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2 毫秒
1.
基于业绩的高校教师基础研究评价体系的构建是当前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探索基于业绩的高校教师基础研究评价体系构建的本质特征,分析该评价体系构建面临的新课题与新挑战,提出该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策略,为解决基于业绩的高校教师基础研究评价体系的构建问题提供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随着政府缋效管理的兴起,科技政策评价被提上议事日程,但对如何科学地进行基础研究政策评价,在认识上还存在较大分歧.阐述了基础研究政策评价的基础性前提是明确评价目的和目标;从概念前提的角度对"基础研究"进行了外部界定和内部划分,对"基础研究政策"进行了界定;从科学前提的角度对"基础研究评价"和"基础研究政策评价"进行了区分,对基础研究政策评价的对象范围和基础研究政策的可评价性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基础研究政策评价的基本框架--"T-B-P"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3.
对于作为所有技术问题总机关的基础研究,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较少从宏观政策方面系统、全面地论述,特别是针对实际行动层面的系统讨论。鉴于此,梳理我国中央和地方出台相关政策,总结得出世界科技强国发展基础研究的六方面共性特征,比较发现我国当前基础研究发展存在组织攻关模式单一、好奇心驱动的研究项目布局不足、非共识和颠覆性项目组织管理匮乏、人才发展环境受限、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与开放合作交流受阻等六大问题,基于此提出强化建制化攻关组织模式、设置自由探索式研究项目、制订新管理机制、营造稳定人才成长氛围、探索适合的考核评价制度、完善开放合作机制等加强我国基础研究的六点对策建议,为促进我国全面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基础研究评价若干问题的认识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刘作仪 《科学学研究》2003,21(4):373-377
本文分析了社会对基础研究评价的需求 ,探讨了基础研究发展环境的变化对基础研究评价观念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基础研究评价的主要对象和目标 ,结合发达国家对基础研究评价的认识和做法 ,探讨了实际评价时应该坚持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消除样本之间的系统差异,剔除团队与组织的累积优势,研究"马太效应"在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结果影响的纯效应.研究发现,"马太效应"确实会对研究者申请自然科学基金结果产生一定影响,而团队与组织的累积优势会通过影响"马太效应"间接影响自然科学基金申请结果.基于此,提出优化基础研究政策、组建高水平研究团队以及青年学者谨慎选择从业机构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针对技术评价问题,在12个评价要素及其多元化含义分析基础上概化了评价要素的基本元素,这些基本元素可看作属性,而将属性处理规则看作操作方法,这些特点具有对象特征,可使用面向对象技术抽象描述各类评价要素并形成类库,最终通过消息通讯的集成机制建立评价体系。该研究为评价方案工程化设计打下了基础,与其他知识库合并在一起,便可实现评价行为的决策支持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前,基于专利分析的技术竞争力研究,主要涉及企业、产业或者地区某单一层面,选取专利数量、专利质量和创新投入与产出等指标进行评价。为了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技术竞争力,本文在对已有的指标体系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了协同创新能力等全新指标,分别从宏观(地区)、中观(行业)和微观(企业)三个层面创新性地构建了注重潜力的独立评价体系,并综合这三个层面的独立评价体系形成了多维度、立体的技术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对技术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最后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回顾相关文献,对重要基础设施脆弱性评价的研究基础、研究背景、评价思路、评价体系框架、评价内容等几个方面的主要观点、成果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总结。重要基础设施脆弱性评价以系统脆弱性分析为基础,是在识别出威胁的基础上对于系统要素和系统整体失效模式的分析,它是开展风险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对基础设施系统分析的深入,评价思路逐渐成熟,即基于对系统进行"系统-子系统-要素"的分解,通过对每一环节所面临的威胁情景进行分析,进而对要素受损可能性进行判断,最终通过打分实现对脆弱性的定量评价。从评价体系框架的形成来看,主要可以分为"空间"到"时间"和从"物质"到"社会"两条路径,并且由于两条路径的不断交叉融合,形成了包含四个维度的评价体系框架,而目前的评价内容正是由此细化而来。评价内容主要涉及了地质条件与衰变、设施的报废与更新、地理位置与内部结构、相关性、中断威胁、政策与政治环境、保护与保障措施、容量与可用性八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发达省市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自主创新战略中起到引领作用,更应该加强基础研究。构建了包括基础研究投入、基础研究产出、基础研究活动三个子系统的基础研究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广东省为例,采用2009-2014年的统计数据,运用熵值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对广东省基础研究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6年来,广东省基础研究的水平是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的,但是仍未达到基础研究的高水平状态;广东省基础研究的发展存在波动,某些方面(指标)有下降的趋势。因此,需要通过转变观念、完善研发结构、培育基础研究主体,加快广东基础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朱继元 《知识窗》2023,(3):105-107
文章从课程目标、教学方法、课程目标评价方式与评分标准、课程目标达成评价、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结果分析与持续改进等方面出发,建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课程达成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该课程具体的改进方向与措施,促进该课程教学效果的合理评价,以及教学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1.
构建高效规范的科技评价体系是我国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以中国知网数据库2017-2019年科技评价领域的期刊论文为对象,分析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分布及演化特征、主要研究机构及合作关系.研究发现:我国科技评价领域的研究热点包括高质量科技成果评价、学科评估、绩效评价、多元化评价方法等,符合国家科技评价改革方向;领域宽泛但缺少统一的学术语言和共同的认知理念,给学术研究和评价实践带来挑战;对评价方法的探索已成为主要研究方向,定量分析、大数据分析以及针对"分类评价""破四唯"等改革导向的分析已成趋势;研究机构以高校为主,学术研究与实践工作存在一定脱节.对未来我国科技评价体系的改革提出四点建议,包括坚持政策引导、建立行业共识、加强方法探索、促进研用结合等.  相似文献   

12.
在新发展阶段,将绿色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切入点,以及衡量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指标,是保障建设“美丽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达成碳中和目标的有效途径。文章围绕绿色GDP评价问题,运用智库双螺旋方法,从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角度,为绿色GDP评价提供了创新研究范式,从而拓宽了GDP评价体系研究路径。在绿色GDP评价理论方面,依据DIIS过程融合法的数据收集、揭示信息和综合研判过程,梳理绿色GDP评价研究环节,重塑我国绿色GDP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在绿色GDP评价应用方面,从机理分析、影响分析和政策分析出发,总结我国绿色GDP评价体系演进规律。依据智库双螺旋法DIIS研究过程和MIPS逻辑环节融合,总结绿色GDP评价理论分析和演进规律,提出了构建我国绿色GDP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指标框架和实施路径。针对我国未来发展面临形势和绿色GDP评价重要性,指出在智库双螺旋法指导下,从理论体系、技术方法和实践应用方面推进绿色GDP评价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依据建国以来我国基础研究政策目标的变化,将我国基础研究政策的发展历程分为重点项目突破、瞄准国家目标、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三个阶段.运用多源流理论分析框架,阐释我国的基础研究政策如何实现了三次目标变迁.结论表明,问题源流的发展变化是我国基础研究政策目标变迁的拉力,政策源流的互动是我国基础研究政策目标变迁的推力,政治源流的变化引领基础研究政策目标变迁的方向,三者共同促进我国基础研究政策目标的变迁.  相似文献   

14.
跨越科技评价的“马拉河”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科技评价问题成为久攻不破的堡垒,学界、政府和社会不断争议和探索,正如百万迁徙角马在跨越马拉河前的徘徊与尝试。文章分析提出我国科技评价问题难以解决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厘清政府与科学的关系,没有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没有赋予处于学术高地机构以特殊政策和自主权,使之发挥"领头角马"的作用,率先实现从"此岸"到"彼岸"的跨越,构建起以追求卓越为价值导向的评价体系。由此,文章尝试提出科技评价改革的"领头角马"理论,即发挥好"领头角马"的作用是科技评价改革的突破口之所在,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科学量化评估我国医药创新能力与潜力,分析发现医药创新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方法:创新过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采集2008-2018年中国、美国、日本临床试验开展、药物研发数量、专利数量与论文发表数量等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与动态TOPSIS法;结果:我国在临床试验、药物研发、专利申请和论文发表数量层面上发展迅猛,动态TOPSIS法综合评价我国医药创新潜力初步赶超日本;结论:我国医药产业处于快速发展期,创新发展要继续重视基础研究,加强科研项目管理,引导多渠道资金融通,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快打造科研创新平台等。  相似文献   

16.
以研发投入强度、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为指标维度,对广东区域创新发展中马太效应的表现进行考察,然后运用社会学中关于马太效应形成机理和影响作用的基本思想,对广东区域创新发展中马太效应的成因作探索性分析,指出市场机制契合、区域政策倾斜、创新成果需求、评价机制单一是其主要成因,并据此提出强化政府调控机制、畅通联动合作机制、优化评价监测机制等政策性建议,以降低广东区域创新发展中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我国开展科技评价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对现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成果的同行评议制度进行分析,揭示当前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成果的同行评议现状和问题。结合当前同行评议模式的不足,顺应国家对优化科技评价体制的要求,提出一套基于科研生态系统视角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成果同行评议创新模式。新的评价模式从科研活动系统出发考虑科研机构的投入,产出及科研环境等要素,以科研产出的学术创新度和贡献度为导向,对科研成果进行系统评价。评议结果更加客观完整,符合科研活动的客观规律。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科研生态。  相似文献   

18.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文章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深刻阐述了基础研究发展规律和趋势,系统总结了十八大以来我国基础研究发展成就,在深入分析当前我国基础研究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主要考虑。  相似文献   

19.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SFC) is the major funding agency for China''s basic research in natural science. The total budget for NSFC was 26.7 billion Yuan (RMB) in 2017, accounting for 27% of China''s total investment in basic research. In the past decades, continuous increases in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und and other funding programs provided strong support for the rapid growth in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 In the second half of 2018, NSFC unveiled a deep reform plan that aims to build a fair, efficient and standardized new funding system that meets the demands of excellence in scienc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n 5–10 years. Why did NSFC propose this reform? What are the major tasks of this reform? And how would NSFC implement this reform? All-in-all, this reform would not only have profound effect on S&T in China but also matters the world for the global collaborative efforts for the science. Recently,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had an exclusive interview with Jinghai Li, President of NSFC and Academicia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o learn his views and perspectives of the future of NSFC.  相似文献   

20.
沙锐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6):204-208
对中国科技计划项目绩效管理体系构建、评价指标以及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回顾与评述,结果发现:部分学者对"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的概念存在混淆的情况;绩效管理研究热度与政府相关政策出台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有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的研究较为丰富.结合中国科技计划项目绩效管理实践指出,目前相关研究存在忽视对项目实施过程绩效管理、对效应类指标研究较为薄弱、过于依赖定性评价造成理论与实践部分脱节等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