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本文运用门槛检验方法,测度中国各地区基于经济发展、研发水平及人力资本水平的吸收能力情况。结果表明,GDP、人均GDP、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单一门槛,研发经费投入、研发投入强度存在双重门槛,人力资本存量存在三重门槛。吸收能力跨过一定门槛后,OFDI对中国部分地区技术创新的作用效果会显著提高。能够有效吸收OFDI母国技术创新效应的主要是部分东部沿海地区,而绝大部分中西部地区的省份仍未跨过吸收能力的高门槛。  相似文献   

2.
利用中国2005—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建立了以研发资金投入和研发人力投入为门槛变量的门槛面板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贸易开放水平对区域科技创新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贸易开放对我国区域科技创新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研发资金投入单门槛效应和研发人力投入双门槛效应:从研发资金投入来看,在低研发资金投入地区,贸易开放对区域科技创新有抑制作用;在高研发资金投入地区,贸易开放对区域科技创新的抑制作用有所减弱。从研发人力投入来看,在低研发人力投入地区,贸易开放对区域科技创新有抑制作用;在中等研发人力投入地区,贸易开放对区域科技创新有促进作用,但促进作用不明显;在高研发人力投入地区,贸易开放对区域科技创新有显著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我国各地区的研发投入存在明显的时空异质性。  相似文献   

3.
许昊  万迪昉  徐晋 《科研管理》2017,38(8):27-35
利用基于风险投资案例和专利申请与授权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风险投资对区域技术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和风险投资在"研发投入—创新产出"转化过程中的创新质量甄别效应。研究发现:(1)风险投资促进了中国区域技术创新产出,并呈现出滞后效应和"倒U型"趋势,其在滞后二期和三期显著性水平和创新效果达到最优;(2)风险投资对经济和科技欠发达的西北与东北地区创新产出促进效果最佳,而对经济和科技较发达的东部和中部地区创新产出促进作用不明显;(3)风险投资甄别了创新产出的质量,其有效抑制研发投入转化为以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为代表的低质量创新产出,而积极促进研发投入转化为以发明专利为代表的高质量创新产出。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2008-2016年中国高校的微观面板数据,首先通过网络DEA模型对其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进行测度分析;在此基础上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的视角,构建动态面板GMM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处于较低水平,受政策影响较大;东部地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高校,且中西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无追赶东部地区高校的趋势。(2)政府资金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高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2012年以前更为显著;企业资金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在2008-2012年不显著,在2012-2016年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他资金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有不显著的负向影响。(3)高级职称人员显著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科技成果获奖情况难以实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提高,2012年以来中国奖励评价机制有了一定改善。  相似文献   

5.
基于现有研究仅仅考察科技基础设施投入对技术创新单向影响这一缺陷,文章重点探讨了科技基础设施投入与技术创新之间的交互效应,首先在理论层面上对交互效应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分析,然后利用2009-2015年中国大陆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建立联立方程模型,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从实证层面上检验二者之间的交互效应,得到如下结论:(1)就全国层面而言,科技基础设施投入与技术创新之间呈现出相互促进的交互效应,科技基础设施投入表现出显著的技术创新效应,而技术创新同样有助于加大科技基础设施投入;(2)分地区来说,东部地区科技基础设施投入过量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不再显著,而中西部地区依然表现出相互促进的交互效应,不同地区之间科技基础设施投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大小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中部>西部>东部。  相似文献   

6.
科技资助已成为政府促进企业创新的重要政策手段。研究基于2011—2015年中关村高新技术示范区408家高技术企业的平衡面板数据,建立面板门槛回归模型,探索政府科技资助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政府科技资助对企业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依托于企业资源门槛。具体而言,只有企业资源累积跨过门槛后,政府科技资助才能对创新产出起到显著促进作用;此外,政府科技资助与企业内部研发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共同促进作用也需要以企业跨过自身资源门槛为前提。研究不仅深化了政府科技资助、企业资源与创新的机制研究,而且为政府选择资助企业提供了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7.
实证分析2007-2018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研发投入结构对省域专利质量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从长江经济带整体来看,研发投入结构显著正向影响省域专利质量,但以研发投入结构作为门槛变量发现,研发投入结构对省域专利质量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双重门槛效应,研发投入结构的最优区间为(0.044 5,0.078 8];分地区探讨发现,研发投入结构对省域专利质量的影响存在地区异质性,对长江下游地区的省域专利质量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并存在单一门槛效应,超过临界值0.070 6,促进效应减弱;对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省域专利质量的促进作用不显著且不存在门槛效应。为提升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省域专利质量水平,需合理协调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投入占比,重视两者之间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着眼于区域经济发展,以地区高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政府创新补贴对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利用2010—2019年我国27个省份高技术产业省际面板数据,以市场竞争公平性作为门槛变量构建非线性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对创新补贴与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关系中的门槛效应进行实证考察。结果表明,创新补贴对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具有显著的双重门槛效应:当市场竞争公平程度较高时,创新补贴对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呈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且随着地区市场竞争公平程度的减弱,这种正向影响逐渐削弱;当市场竞争公平程度继续降低并跨越第二门槛值时,创新补贴对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影响消失。基于此,提出建立健全政策组合机制、注重市场竞争公平性的门槛影响效应、充分利用技术溢出以及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等,促进发挥政府创新补贴对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效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2008—2016年高校微观面板数据,通过网络DEA模型对其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进行测度,并探索其空间收敛性,进而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的视角,构建空间误差模型实证检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处于较低水平,其空间相关性显著;东部地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空间集聚效应有减弱趋势,导致中西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无追赶东部地区的趋势。②政府资金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高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2012年以前更为显著;企业资金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在2008—2012年不显著,在2013—2016年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他资金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有不显著的负向影响。③高级职称人员显著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科技成果获奖情况难以实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提高,2012年以来奖励评价机制有了一定改善。  相似文献   

10.
考虑到科技金融投入产出过程是由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两个阶段构成,本文构建网络DEA模型分别评价阶段效率和综合效率。基于中国2009-2017年30个省市科技金融投入产出数据,分别从省级层次以及东中西部地区科技金融效率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发现,各省域间科技金融效率差距明显,大多数省份表现出阶段效率双重低效;整体来看,研发阶段效率高于转化阶段效率;东部地区各阶段效率以及综合效率高于中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研发效率高于中部地区,转化效率低于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0—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以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为门槛构建门槛效应模型,实证分析研发投入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发现:(1)研发投入强度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过程中存在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双门槛效应,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下研发投入与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2)门槛值及门槛效应的作用机制和效果均存在区域性差异,除东部地区过高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会抑制研发投入的作用发挥之外,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都表现为跳跃式发展,即低于第一门槛值时研发投入促进作用微弱、达到第一门槛值后作用明显、达到第二门槛值后促进作用大大提高的跳跃式路径,但仍有许多地区未达到最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有针对性地调控有助于最大化发挥研发投入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为切实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研发投入应更强调阶段与地域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2.
《软科学》2019,(11):16-21
以辽宁省375家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企业为样本,利用Hansen门槛模型,在测算人力资本投入门槛的基础上,实证分析R&D投入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R&D投入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存在非线性关系;R&D投入能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但其促进作用大小受两个人力资本投入门槛的影响而呈现"阶梯型",过高或过低的人力资本投入都不利于R&D投入发挥作用;只有不到一半的企业人力资本投入处于使R&D投入高效率的最优区间;企业规模、开放程度和设备投入等因素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作用都受到人力资本投入门槛的影响;各个行业在跨越自身的人力资本投入门槛后,R&D投入的效率都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13.
科技服务是生产性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本文首先对科技服务效率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展开理论分析,再通过测算各地区科技服务效率,检验科技服务效率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及其空间外溢效应,研究发现: 科技服务效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我国东部地区的科技服务效率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则略高于西部地区;科技服务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具体表现为科技研发和扩散服务均能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配置,但只有科技扩散服务能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而研发服务对其没有影响;科技服务效率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显著的空间外溢作用,这种空间外溢主要促进周边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但对产业结构高级化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钱丽  肖仁桥  陈忠卫 《科学学研究》2015,33(3):378-389,397
基于价值链视角,将技术创新活动分解为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两个阶段,并将环境效应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成果转化阶段研究框架内。利用共同前沿理论和DEA模型分析比较了2003-2010年中国工业企业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选取技术落差比率(TGR)指标考察中国三大地区企业间的技术差距,并按"创新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两维度对各省份企业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无效率进行分解,寻找创新无效率的根源。研究表明:我国企业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效率偏低,共同前沿下均值分别为0.683和0.691;两阶段效率的区域差异明显,中西部地区TGR值偏低,尤其在成果转化阶段;东部大多数省份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无效率源于管理水平偏低,而中西部省份两阶段无效率主要受制于区域创新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两方面,内蒙古等少数中西部省份成果转化无效率源于区域落后的创新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5.
陈恒  侯建 《科学学研究》2016,34(9):1301-1309
针对中国高技术产业面临的创新驱动发展的可持续转型增长的问题与挑战以及知识积累隐性研发创新与绩效非直接关联的特征,从地区知识积累视角改进并构建自主研发创新驱动科技绩效的非线性动态门槛模型,探讨地区知识积累的动态门槛效应和时空异质性,在方法和内容上揭示创新驱动发展面临的挑战形势中的"黑箱"。研究表明:高技术产业研发人员投入显著促进产业科技绩效的提升;技术引进与改造创新均在一定程度上对科技绩效产生负向效应;高技术产业自主研发创新驱动科技绩效的效应显著受限于地区知识积累水平的影响,随着知识积累门槛水平提升,自主研发创新驱动效益逐渐提高,存在基于知识积累水平的双门槛效应,进而划分低知识积累(KS≤5.285)、中知识积累(5.285KS≤6.769)和高知识积累(KS6.769)三种类型。同时,自主研发创新驱动机理存在地区知识积累水平的时空异质性,不同年份地区间的分布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与采用2012—2017年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微观数据,研究财政补贴政策对企业研发创新的影响以及区分不同行业和地区来分析影响的异质性。其中企业研发创新活动根据发展阶段分为研发投入与创新产出,实证结果表明:财政补贴与企业研发投入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财政补贴对企业创新投入具有促进作用;财政补贴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不显著。按照行业划分,财政补贴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和创新产出显著正相关,对非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的关系不显著,创新产出的关系显著。按照地区划分,对于东部地区,财政补贴与企业研发投入和创新产出显著正相关;对于非东部地区,财政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具有促进作用,与创新产出关系不密切。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优化财政补贴的配置,提高财政补贴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7.
使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的相关数据,基于空间异质性和非线性的双重视角,运用Hansen面板门槛回归技术探讨了研发投入强度对技术效率影响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研发投入强度对技术效率的影响不是简单的线性效应,而是呈负向门槛效应和边际效率递减的非线性特征;研发投入强度与技术效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中西部地区和全国情况基本一致,而东部则呈明显的U型关系,且其最优研发投入强度区间是0.54%~2.80%;进一步考察发现:在资本结构门槛下,研发投入强度与技术效率之间呈明显的倒U型关系,且其最优资本结构区间为33.87%~65.07%,而在东中西部地区依次呈显著的N型、倒N型和倒N型关系;在资本密度门槛下,研发投入强度与技术效率之间具有显著的倒U型关系,且当资本密度小于3.29%时,研发投入强度对技术效率的促进效应最大,但在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呈现明显的负向、U型、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   

18.
郭丽娟  李杰  刘佳 《科研管理》2024,(1):111-122
科技服务业是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纽带,是实现科技创新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探究科技服务业集聚如何赋能制造企业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科技服务业的内涵特征与服务内容,采用2008—2019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运用面板Tobit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地区科技服务业集聚显著促进制造企业发明创造的高水平创新行为,对低水平创新没有显著影响。该促进作用分别受到地区技术市场发育与企业融资约束的正、负向调节效应影响。异质性分析发现,科技服务业集聚对高技术制造企业、非国有企业、东部地区企业的创新促进作用更加明显;中低技术制造业、东部地区企业更容易从地区技术交易和转移中获益;缓解外部融资约束能够显著提升高技术制造业、非国有企业、中西部地区企业共享科技服务业集聚的创新溢出效应。本文在企业微观层面证实了科技服务业集聚的创新促进效应,也为有效完善制造企业创新服务体系提供了新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9.
界定产业创新速度的概念,认为其对高技术产业的直接作用机制包括国家创新效应、政府创新驱动压力、集聚竞争效应、规模经济效应,间接作用机制包括研发资源带动效应和研发资源配置效应。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的实证研究表明:高技术产业创新速度对创新成果的贡献显著,其弹性系数为0.368;产业创新速度同时存在研发经费的门槛效应和研发人员的门槛效应,高水平研发投入地区产业创新速度的弹性系数更大,研发人员中等投入水平地区产业创新速度的弹性系数最低;协同创新与研发人员投入绩效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20.
本文剖析研发要素流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收集2007—2020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研发要素流动、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研发要素流动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其异质性大小。发现:(1)研发要素流动显著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成果转化)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研发要素流动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2)研发要素流动通过直接效应、间接效应、总效应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研发人员流动的三种效应均大于研发资本流动。(3)研发要素流动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异质性影响:研发人员流动对东部地区的总效应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研发资本流动对西部地区的总效应最大、东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小。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