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北宋欧阳修基于宋朝推行忌讳武臣和文官治国的“重文轻武”的政治路线,而忌妒武臣狄青执掌军事(枢密使)大权和有威名,向宋仁宗上奏折诬陷狄青有篡位野心,“为国家消未萌之患”,请求罢免狄青,结果加快了“积弱”的北宋出现“靖康耻”.徽、钦二帝被掳。北宋灭亡;偏安江南的南宋一些文官依照欧阳修诬陷狄青那样诬陷岳飞等抗金将领,使得南宋仍然处于“积弱”挨打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岳飞背刺“精忠报国”四字昭示爱国心迹,但四字何人所刺,民间传闻有多种版本。清人钱汝雯《宋岳鄂王年谱》卷一上说“母刺”,取材于《唐门岳氏宗谱》,此谱成书较晚,不足为凭。《宋史·何铸传》审问岳飞的史事,说岳飞背上四字乃“旧刺”也。按此线索考查可知这“旧刺”实是旧制所致。这与宋代“刺字为兵”的制度有关。宋朝统治阶级在招募兵勇时,兵勇脸部要被刺字,是为人籍标志,亦防止兵丁开小差逃跑。南宋人牛弁《曲洧旧闻》说:“艺祖(即宋太祖)平定天下,悉招聚四方无赖不逞之人,刺字以为兵。”说明宋代募兵制是要刺字为记的。也有不刺字于面…  相似文献   

3.
狄青本拱圣①兵士,累战功致位枢府②。既贵,时相或讽其去面文③者,但笑不答。仁宗皇帝·亦宣谕④之,对曰:臣非不能,故欲留以为天下士卒之劝△。上由此益爱之。  相似文献   

4.
北宋时期,大将狄青带兵南征。为了克服士兵的畏敌情绪,狄青想了一个办法。他建起一座神坛,当着全体将士的面祷告:“我把手中的100枚铜钱扔到神坛上。如果上天保佑我们打胜仗,钱面(不铸文字的一面)一定会全部朝上。”说完,他把100枚铜钱掷在地上,结果100枚铜钱竟全部钱面朝上。全军欢呼,军心大振。狄青命侍卫用100颗大钉把铜钱钉在地上,并说:“待破敌凯旋之日,再来感谢神灵!”将士们都认定肯定有神灵保佑,所以在战役中以一当十,奋勇杀敌,连战连胜。为什么将士们认为100枚铜钱全部朝上就有神灵保佑呢?当我们扔下一枚铜钱时,钱面可能朝上,也可…  相似文献   

5.
释臣     
臣字甲文作?或?,有两个主要意义.一为奴虏、臣仆,甲文中常见.一为举目而视,这个意义存在于合体字中.例如:?、?都以从臣,都有望的意思.?为人举目而望,?为人挺立而视,就是明证.《说文》页部说:"颐,举目视人貌,从页臣声:,这个字读臣,是臣的加旁字.可见古代没有颐字的时候,就是用臣字表示举示远目远视的意思,后来为着与臣仆之臣区别开来,又造了个这颐字.臣字甲文既然作?或?,又有举目而视的意思,所以古文字学家认为它象竖目、纵目.郭沫若先生《释臣宰》一文说:臣"均象一竖目之形".于省吾先生《释臣》一文说:  相似文献   

6.
刺字刑自五代复活之后,经历了两个发展高峰,一是两宋,一是清朝。两宋主要是流配之人附加刺字,而清朝不仅军流遣犯多加刺字,死罪犯人也附加刺字。而且,清代广施刺字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加强刑罚力度,而是为了行政管理之方便。刺字在清代很大程度上是被当作一种行政管理手段在使用。  相似文献   

7.
刚看到漫画题目时,我不禁“扑哧儿”一乐——蛙母刺字?哈哈,太可笑了,我只听说过“岳母刺字”,难道蛙母也要像岳母一样,在孩子背上刺上“精忠报国”四个字吗?可仔细看过后,我笑不出来了。画面上,有两只青蛙,青蛙孩子背对着青蛙母亲,一脸的悲伤与无助。再看青蛙母亲,她费力喘着,  相似文献   

8.
大英雄狄青     
《红领巾》2006,(9)
北宋年间,狄青的家乡遭遇了大洪水,年幼的狄青把马槽让给了别人,自己却被急流卷走。一位隐居山林的高僧救起了昏迷的狄青,教他读书写字,传授他武术和为将之道。八年后,狄青在师父的劝说下放弃了出家为僧的念头,前往首都东京(现在的河南开封)投军,意欲报效国家。初到东京狄青打伤了仗势欺人的皇亲孙义后主动投案。在负责此案的包拯包大人和号称“侠王”的郑亲王的帮助下,狄青被无罪释放,并当上了郑亲王的贴身保镖。狄青奉命刺杀孙义失败,遭杖刑八十并监禁三月。在此期间,狄青在包大人的悉心教诲下意识到要懂法守法,不要成为头脑简单的私人保…  相似文献   

9.
谈脸     
流传在绍兴民间的一个故事中说:包龙图和狄青是互易了头颅的。原来包公本是天上的文曲星,狄青是武曲星,他们同时下凡,扶持宋室江山。包公是要做文官的,本来该有一张小白脸,狄青则是黑头,恰象一个武将。但是包公下凡时,因为匆遽,错拿了狄青的头,以致狄青也只得将错就错地戴了包公的头下凡。因此,后来狄青出战的时候,为了要把相貌装做威武,就得披头散发,用一个铜面具遮住那张小白脸。而包公,则至今尚被呼为“包黑头”。  相似文献   

10.
李克全 《学语文》2003,(5):10-10
苏轼曾说 :“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 ,其人必不孝。”他认为贯穿全文的是一个“孝”字 ,动人心魄的也是一个“孝”字。而在我看来 ,《陈情表》的最成功之处乃是它异乎寻常的语言技巧 ,面对一国之君的屡次征召 ,冒着藐视新朝的巨大嫌疑 ,李密是如何说服晋武帝改变初衷 ,而答应了他奉养祖母的请求的呢?一、感皇恩浩荡 ,敬之以词《陈情表》全文475字 ,从“臣密言”到“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谨拜表以闻”共用了29个“臣”字 ,其中除了“前太守臣逵”和“后刺史臣荣”中的两个“臣”字是指朝臣外 ,其余27个“臣”字均是李密自称 ,平均每18…  相似文献   

11.
狄青是北宋的著名大将,他出身贫寒,因为哥哥和别人打架,狄青16岁时替哥受过,被强征人伍,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狄青在北宋和西夏的战争中总是披头散发,戴铜面具,一马当先,夺关斩将,立下累累战功。后来,狄青在范仲淹的劝说下发愤读书,精通兵法,名声更大。  相似文献   

12.
苏轼曾说 :“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 ,其人必不孝。”此言虽不无偏颇 ,但也可谓一语中的 :他认为贯穿全文的是一个“孝”字 ,动人心魄的也是一个“孝”字。而在我看来 ,《陈情表》的最成功之处乃是它异乎寻常的语言技巧 ,面对一国之君的屡次征召 ,冒着藐视新朝的巨大嫌疑 ,李密是如何说服晋武帝改变初衷 ,而答应了他奉养祖母的请求的呢 ?一、感皇恩浩荡 ,敬之以词。《陈情表》全文4 75字 ,从“臣密言”到“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谨拜表以闻”共用了 2 9个“臣”字 ,其中除了“前太守臣逵”和“后刺史臣荣”中的两个“臣”字是指朝臣外…  相似文献   

13.
狄青是北宋的著名大将,他出身贫寒,因为哥哥和别人打架,狄青16岁时替哥受过,被强征入伍,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狄青在北宋和西夏的战争中总是披头散发,戴铜面具,一马当先,夺关斩将,立下累累战功.后来.狄青在范仲淹的劝说下发愤读书,精通兵法,名声更大.  相似文献   

14.
至和三年除夕,仁宗于雪中祈祷,由此染上重病。故而长时间无法处理政事,且无子嗣,政治危机随之发生。鉴于此,士大夫纷纷以水灾等灾异为由,建议仁宗早日立储。然而,随着仁宗身体的逐渐康复,仍寄希望于自己生养子嗣,屡屡拒绝臣下之请。恰在此时,靠军功骤升的狄青,亦成为士大夫攻击的对象,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立储之议这个焦点话题。  相似文献   

15.
宋代文人的笔记小说记载了不少关于北宋一代名将狄青的流传故事,这些记载不仅极有史料价值,而且颇具戏剧性和故事性,实际上构成狄青性格符号自我所具的传奇英雄与卑微武将的双重形象特质。从历史叙述符号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笔记中的狄青形象描写,其叙述视点既反映了文人对武将的身份符号的道德判断,同时也流露宋代士大夫特有的文化心态。解读宋人笔记中的狄青形象,使我们转换视角,得以透视一个文人社会的环境,更好地理解北宋武将的生存状态及士大夫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狄青是北宋杰出的军事将领,在抵御西夏的战争和平定侬智高叛乱的战争中功勋卓著,显示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他为人缜密,智勇双全,有远见卓识,善行兵法,且不贪功不贪财,现存的平蛮碑、墓志铭等碑刻材料也给予了狄青很高的评价。狄青虽成为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的牺牲品,却仍旧流芳青史。  相似文献   

17.
释臣     
臣字甲文作■或■,有两个主要意义。一为奴虏、臣仆,甲文中常见。一为举目而视,这个意义存在于合体字中。例如:■、■都以从臣,都有望的意思。■为人举目而望,■  相似文献   

18.
东方弧 《高中生》2009,(22):48-48
北宋名将狄青,生得白白净净的,但脸上有一块"面涅",非常显眼。什么叫做"面涅"?这是宋朝对付犯罪人员的一项措施。谁犯了罪,除罚款、判刑、劳动改造之外,还用朱砂在脸上刺些字,像印章盖过的一样,又称"金印"。  相似文献   

19.
狄青和狄家将的故事从两宋发端,历经元、明、清,被改编成戏曲、小说等,在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清代,狄青故事进入创作繁荣期,出现了四部以狄青和狄家故事为题材的章回小说。这四部小说融合历史史实、民间传说、话本以及讲唱文学中的叙事因素,在此基础上对狄青故事进行了再创作,作者大量采用了民间叙事的手法、方式,使这四部小说都带有程式化的叙述模式、类型化的人物塑造以及传奇性的情节描写,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学叙事色彩。  相似文献   

20.
在古代,世界各国都有刺字和纹身的习俗。我国宋代亦然,大多数囚犯、某些少数民族、还有许多普通百姓在身上某一部位刺字。这一习俗也反映到军队中来。刺字通常刺在身体哪一部位呢?书中常发现有“黥其面”,“涅其面”、“涅手背”、“手号军”等记载。大体说来,宋代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