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身体吸引力、身体价值感、一般自尊和一般生活满意感4个分量表为研究工具,对276名广州市普通中学的高中生和普通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显示:身体吸引力、身体价值感、一般自尊和一般生活满意感都会受到性别与年龄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参与体育锻炼可以对青少年的身体价值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只有达到体育人口的锻炼标准,体育活动才会对青少年的身体吸引力和一般自尊产生显著的影响;身体吸引力可以用性别、年龄、锻炼程度进行预测,身体价值感可以用身体吸引力、性别、锻炼程度进行预测,一般自尊可以用身体价值、年龄、身体吸引力进行预测,生活满意感不受锻炼程度的影响,无法用一般自尊、身体自我概念、锻炼程度、年龄及性别等自变量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2.
体育隐蔽课程对大学生身体自我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实验法对大学生进行为期2个阶段的体育隐蔽课程学习,通过PSDQ问卷测试发现:体育隐蔽课程有助于提高男生身体自我概念、身体自尊、身体活动、身体运动能力、身体力量和身体耐力;有助于提高女生身体健康、身体自我概念、身体自尊、身体肥胖、身体外表、身体活动和身体运动能力。说明体育隐蔽课程对大学生身体自我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根据高校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兴趣爱好等特点,优选出适合大学生的最佳健身路径。对大学生进行了一个学期的灵敏健身路径练习,并对实验前后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身体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灵敏素质健身路径对大学生身体形态影响较小,对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及身体成分有较大影响。在高校建立和推广健身路径,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形式和推动大学生自我参加课余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跆拳道项目对少年儿童进行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前后进行身体自尊问卷的调查,分析跆拳道项目的学习对少年儿童身体自尊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跆拳道教学班的儿童与对照班相比,其身体自尊水平在外貌、身体活动、速度、柔韧、耐力、身体自我价值、整体自尊等七个维度上有明显提高,说明跆拳道练习可以促进儿童身体自尊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王斐 《精武》2012,(24):16-16,18
本文通过对长期坚持快步走身体锻炼的肥胖学生人群的身体形态进行了系统的监测,并对其各项身体形态进行了指标测试,其结果显示,坚持快步走锻炼的学生,身体形态各项指标都有了一定的改善,表明实施快步走这种运动方式对降低肥胖学生人群、改善身体形态和提高身体机能都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对英国和新西兰两国关于5岁以下儿童身体活动的建议进行对比,研究认为两国对5岁以下儿童身体活动的建议均按照婴幼儿身体生长发育规律和动作发展规律进行安排,并且强调成年人的引导互动、婴幼儿身体活动的环境安全及与年龄相适应的身体活动方式、方法和强度。结果显示:对5岁以下儿童给出身体活动建议时,新西兰在整体上对该年龄群体进行了细分,提出的建议更有针对性且更加具体。  相似文献   

7.
年龄和性别对身体锻炼与自我观念关系的调节功能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探讨年龄和性别对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调节作用,选取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自我观念作为指标,采用身体吸引力、身体价值感和整体自尊量对422名中学生、大学生、中年人和老年人等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性别对身体锻炼与身体吸引力的关系、年龄对身体锻炼与身体价值感的关系存在调节作用;而性别和年龄对身体锻炼与整体自尊的关系不存在调节作用.说明年龄、性别对身体锻炼与自我观念关系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选用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量表》PSPP(徐霞修订编制,2001)和《身体自尊量表》BES(Franzoi,S.L.,&Shields,S.A.,1984)对河南省8所高校的326名女大学生的抽象身体自尊和具体身体自尊进行测评,并对其体育锻炼的频数、持续时间、强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体育锻炼的频数、持续时间、强度都是影响女大学生抽象身体自尊和具体身体自尊的重要因素,而且与抽象身体自尊和具体身体自尊的相关程度均达到非常显著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正>身体姿态主要包括坐姿、站姿和走姿。身体姿态会对身体骨骼的生长及视力产生影响。少年儿童骨内钙盐较少,骨质较有弹性,并易弯曲,预防与及时对不良身体姿态进行纠正,对少年儿童的身体发展尤为重要。一、注意端正身体姿势平时不论站立、行走,胸部自然挺直,两肩  相似文献   

10.
在对当代竞技体育本质反思的基础上,认为人之身体的失落是其本质异化的根源所在。继而引入西方身体哲学中的身体显现、身体认知、身体符号等核心思想,对同样起源于西方且根植于身体活动的竞技体育本质进行与之相应的身体哲学解读。研究认为,在现有竞技体育本质研究背景下,竞技体育中身体存在的唤醒与身体地位的复归是身体之于竞技体育而言的本质所在,且具体体现为身体的释放与生成、身体的认知与超越、身体的社会表征与文化承载。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扬州大学附属中学学生身体自尊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探讨身体锻炼对高中生身体自尊的影响。结果发现:高中女生的身体自尊显著低于男生;不同锻炼时间对高中生身体自我概念的影响也不同。研究结果对改善高中生身体自尊水平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中国女大学生身体自我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从中国女大学生身体自我的研究方法、测量工具以及研究主题,对近二十年来我国女大学生身体自我的研究现状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女大学生身体自我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探讨社会行为为文献原点,运用逻辑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身体行为衍化为身体文化的过程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武术的身体文化进行微观解读。研究认为:从身体意念、符号元素等两个维度,阐释武术身体行为到身体文化的过程,进而通过文化传播、文化的规范性等特点促进武术文化的发展,为武术的宣传构建重要的文化体系,演绎武术独有的自身价值魅力。  相似文献   

14.
从身体与公平视角对古代奥运会文化进行解读:由于生存需要,古希腊人崇尚强健的身体,对身体的狂热追求又直接促使他们在祭祀大神宙斯的仪式中进行身体直接对抗,但这种对抗是建立在人类都有"同一身体"的基础上的,因此体现为身体公平、性别公平、身份公平、体制公平。这种公平的竞赛体制、合理的竞赛安排、神圣的竞技仪式,给古希腊人身体以最大的自由,实现自己理想中的竞技模式,同时这种竞技模式又促进了古希腊人在现实中建立自己的理想国度。  相似文献   

15.
在体育锻炼心理领域对旅游专业大学生身体自尊与职业定向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身体自尊是否可以有效预测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定向。方法:基于前人已有的问卷,对问卷修改形成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职业定向问卷和身体自尊问卷,对职业技术学院291名学生进行调查,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通过T检验和方差分析表明,身体自尊、职业定向在性别、城乡、年级上存在差异。体育活动在性别、城乡上存在差异。进一步,通过相关分析,结果发现,身体自尊与职业定向和体育活动显著相关,职业定向与身体自尊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体育活动增强学生身体自信,而身体相关的自尊主要预测学生的职业倾向。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全面地认识团体啦啦操练习对身体自尊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实验法对湖州师范学院17名在校女大学生进行身体自尊研究。结果:短期内团体啦啦操练习对身体自尊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对身体自尊中的身体吸引力和身体自尊总分有明显的影响。结论:通过啦啦操练习,对女大学生的身体形态、表现力和自信心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与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与体育锻炼进行相关研究,探索体育锻炼与大学生身体自尊各因素的相关关系;分析大学生整体自尊、身体自尊、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性别差异的各方面原因;对体育系大学生和非体育系大学生的身体自尊、整体自尊、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探究产生差异的原因,发现体育运动量与大学生身体自尊、整体自尊、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关系,探讨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以及影响体育锻炼持续性的原因,为大学生参加适当体育锻炼,提高身体自尊,进而促进心理健康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于洪军  刘路 《中国体育科技》2012,48(4):113-123,136
从身体活动对慢性疾病预防和控制功效的视角,从身体活动对不同年龄群体的生理退化速率、死亡率、疾病发生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骨质疏松症、心理健康的影响等方面对国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对国外身体活动负荷标准的研究进行归纳,重点分类归纳了预防慢性疾病发生的成年人(18~65岁)、老年人(65岁以上)和已患慢性疾病群体控制疾病发展的不同群体间身体活动的适宜负荷方式和剂量,对身体活动与慢性疾病的研究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对武汉市洪山区初中生的身体锻炼、身体自尊等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男初中生与女初中生的身体自尊差异不显著,男生高于女生;锻炼强度对"运动能力"、"身体状况"和"身体素质"维度上的作用比较显著;锻炼时间对"身体自我价值感"和"身体吸引力"维度上的作用比较显著;锻炼强度和锻炼时间的交互作用对身体自尊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性别和体育运动对艺、体大学生身体意象的影响,采用多向度自我身体关系问卷对广东省五所高校的62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①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意象状况好于艺术专业大学生;②男大学生身体意象比女大学生身体意象更积极乐观;③体育运动对身体意象有积极影响作用;④性别和体育运动对身体意象具有交互效应;⑤性别和体育运动对艺体大学生身体意象具有主效应,同时具有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