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正反同辞的历史研究在古汉语研究中,常能发现这样一种语言现象:两项互相联系又互相对立的意义,往往共存于同一条词中。或者说,同一条词,承担着两项恰好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的意义。我们将这种语言词汇现象称为“正反同辞”。  相似文献   

2.
以反义词互相解释,训诂学上称为反训。最早的词典《尔雅》里面就记录有反训的材料。《左传》词语的反训现象,存在美恶同辞、施受同辞以及正反同辞三种情况。其中,正反同辞现象用例较多。且施受同辞例"贷"和正反同辞例"纳"的反训用法保留在了现代汉语中。  相似文献   

3.
本文揭示了“反训”说自身存在的问题 ,进而通过对郭璞所针对的训释材料及郭璞在注释中阐明的观点的分析 ,指出“反训”是对郭璞原意的误会和曲解。“反训”说所面对的是正反同词现象。正反同词现象发生的深层原因是辩证思维观念、矛盾的对立统一及其转化的观念。  相似文献   

4.
本文揭示了“反训”说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而通过对郭璞所针对的训释材料及郭璞在注释中阐明的观点的分析,指出“反训”是对郭璞原意的误会和曲解,“反训”说所面对的是正反同词现象,正反同词现象发生的深层原因是辩证思维观念,矛盾的对立统一及其转化的观念  相似文献   

5.
论现代汉语中的反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训,指“正反同辞”现象.古代汉语中有不少词常用来表示相反或相对的两项意义而形成反训.如“乱”有紊乱和治理二义.“乞”有乞求和给予二义.“受”有给予和接受二义.我们把这种义兼正反的词称为反训词.古代汉语中的反训词,据笔者汇集约有两百多个.关于反训的性质、特点、成因、类型及古书中常见反训词的考释,笔者已作详细论说,此不赘述.那么,现代汉语中有无反训词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本文拟作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前辈及同行.  相似文献   

6.
反训例释     
“二义相反而一字之中兼具其义之例”即反训(刘思培《古书疑义举铡补》)。又称“美恶同辞”、“反正同根”、或“正反同辞”。[晋]郭璞《尔雅》注:“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此皆训诂义有反复旁通,美恶不嫌同名。”“反训”是词义的旁通转移所致。如“臭”字本有“香”、“臭”两个正反相反的意义,由于词义的转移,后世只流行后一个意义。当谈到“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时,“臭”字要训为“香”,“香”和“臭”的通行意义相反,故称“反训”。其分类如下:  相似文献   

7.
“施受同词”的“词”,有人写作“辞”。《汉语大辞典》注:“词,言辞;文辞。” “辞,文词;言词。”但是,“词”是“语言组织中的基本单位,能独立运用,具有声音、意义和语法功能”。从语言学的角度考虑,还是写成“施受同词”为好。 何谓“施受同词”?孙力平先生在《先秦典籍句法结构中的“施受同辞”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文言文中,有一种特殊的反义词,即一个词的本身,具有相对或相反的两种意义,这就是所说的“正反同词”。现举数例,说明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一、名词中“正反同词”例如“子”这个名词,可指“男儿”,也可指“女儿”。指“男儿”的,如《列子·汤问》:“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相似文献   

9.
反训例说     
反训例说张济生反训,是汉语一同多义的特殊情况,指一个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具有截然相反的两个意义,表达相互对立的两个概念,即前人所谓“美恶不嫌同名”、“施受同辞”一类语言现象。现代汉语里反训比较少见。如:“骄傲”有对优点或成绩态度相反的“自豪”、“自满...  相似文献   

10.
《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统编中学课本注:“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的心”,甚是。值得注意的是,这句中的“略”是“完全”、“全部”的意思,跟现代汉语的“略”是“大致”、“大略”的意思截然相反。学生不知其所以然,就会用今义去理解,最易出错。应进一步指出这里“略”应为正反同辞,义兼正反,这在古汉语中不乏其例。如:  相似文献   

11.
一、古人笔下的“辞”和“词”古人没有对词汇现象作系统研究。《尔雅》、《说文》、《方言》之类,只是汇集语言里的语辞(字)按某种次序进行排列并加以解释以供查阅的工具书,未能显示词的科学认识。古人认识语法现象具有相辅而行的两条路子:一是由“辞”到“虚字”的虚字路子,一是讲句和读的句读路子;二者既和训诂学相结合,又和修辞学相联系。训诂学用为解释的工具,修辞学要求“文质相资”(形式与内容相适应),但它们都没有坚实理论基础。古人固然经常使用“辞”和“词”这两个术语,但从来不曾给“辞、词”下过定  相似文献   

12.
“X不X”格式是由同一个词语的正反形式并列构成的句法结构,是汉语里正反问句用以提问的特定格式。进入“X不X”格式的词语是有条件的,在语法性质和结构形式上有一定限制;其中否定词,用“不”或者“没(没有)”取决于语义上的选择。本文主要从结构、功能和语义方面考察“X不X”格式及其相关句式。一 1·1作为一种结构体,“X不X”格式有其特定的结构成分和结构方式。就其结构成分说,进入“X不X”格式的词语,语法上是有限制的。据考察材料分析,只有动词性词语和性质形容词才能进入这一格式,而且进入这一格式的性质形容词也不能以扩展了  相似文献   

13.
诡辩与歧义     
语言中存在的歧义现象,给某些人为自己的言行辩解以可乘之机。公元前六世纪的邓析就曾提出过“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的主张,其后的辩者,也常利用语言的歧义现象把貌似有理的话作为理由,把一事物矛盾的诸方面夸大其一方面而抹杀其另一方面,从而得出一  相似文献   

14.
分式的基本性质是学好“分式”一章的关键。课本由分数的基本性质用类比的方法指出 :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 (或除以 )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 ,分式的值不变。这个性质叫做分式的基本性质。同学们在理解这个性质时 ,应抓住表述中的关键字词 ,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理解。一、“都”和“同”字——先从正面正确理解“都”和“同”的含义 :分子与分母要乘以 (或除以 )一个整式时 ,分子与分母必须都乘以 (或除以 )这一整式 ,而且分子与分母所乘 (或除以 )的这个整式必须是同一个整式 ,否则 ,若忽略了“都”和“同”字 ,就会犯只乘以 (或除以 )分子 (…  相似文献   

15.
“有没有”正反问句的产生有一个历史过程,并在逐渐深入到我们的书面语和口语中。本文描写分析了“有没有”正反问句答句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并指出“有没有VP”有可能最早产生于《红楼梦》时代。在此基础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是语言接触、传媒诱导、语言内部要素互动、语言的经济原则以及人的社会类推心理,并对其答句形式的发展趋势做了预见。  相似文献   

16.
通过比较分析突厥语族、蒙古语族和满洲通古斯语族诸语言和方言材料 ,对“阿尔泰语系”诸语言中的 ad r a(~ at rqa)“儿马”一词进行了语音和词源方面的全面分析和比较研究 ,并探寻了“阿尔泰语系”诸语言相关语音的对应关系及其发展演变状况 ,重新构拟了该词的原始形式。  相似文献   

17.
周广荣 《家教指南》2001,(1):141-150
敦煌文献中有多种题名“悉昙章”的歌辞,性质为佛教布道时唱育的曲辞,对其涉及的诸多问题,前辈学者已作过不少讨论。本文主要从《悉昙章》传播的角度对这些歌辞的源流、内容、性质及形式作进一步考察,提出了自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正反义同存是语言应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浅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和在文本中正确的理解,同时归纳了它在语言应用中的用途。  相似文献   

19.
清代学者的“声(音)随义转”说,实即近、现代学者“义通(同)换读”说之发轫。“义通(同)换读”现象不容否定,“声(音)随义转”说亦当肯定。  相似文献   

20.
清代学者的“声(音)随义转”说,实即近、现代学者“义通(同)换读”说之发轫。“义通(同)换读”现象不容否定,“声(音)随义转”说亦当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