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是矿山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是矿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人和自然相和谐的必然道路。要真正实现生态文明、绿色矿山,还必须要不断深化和发展,通过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现代生态理念,实施清洁生产、绿色循环的生产方式,在政府有效的绿色控制能力的指导下,着力加强制度、法规和环境建设,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同时,建立绿色矿山质量认证标准,形成绿色矿山标准化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
正天蓝,地绿,水清,气爽。走进青海,一个个"绿镜头"让人怡心悦目:黄河源头生态绿地——千湖湿地,"黑颈鹤故乡"隆宝滩自然保护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白扎林场……"染绿"的季节,大美青海绿地、湖泊、林场、湿地流青溢翠……绿色,不只是色彩,更是发展的基因。转变发展方式,追求绿色增长,满腔"绿色"情怀的大美青海,依托独一无二的生态资源优势,在生态保护优先中不断淬炼,走出了一条将生态资源持续不断转化为绿色经济的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中央也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精神,全面开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国家已进入全面建设节约型和谐社会新的一页.中国住宅市场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绿色建筑生态智能住宅已经开始走入我们的生活,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已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课题.城市的规划、建筑、景观环境及人类社会生活空间最紧密的房地产开发如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使人们在享受现代科技所带来的舒适生活的同时,寻求自然、建筑与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适、智能、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要控制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实现向自然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平衡,这也是当前中央政府提出的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的内涵所在.  相似文献   

4.
中共十七大把建设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这既是对我们多年来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果的总结,也是对人类在20世纪末所取得的最重要的认识成果的继承和发展.作为高等学校更应该顺应"生态文明"的趋势,在行动上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从生态文明与绿色校园的关系、环境育人的作用以及倡导呼吁全校树立生态文明意识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又深远的意义,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林业是生态建设主体,也是最大的绿色经济体,具有发展地域广阔、产业链长和受益群体大的特点,是一项基础产业和公益工程。本文从生态绿色林业建设的重要性出发,对如何更好的进行林业建设提出几点可行性的策略和意见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青海科技》2015,(1):82-83
<正>当前,绿色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全球趋势和潮流。从内涵看,绿色经济发展是在传统经济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要点:一是要将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二是要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绿色发展的目标;三是要把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绿色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技术异化与环境变迁:概念、关系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蓓  肖军 《科技管理研究》2007,27(12):258-260
技术作为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手段、方法、经验和工艺的整体,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反自然的性质。技术的这种属性决定了它必然会导致自然生态环境的变迁,而且技术力量越强大,对自然的干扰破坏能力就越强,生态环境的变迁也就越剧烈。消解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利用"自觉的社会选择"去弱化技术异化的程度,缓解技术应用自发的、反自然的趋势。具体对策包括:确立人与自然平等的世界观以及发展绿色、低熵的生态技术。  相似文献   

8.
绿色金融与创新生态的融合协调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以2005—2020年山西省数据为例研究绿色金融与创新生态融合质量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山西省绿色金融呈现先降后增的发展趋势,创新生态呈现持续上升的发展态势。从融合过程质量来看,山西绿色金融与创新生态融合质量由低水平阶段向良性协调阶段转移;从融合结果质量来看,山西绿色金融与创新生态融合质量显著提升了人均GRP、显著优化了产业结构、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研究表明,山西绿色金融与创新生态融合质量具有明显的时滞效应,人均收入水平、城市化水平、对外开放度提升了二者的融合质量,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和市场化程度偏低不利于二者融合质量的提升。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绿色技术创新是科学发展观指导技术创新的必然选择。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绿色技术创新既注重经济发展,也注重社会发展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绿色技术创新有许多制约因素,解决这些问题,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机制,建立健全支持绿色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制度,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0.
生态保护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方面。当今生态问题的一个主要根源便是政府生态责任的缺失,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在于政府决策中的生态自觉。在和谐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政府应确立以生态准则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建立健全生态问责制,强化政府生态责任,变革公务员考"绩"指标,建立"绿色GDP"考核制度;推进生态保护的法制建设,开征环境税,借助于经济杠杆提高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1.
生态责任:责任政府的生态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保护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方面.当今生态问题的一个主要根源便是政府生态责任的缺失,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在于政府决策中的生态自觉.在和谐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政府应确立以生态准则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建立健全生态问责制,强化政府生态责任,变革公务员考"绩"指标,建立"绿色GDP"考核制度;推进生态保护的法制建设,开征环境税,借助于经济杠杆提高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2.
从道德维度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分析。认为,生态伦理的确立是生态文明社会道德建设的前提,从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生态世界观出发,要注意人之"小"与人之"贵"的特殊性;从人与自然和谐论的生态价值观出发,要处理好人类价值取向和所取与所予适度的问题。生态文明的道德维度建设关键是区分人的类内关系和类外关系两大维度,提出了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类的自我关系等的基本态度和方式。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类如果不能做到这点,就会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近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3年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学家沈国舫表示,生态文明是人类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第四次文明,未来我国亟须加强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4.
文章根据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通过对"退耕退牧还林还草建设生态经济庄园"技术模式研究,建起了以家庭单元为主体的生态经济庄园,形成了以"营造绿色环境,建立绿色基地,树立绿色品牌,发展绿色经济"为主的特色生态产业,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明显.此模式适宜在广大的半干旱山丘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从传统生产到绿色制造及循环经济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阐述了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的内涵,研究了制造业从传统生产到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绿色制造与循环经济之关系,提出了推进绿色制造发展循环经济之对策。  相似文献   

16.
所谓"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应用生态、社会、系统等工程技术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和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的人类聚居地.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生态监测有着常规环境监测无法比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建设生态文化是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战略选择的必然要求。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生态文化建设,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的生态文化,加强国民生态科学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借鉴国外生态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建立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建立和完善生态文化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佩珀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红绿之争"的变革思想以及对社会主义生态构建思想三个方面概述了其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佩珀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想有利于认清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有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还有利于正确理解绿色发展这一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内涵、特征及其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循环经济及与其相近的低碳经济、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等的对比研究,提出了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社会的最佳经济形态这一论断。  相似文献   

20.
肖秀林 《大众科技》2014,(10):234-236
高校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领头羊,肩负着带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构建生态型社会的重任,而班级高校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细胞"单位。新形势下,应当将生态文明融入高校班级软文化建设中,使其朝着建设环保、绿色、生态、自然的美丽班级而努力。在此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环保"班级管理;重视情感教育,构建"绿色"人际关系;强调自主学习,营造"生态"学习环境;加强自我管理,创造"自然"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