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塑造人”,塑造出能适应21世纪激烈竞争的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素质教育正是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它的宗旨是使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数学素质教育做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除了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三大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等思想教育外,还应在完善学生的基本能力——读、说、写、做等方面加以培养,也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中要教导学生会读、会说、会写、会做,以完善学生素质。特别对于师范学校来讲,学生毕业以后要做教师,要担…  相似文献   

2.
当日历又翻开新的一页的时候,不知不觉中,新世纪的曙光已悄悄来临。21世纪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充满生机与活力,也充满新机遇、新希望的世纪。在新世纪,人类将会取得更伟大的进步,同样,中华民族也将在新世纪续写新的辉煌,谱写可歌可泣的新篇章。曾经有人说过,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而21世纪则是中国人的世纪!回首过去,在这100年的沧桑岁月里,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起由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这100年岁月的后半期,在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带领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蓬蓬勃勃,改革开放事业如日…  相似文献   

3.
技术的进步和网络通讯的进一步蓬勃发展,将使21世纪在家办公的人越来越多,由科技武装起来的家居无疑会成为21世纪的生活重心,除此以外,回归自然的生态化家居也将在21世纪成为时髦,保护自然、热爱自然将被人们转化为切身实际。  相似文献   

4.
西班牙语是世界语言中最为生动和美妙的语言之一。它是世界上的一个大语种,为国际通用语言和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据专家估计,英文,西班牙语,中文将成为21世纪最通用的语言。汉语是近几百年来以北方官话为基础,东北官话为辅助逐渐形成的。会说普通话的人大约有14亿(3000万人作为第二语言)。普通话是联合国承认中国官方的工作语言之一。试将这两种语言的语音进行比较,以便能够在教学和翻译实践中得到启示。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信息技术、材料科学、人工智能代表了20世纪的科技文明,那么在21世纪,纳米科技在整个科学技术中又将处于怎样的地位呢? 我们应该看到,纳米科技是和其它诸多学科交叉发展、互为因果的。现在不少的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纳米科技、生命科学、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相结合的NBIC技术,这四大学科将会主导21世纪的科学技术走向。  相似文献   

6.
美国基辛格博士说,中国在建设未来方面极富吸引力,过去50年如此,今后50年也仍将如此。中国将是21世纪的重要大国。南非通讯社社长苍德威尔登说,中国是一个充满巨大潜力的国家,在下一个世纪将再创震惊世界的奇迹。对于一些西方人来说,不亲自到中国走一走看一看,就不能真正了解中国。《财富》全球论坛上海年会一位召集人温德尔女士说,19世纪是英国人的,20世纪是美国人的,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中国:将是21世纪的经济大国@樊庄辑  相似文献   

7.
有人早就讲21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美国人上自学者、下至贩夫走卒,马上就加以否认,21世纪决不是美国人的世纪,那是日本人的世纪。而日本人马上就否认,21世纪不是日本人的世纪,而是你们其他国家的世纪,是法国人的世纪,是欧洲人的世纪,反正不是我们。只有我们中国人乐此不疲,这是我们的世纪。我不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心理状态。为什么中国人想让21世纪成为中国人的世纪呢?这是我们文化中虚妄的一面。我愿意很肯定地说,21世纪甚至于22世纪也不  相似文献   

8.
21世纪将是教育的世纪,十五大提出科教兴国,素质教育.也可以说,21世纪将是教育更加注重质量和人才素质的世纪.但进行素质教育除转变观念、采取措施外,在教学管理的各种因素中,人是最核心、最关键、最根本的要素,而教师是制约学校整体工作效能的决定性因素.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学校管理中最应关注的问题之一.这既是提高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是教师本身发  相似文献   

9.
本世纪初,国内外不少从事语言研究的人指出,19世纪的语言是法语;20世纪的语言是英语;21世纪的语言是汉语.可以毫不夸饰地说,这是颇有见地的预言. 汉语将成为21世纪的语言,学习汉语是大势所趋,这是由几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一、现代文阅读21世纪,将是什么世纪?(节选) 科学界一般认为19世纪是化学世纪,20世纪是物理学世纪。那么21世纪将是什么世纪呢? “21世纪将是生物学世纪。”人类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呢?克隆技术是生物学的重大突破,不管你赞  相似文献   

11.
唐丽娟 《考试周刊》2010,(44):188-189
有很多科学家曾经预言,21世纪将会是生物科技的世界,生物技术会对我们生活的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的确是这样。事实上,生物学科的作用并不仅仅体现在在21世纪,自人类诞生以来,生物技术就与人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既然如此,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学好生物这门学科。  相似文献   

12.
世纪开元,沧桑巨变。21世纪是信息革命的新世纪,21世纪是双语言新时代。有人说:“21世纪是学习化的世纪,是英文与中文和世界并行的世纪,21世纪是中国人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世纪”。的确,这是一个催人奋进倡导高素质教育的新世纪,这是一个激烈竞争召唤复合型人才的新时代!社会活动信息化、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时代特征正使任何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将是儒家思想大放光彩的新时期。这样说的基本艰据有四:一是懦家思想自身的永恒性价值使然。懦家思想在中国传统化中占主导地位,其大量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财富。固此它也是21世纪赖以继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化的基础。二是新世纪对它的必然召唤使然,可以预料,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在21世纪将会继续保持良好时态势,与此同时,各种社会弊端将会继续存在;这样,时代必然呼唤儒家思想的新发展,借以服务前,批判后。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21世纪的婴幼儿教育将会出现什么新的特点;21世纪的婴幼儿应该得到什么样的教育;他们又会怎样发展;我们的对策如何,这是整个社会和每个父母、幼教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交流研究成果,推动我国婴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为我国选派代表参加今年8月在香港召开的“21世纪婴幼儿教育与发展国际会议”作好准备,国家教委于今年3月6日至3月10日在杭州大学召开了“21世纪婴幼儿教育与发展国际会议”的准备会议。  相似文献   

15.
论21世纪教育的基本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即将过去的20世纪可以说是人的世纪;因为本世纪中,通过教育,人的地位在逐步提升。50年代作为第三势力兴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及教育思想,便是这一特征的显著标志。“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则更应当是人的世纪;因此,通过教育不断地提升人的地位,也就会成为21世纪教育的基本走向。 然则,21世纪教育的这一基本走向如何把握呢?亦即它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或者说,怎样才能促成这一基本走向的实现呢?我现在拟就此问题谈谈个人的一孔之见,以便向海内方家与广大教育工作者请教。  相似文献   

16.
一、要确定德育的核心地位 20世纪8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21世纪人才素质研讨会,会议认为,21世纪人才要通过学术、职业、事业心三级证书,提出没有事业心证书,学术性证书、职业性证书,人的潜能就难以发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21世纪教育报告强调,21世纪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人。我们的教育,就应该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开拓能力的人,有志、有为、德才兼备的人。  相似文献   

17.
问:您对地理教育的前景如何估计? 答:21世纪,将是一个空间时代和信息社会的新世纪。人类将会利用卫星来观测地球,管理人类自己居往的星球。用来开发资源,改善环境,促进国际合作与世界和平,新的一代首先将掌握遥感,从新的高度来观察地球。其次,21世纪由于卫星通讯和移动电话非常发达,每个人可在自己的家里通过电视、电话、电子邮政和世界的任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将是高科技的世纪,21世纪的语言教学将会更多地依赖于技术媒体.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发展,多媒体这一新的教学手段越来越频繁地被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相似文献   

19.
在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的历史时刻,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21世纪的教育,这表明教育将在新世纪中扮演特殊重要的角色。因为即将到来的21世纪将是人类文明史上崭新的世纪,我们将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走向知识经济时代,从产业文明走向信息文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取决于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教育将创造和决定未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即将过去,一个新的世纪——21世纪正向我们走来,全球有识之士都在预测21世纪的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趋向。在展望21世纪的时候,我将就21世纪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发表一些看法,就教于朋友们。 一、理性——中华文化的精髓 和西方基督教文化不同,从中华古老的传统文化中找不到所谓“原罪”说,中华文化很早就开始研究“人”自身。二千五百年以前,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构筑了关于“人”的思想理论体系。这不同于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孔子不需要在现象世界之外制造一个美满的理念世界(the worldof idea)。在孔子看来,现实世界的“人”创造了现实世界的文明和各种礼仪规则,而不是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