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咏梅 《课外阅读》2010,(10):144-145
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之一。关于古代诗歌的分类,众说纷纭。其中,将诗歌分为咏物言志、写景抒情、咏史怀古、边塞征战、即事感怀五大类,是一种较普遍的分法。而所谓写景抒情诗,就是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某些原因,常寄情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来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抒情诗在这五类诗歌中所占比例较大。根据诗歌所抒之情各各不同,笔者特作如下分类:  相似文献   

2.
古代诗歌阅读试题中鉴赏能力的考查所占比例较大,表现出命题者重视诗歌的审美价值,追求以古代诗歌阅读鉴赏来考查考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绘画所运用的透视法具有科学性与主观随“意”性相结合的特点。它主要由“远近”法,“移步换影”法(包括“三远”法)和“以小观大”法三类所构成。王维在写景诗句中创造性地运用各类透视法,丰富发展了古代写景诗歌写景艺术的表现手法,进一步提高了古代诗歌诗中有画的品味与层次,为宋元以后诗画交融、追求神似与意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写景抒情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有重要位置,也是鉴赏的重点。熟悉常见的抒情内容和抒情方式,把握情与景的关系,是准确鉴赏诗歌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章超 《考试周刊》2014,(29):28+42-28,42
针对后进生读不懂写景叙事类诗歌的问题,本文引导学生以"在写景的句子中列出名词及其特点,在叙事的句子中列出动词及其时态"的方法加以细读,并画出表格加以分析,让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能力初步读懂惑性诗歌。  相似文献   

6.
李斌 《现代语文》2013,(4):84-86
中国古代蔚为壮观的文化典籍的百花园中,诗歌是一枝引人注目的奇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古代诗歌代表了中国的艺术精神和艺术成就。而古代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新课程高中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了相当的比重,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共有古代诗歌38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的第六条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有一句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此言确实简洁而深刻地揭示了古今中外一切写景状物文章之真谛。"情"和"景"两个字,可以说是古典诗歌中最重要的两个元素,无景即无情,有情方有景。古代诗人将这  相似文献   

8.
[命题说明] 一、古代诗歌的测试古代诗歌鉴赏是近几年高考试题中一项稳定的、重要的内容。前几年一般赋分6分,2005年全国卷及部分自主命题的省市卷多赋分8分,这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愈来愈受到高考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情景交融是中国文学追求的境界。诗是主情的,作为抒情的常用载体——景物描写,在古诗中,被中国古代文人运用得出神入化。本文以《登高》为例,探究其写景的技法,教给学生一把打开中国古代诗歌大门的钥匙,让他们能够顺利进入古代诗歌的精神殿堂。  相似文献   

10.
诗言志、诗缘情和诗达义三个理论命题构成了古代诗歌本体论的体系框架。古代既有言志之诗,又有缘情之诗,而言志诗和缘情诗又都包蕴着思想意义,志、情、义是构成古代诗歌本体的三个基本要素。这三个命题显示了古代诗歌本体论的多元化特点,共同诠释了古代诗歌的本质属性,建构了古代诗歌本体论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钟嵘《诗品》中的"滋味"说体现了其诗歌审美理论,在古代诗论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滋味"说吸收了前人"味"论的文艺思想成果,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五言为体、抒情写景的详切充分、追求"自然英旨"、"风力"与"丹采"的具备等方面,它对后世诗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古代的诗歌创作和批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纵观中国古代诗歌史,数词在古代诗歌中经历了从最初的一般选用到后来追求艺术效果的发展过程,已经成为历代诗歌富有感染力的生命基因和诗歌创作的一种自觉意识和传统。数词和诗歌联姻,具有多种表达功能,或写景状物,或叙事抒情,或凸显人物个性。同时,妙用数词还能够显现出浓郁的诗趣,蕴涵丰富多彩的审美价值,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中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无论是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还是在近年的高考命题中,对古代诗歌的分析与鉴赏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艺术宝藏,古诗鉴赏是高考的必考内容,能力要求为D级,如果没有坚实的实词基础、丰富的阅读技能、深厚的文化底蕴,考生将无法在这个失分"重灾区"突破,更谈不上审美境界的提升。因此,笔者剖析了2019年全国各地语文高考卷的古代诗歌鉴赏主观题,探寻命题特点,关注命题变化,提示答题误区,旨在帮助考生突破瓶颈,有效备考。  相似文献   

15.
多角度鉴赏古代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是诗歌学习的新途径. 一、内容鉴赏 古代诗歌,浩如烟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歌,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令人赞叹.但就其内容而言,大体可概括为:(1)写景抒情.如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歌景中含情、融情入景、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其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相似文献   

16.
我们把近两年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考查的内容和形式作简单梳理后可以得出,鉴赏的诗歌,朝代不出唐宋,诗为绝句,词是小令,作者有著名诗人,也有相对陌生的。但题材主旨都是最常见的易于理解的思乡诗和写景诗。考查内容,重点是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表现手法涉及意象、细节、对偶、比喻、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语言鉴赏涉及炼字、语言特点。由于2005年古代诗歌鉴赏增加了分值,命题形式也由一题两问改成两题两问或三问。一般第一题是理解确认,第二题是赏析。由此师生可以大体确定复习训练的范围:唐诗宋词中的小令和绝句依然是重点,即使…  相似文献   

17.
2002年高考语文将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后,古代诗歌鉴赏试题成为高考试题中文学色彩最浓、能力要求最高的一种题型。从2004年开始各省市独立命题后,可以说古代涛歌鉴赏试题丰富多彩,选材涉及唐宋诗、唐宋词和元曲,命题形式多种多样。因此,2006年  相似文献   

18.
诗歌是用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古代诗歌的形象包括叙事诗中的人物、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和写景状物诗中的景和物。中国古典诗歌的形象,多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感情形象,也叫意象。  相似文献   

19.
钟嵘<诗品>是古代文论的名篇力作,其中蕴含着他的审美思想.他提出的"即目"所见"等美学范畴和"陈诗展义,长歌骋情"等美学命题对古代诗歌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杨朝霞 《文教资料》2005,(5):189-190
中国古代诗歌,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无论是咏物还是怀古,都会寄寓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而情和景的关系是密切结合着的,所以对诗歌中写景抒情的感悟无疑就成为诗歌鉴赏的重点。诗人写景抒情,有各种各样的手法。一种是情景分写。如杜甫的《登岳阳楼》中的两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上联指出洞庭湖的浩渺无边,好像吴楚的东南部裂开了,天地在其中日夜飘浮,是写景。下联说亲朋没有一个字的来信,伴着老病的自己只在孤舟中漂泊,是抒情。当时杜甫从四川东下,在岳阳楼上想念吴楚的亲友,所以吴楚跟亲友就这样连接起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