殊矛盾,揭示  相似文献   

4.
杨小复 《编辑学报》1993,5(3):131-136
编辑学研究对象的确定是构建本学科的基础。作者通过对编辑活动的分析,提出了“出版化”编辑现象的概念,并认为编辑学研究的对象是“出版化”的编辑现象。同时认为把编辑学研究对象说成从“编辑工作”或“信息过程”,则前行失之狭窄,而后者又嫌宽泛。编辑学是一门研究“出版化”编辑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相似文献   

5.
试论编辑学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见到一些编辑学研究的述评文章,普遍都提到一个共同的问题,即编辑学研究需要深化。如何深化编辑学的研究,这已是摆在我们编辑界同仁面前的一大任务。本文试图从编辑学研究方法这一论题,探讨深化编辑学研究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于翠玲 《中国编辑》2007,(6):24-27,31
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在高等院校试办编辑学专业开始,编辑学研究就正式进入了学者、专家的视野。二十多年来,编辑学的研究有两条路径,一是源于中国的编辑出版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具体的编辑活动相联系的应用编辑学,出版了图书编辑学、期刊编辑学、报纸编辑学等多种教材和专著;一是借鉴多学科的理论,探讨编辑学的基本原理。目前,这两条路径逐渐合一——建立将各种媒介的编辑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普通编辑学”。  相似文献   

7.
我国编辑学研究综述宗合一我国编辑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我国对编辑工作的研究起步比较早,在本世纪20年代,就有关于编辑工作研究的著作出版。到40年代中后期,随着“编辑学”概念的出现和编辑学课程的开设,对编辑工作的研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947年,李次民...  相似文献   

8.
《出版发行研究》创刊五周年了,初创伊始,正是编辑学研究勃兴之际。各家立说,各抒己见,见仁见智,可谓百花齐放。五年来,《出版发行研究》与兄弟刊物一道,推动和促进了编辑学的研究。时值今日,不少同志倡言,要深化编辑学的研究,就此而思,似有同感。我认为,重视经验材料的发掘和整理,是深化编辑学研究的题中之意。任何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赖以立论的基础是经验材料。罗竹风同志在为《书籍编辑学简论》一书所写的《序言》中说:“从建国以来编辑工作的实践中,抽引出其中大量带有规律性的经验,加以提炼、发挥,这就是编辑学的基础。”多年来,有关出版、编辑工作研究的刊  相似文献   

9.
论编辑活动的主体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虽然编辑学研究的兴起已经多年了,对于编辑学的核心概念编辑的界说,却仍然呈现出众说纷纭、奠衷一是的歧异状态.而要使编辑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又必须就这一概念取得某种基本的共识.一种概念的科学界定,实质上是对某种客观实践现象的理论抽象。就笔者看来,编辑概念的歧异,实际上源于备家学说所依据的编辑实践对象的歧异,因而要真正在编辑学界就编辑概念取得某种共识,应该首先对编辑实践对象取得某种共识,而要辨明编辑宴践对象,又应该首先从人类社会为什么需要编辑谈起。  相似文献   

10.
编辑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的特点和研究对象是什么?目前认识颇不一致。有的同志认为,编辑学“应该研究各种出版物的编辑特征、规律和方法,是一门综合性多科性的边缘学科”;又因为编辑人称“杂家”,“那么编辑学亦可称为杂学”(李荣生等《应该建立编辑学》,见《编辑学论丛》,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1983年编印本第7页)。这种说法虽有一定道理,但作为编辑学特点、性质和任务的概括论断,就很值得商榷了。  相似文献   

11.
邵益文著《编辑学研究在中国》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后,友人相告,找来品读,不免泛起联想和感慨。这是一本文集,既展示了作者学术探索的成果,又总结了编辑学研究在中国发展的概况。曾几何时,编辑学为何物,不甚了了。志士仁人曰:“编辑编辑,编编辑辑,有何学乎?”“干了一辈子编辑,不读编辑学,不也拥书围城吗?”初识其箴言,言之有  相似文献   

12.
编辑是人类最古老的职业之一。许多世纪以来各种学科的知识不断经过编辑之手向社会广泛传播,为世界文明和进步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这些浩如烟海的知识的编辑、传播是大有学问的。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编辑学(以下简称编辑学),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出版事业发展的需要。“编辑学”这个学科名称在我国产生,标志着人们对编辑工作认识的提高。有关出版的学科名称,在欧美书刊中比较常见的是“图书学”,未见使用“编辑学”、“出版学”这些术语。1969年日本出版学会成立时曾倡议使用editology作为“出版学”的国际用语。现代英语edit意为“编辑”,它的语源拉丁语editus及现代法语(?)diter、西  相似文献   

13.
文章综述了2015年我国编辑学研究值得关注的10个观点:大数据时代与融媒体视域下编辑思维方式发生显著变化;文化发展的大时代对编辑的责任要求更高;编辑素养成为影响出版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新型主流媒体要从“互联网+”过渡到“编辑+”;把握编辑力的内涵与外延,提高和优化编辑力;数字化与转企改制背景下,编辑要提高创新能力;着力培养编辑意识,提高出版物质量;编辑出版学教育要适应数字出版需要,并进一步完善编辑继续教育工作;出版产业化环境下要大力营造编辑的市场主体地位;编辑主体要努力适应数字化进程要求,推进编辑职能转型.这些观点对深化编辑学理论研究和推进编辑学学科发展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编辑学的研究是从“编辑是否有学”的争论开始的。然而,否定者并未形成自己的氛围,而研究者们则几乎是以一种不容置疑的态度,以对编辑学理论问题研究的深化,明白地展示了自己的回答。这就好比一个性急的裁缝,在没有弄清布料到底能不能制成衣裳之前,就兴致勃勃地开始了裁剪。尽管如此,我们说,结论仍然是对的:编辑有学。  相似文献   

15.
杨勇 《今传媒》2006,(10X):30-31
“编辑学”一词虽然最早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但真正从事实质性的研究工作,在我国却是80年代初期开始的。当时,研究者恨不能在一夜间建立起编辑学科,以适应编辑无学的现状。于是,编辑学“框架”林立,各种“理论体系”不断涌现。在一门新兴学科诞生之初,这种活跃状况本是很正常的现象,然而一些近乎“玄学”理论的出现,反倒让人对编辑学的确立产生了疑虑,符合我国国情、适用于指导编辑工作实践的编辑学究竟是什么样子?编辑学理论到底如何形成呢?应该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张积玉先生撰著的《编辑学论稿》从一个侧面提供了创建编辑学的路径和方法,这就是从编辑学实践出发,注重总结、研究工作中带有普遍性的实际问题,总结历史的经验,探寻规律性,构建编辑理论体系,从而为建立编辑学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编辑”到底有没有“学”?有,是什么? 没有,为什么?从已经出版发表的论著情况看,这方面研究的论文和著作不少。同时根据我们从事编辑工作的实际来看,“编辑”是应该有“学”的。但在所接触到的相关编辑学研究的论著中,似乎说服力很强的东西较少。最近,读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的张积玉先生的《编辑学论稿》,不禁喜出望外: 这确实是一本夯实“编辑学”学科的好书,因为它至少让我们第一次从理论上明确地、全面而系统地知道了“编辑学”是什么。  相似文献   

17.
编辑学范畴研究是编辑学理论建设的重点工程。编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首先有赖于编辑学范畴系统的确立。编辑学作为一个现代新兴学科能否为社会所承认,关键也在于能否建立一整套编辑学所特有的概念系统。应该肯定,编辑学范畴研究的方法是多元并存的。从相邻学科嫁接移植概念,然后注入编辑学内涵,作为编辑学研究初创阶段的尝试有其一定的存在意义与学科价值。但是,为了深化编辑学理论研究,我们更应该提倡对编辑学范畴的历史研究。这既是对编辑实践的理性认同,也是对编辑学研究的本体回归。其意义和内涵集中在:在编辑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发展中,寻觅、发现编辑学的理论范畴,应该成为编辑范畴研究的逻辑起点,结合编辑实践的历史形态、发展演变,纵横联系地予以编辑理论的钩沉、反思、升华,是编辑学范畴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8.
林穗芳先生在<编辑学刊》1994年第1期上发表的《“编辑’和“著作”概念及有关问题》一文,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点:“作为著作方式一种的‘编辑’和作为出版工作一部分的‘编辑’代表不同的概念。”这个论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解开了在编辑学、编辑史的研究中纠缠不清的一个死结,把一个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的混淆概念的错误纠正了过来,从而大有助于明确编辑学和编辑史的研究对象。编辑学也好,编辑史也好,研究的对象都是作为一种专业工作的“编辑”;从事这种专业工作的人称为“编辑工作者”,其中卓有成就的称为“编辑家”。如果把作为一种著作方式的“编辑”和作为一种专业工作的“编辑”混为一谈,那么编辑学和编辑史的研究对象就会成为一笔糊涂账。  相似文献   

19.
阙道隆先生在《编辑学理论纲要》(《出版科学》2001年第3、4期)中指出,编辑学的学科体系“由编辑业务、编辑史和编辑理论三部分组成”。“编辑业务、编辑史是血肉,编辑理论是灵魂,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在谈到编辑学的研究方法时,阙先生指出,它“有三个层次,即指导方法、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编辑学属于应用科学”,“应用科学常用的社会调查法(包括抽样调查和普查)、个案研究法、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等,对编辑学研究有重要作用”。我十分赞同陶先生的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20.
在新世纪的编辑学研究中,“编辑力”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学界围绕“编辑力”所展开的讨论,对拓展和深化编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但是,这场讨论的重心是在知识生产的层面上进行的,对现实中的编辑主体关注较少,呈现出不即物倾向;此外,在对“力”的理解和阐释中,将其拘囿在“能力”的范围内,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概念使用上的实体化倾向.对“编辑力”的概念提出反思,重要的是开放我们的观念,为它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