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一个政治失意、然而睿智圆通的知识分子 ,苏轼的一生是超越自我、超越困苦、对自由孜孜以求的一生。在“大我”与“小我”方面 ,他坚持“大我之利” ,表现了其人道主义和民本思想 ;在“从众”与“从己”方面 ,他独立特行 ,力排众议 ,不随波逐流 ;在“悲观”与“乐观”方面 ,他对个人得失不以为怀 ,表现出高超的幽默艺术  相似文献   

2.
卢仝虽然隐居一生,但他身随心不隐,希望走“终南捷径”,只不过未被征召;卢仝死于“甘露之变”的说法基本可信;其诗歌具有平直和险怪两种风格,险怪诗多写于元和四年至元和六年,表现出题材怪异、以文为诗、抒情直露、调笑浅俗的特点;卢仝的诗歌创作对韩孟诗派其他人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作为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一生以宣扬、实践“大中之道”为己任。他的思想博大精深,突出了改革这一主线。他主张“天人相分”,认为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提倡“德治”,贯彻法制;改革吏治,“吏为民役”,提出“民利民自利”的主张:构建至善至美的和谐社会。他的人格力量体现在追求理想、坚韧不拔;身处逆境、自强不息;忧国忧民、爱憎分明;“内方外圆”,外柔内刚;珍惜友谊、忠信真诚;勤政为民、为官清廉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一生是爱恨交织的一生。他痛心于国人的“瞒和骗”,批判他们麻木地追求“圆满”;但同时,他深爱着我们这个民族,他不愿看到国人悲苦的命运和民族前途的灰暗。因此,他在小说创作中有时使用“曲笔”去添加“圆满”。鲁迅对待“圆满”的矛盾心态,形成了他部分小说与杂的冲突。  相似文献   

5.
有学者认为:方苞是“汉学”的对立面,是桐城派与“汉学”交恶的肇始者。针对这一论断,提出:汉宋学之争的框架不适合于方苞,方苞没有也不可能反对“汉学”。方苞的学术思想是在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背景下形成的,他深受“实学”思潮的影响,这一影响不仅表现于方苞前期的学术取向,也表现于他对程朱理学的选择,即重在程朱理学的经世方面,而不是本体论方面;从方苞最为致力的礼学研究中也不难看出“实学”思潮的影响,他的礼学思想从渊源上可以说是与“汉学”同源的,他的“理寓于礼”观点,在一定意义上还为“汉学”家“以礼代理”思想的形成开拓了道路。  相似文献   

6.
纵观李清照一生创作的诗与词,可以“靖康之变”为界分为两个时期。“靖康之变”以前,李清照的诗词主要表现的是对美好事物、自由生活的向往、热爱;“靖康之变”以后,除了书写个人身世之感外,还加进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表达了诸如“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尚气节。比较李清照一生的诗、词.其词主要表现了一种“柔”情,在艺术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而其诗则表现为一种“豪”气,在内容上已冲破个人的狭小圈子,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思想。  相似文献   

7.
研李二题     
李白的人生理想是“功成身退”,但已大不同于道家的“功遂身退”,而更多的带上了儒家“安社稷”,“济苍生”的积极人世和任侠“不爱其躯”,“羞伐其德”的重义轻取的思想色彩。在他心目中,“功成”是必具的前提,“身退”是后续的归宿。事实上,他一生未能实现“功成”,因而也一生从未真正“身退”。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独具特色。主要表现在豪迈而奔放的气势,热烈而自信的抒情,丰富而奇妙的想象,大胆而合理的夸张和形象而生动的比喻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程启飞 《教育》2008,(9):32-33
又是一年教师节。在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从教48年,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他工作成绩突出,一生所获荣誉100余项,曾先后被表彰为山东省“捐资助教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他一生节俭,不抽烟,不喝酒,把省下来的10多万元钱捐给了社会。他叫郁忠诚,他不仅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还影响了自己的后代献身教育。  相似文献   

9.
姜夔是南宋时期名词人、诗论家、他的诗学思想深刻独到,不同流俗。在诗的本体论方面,他不苟同当时盛行的江西诗论和理学诗论,倡导“诗缘情而绮靡”;在主体论方面,他众外在的技法到内在涵养、天赋两个方面提出要求,在创作方面,他不仅总结出一套颇具有指导意义的技法、技巧、而且特别强调“妙悟”与“兴会”;在风格论方面,他标举“风雅”,但更推崇“自然高妙”。  相似文献   

10.
苏轼的“辞达”说是对孔子“辞达”说的创造性发挥,是苏轼一生创作实践的总结,是他学思想最成熟的表现,是他独特审美情趣的集中表现,更多地表现了他学思想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11.
他.曾因为猛烈抨击国民党四大家族的腐败而身陷囹圄; 他.曾经在解放后先后担任浙江大学和北京大学校长; 他,曾经因为自己的人口政策而遭受过不公正的待遇但却始终坚持真理。 “粉身碎骨不必怕,只留清白在人间”就是他光辉一生的写照。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一生,是为祖国的独立解放和进步事业奋斗不息的一生,是永远进击的一生。在他一生留给我们无限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和宝贵的战斗传统中,“韧性的战斗”这个辉煌的口号特别震憾人心。“韧战”是鲁迅一生与专制主义、蒙昧主义开战的重要准则,是“鲁迅精神”的突出标志;他不仅以大量著述为我们总结了这方面的宝贵经验,而且以他的战斗实践,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百折不回、勇往直前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现代文坛,能当“纯儒”两字的只有陈寅恪。陈先生一生只知治学,不愿为官,不关心政治.不参与党派之争;陈先生提携后进,但结党而不营私,从不搞门第之争;陈先生学贯中西,但始终以国学为自己的研究重心,他学西学只为更好地研究国学;陈先生一生以传道授业为己任,眼盲、膑足,仍坚持上课,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诸子》篇一直不被龙学研究者所重视。刘勰通过对诸子学术的评述,比较系统地表达了他的子学思想,其核心是“以子离经”的思想,表现了他充分认识到子学所独有的学术价值、文学价值。这种思想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他认为子学与经学同样都有悠久的历史,提出了“经子异流”的论点,这大大超越了《汉书·艺文志》子学乃“六经之支流裔”的观点,从而表达了他抬升、推崇子学的思想;二、刘勰的“以子离经”的思想,表现在他对诸子文学成就精辟而客观的评论上,指出了子学独有的文学性;三、《诸子》篇所谓的“道”的内涵,实是以儒家思想为根本,而兼容其他各家的。这是刘勰从两汉经学思想体系挣脱出来的结果,也是魏晋以来儒家一尊局面逐步被打破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与时俛仰”“以度为胜”是山涛一生的处世哲学和为人之道。“与时俛仰”使他在“独善”与“兼济”的矛盾中游刃有余;“以度为胜”使他在君臣、同僚以及朋友的关系中左右逢源。二结合,使山涛最终得以“宝身全行”。  相似文献   

16.
在南漳县高峰完全小学有这样一位老师,他倾尽一生谱写了一首“大爱之歌”。他的爱有温度,是炙热的;有色彩,是绚丽的;有胸怀,是宽广的。他就是唐举金,曾被襄阳市教育局授予“学生最满意的教师”,襄阳市委授予“襄阳百杰·师德楷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2015年农历正月十八,49岁的唐举金突发心肌梗塞去世,离开了他一生珍爱的讲台。  相似文献   

17.
涂山考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禹的一生,与涂山颇有缘-据传,他曾娶于涂山,又曾大会诸侯于涂山。文献于“涂山之会”外,又有“会稽之会”一说,事实上,二者是一回事,“会稽之会”本不存在,是作为“禹之苗裔”的越人的善意创制;“娶于涂山”与“会于涂山”之“涂山”,是同一个地方,不应该是两个不同的处所;茫茫禹迹,涂山何在?本文在比较诸说长短得失的基础上,认为还是杜预的“在寿春东北”得之,并予新的论证。  相似文献   

18.
李东阳是明中叶一位重要的阁臣。他一生忧国忧民,为官清廉;为明中叶政局的稳定,不道余力,尽职尽责。但正德年间。由于他不得不独留内阁,虚委过太监刘瑾,而招致世人许多非议,指斥他“贪恋相位”“节操大亏”。本文以他在正德年问的政治活动为依据、结合当时的历史实际、透过政治活动的现象对其本质作深入探讨以消除世人对他的误解,还李东阳一个公正的说法。  相似文献   

19.
周永年是清代著名学者和藏书家,一生孜孜矻矻,数十年如一日,献身于文化事业。本文主要从倡导“儒藏说”推动《四库全书》的纂修;校勘《永乐大典》;分任《四库全书总目》的编纂三个方面论述他对《四库全书》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袁世凯剪影     
李洁 《学习之友》2008,(10):54-56
纵观袁世凯的一生,无论是在他崭露头角的朝鲜生涯,还是在平定“拳匪”内乱的督抚任上,尤其在胁迫清皇退位的关键时刻,他都表现出了一个汉族政治家、军事家应有的机敏与勇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