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3 毫秒
1.
刘璟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1):84-92
基于田野式调查与学界相关研究成果抽象出大湾区产业创新生态重构的战略取向与路径选择.研究表明,应完善"知识经济-参与主体-商业经济"为循环的生态重构机理,构建基于全球化生产体系、国家创新与治理体系的大湾区产业集群创新生态价值网,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资源统筹、产业与创新协同的高度合作的共同体,驱动技术与市场双颠覆,是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由"创造性破坏"向"破坏性创造"转变的策略选择,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整合关系治理、社会网络和知识管理相关理论,利用德阳装备制造业集群中的205家企业的问卷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关系治理、集群创新网络与集群企业知识共享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关系治理下的三个维度--共同愿景、联合行动和资源依赖对集群企业知识共享均有正向影响;共同愿景、资源依赖正向影响集群创新网络的结构嵌入与关系嵌入,而联合行动只对集群创新网络的结构嵌入有正向影响;集群创新网络在关系治理与集群企业知识共享关系中起中介作用,但在不同维度的关系治理与知识共享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存在显著差异。通过构建“关系治理--集群创新网络—集群知识共享”的理论模型和分析框架,本文丰富了关系治理、社会网络和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为集群企业合理运用关系治理行为来构建创新网络并促进彼此间的知识共享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在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大背景下,构建一种基于专利引用耦合2-模网分析的情报学方法,用于揭示国家间的创新合作机会。[方法/过程]用专利引用耦合关系映射创新主体对特定技术对象的“共同关注”机制,基于“共同关注”所蕴涵的潜在技术关联,揭示未来的创新合作机会。具体步骤:构建两国间的专利引用耦合2-模网;多重计量中心性、结构洞、关联强度等指标,综合定位两国共同关注的特定领域节点;以特定领域节点为“技术桥接”,在技术价值链上揭示两国间可能存在的创新合作机会。[结果/结论]基于专利引用耦合2-模网分析的国家间创新合作机会揭示方法,经中—波两国间的案例实证为有效。[局限]计量指标阈值设置的合理性、实验样本的广泛性、验证方法的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4.
整合相关理论构建"关系治理-集群创新网络-集群知识共享"的理论模型和分析框架,利用德阳装备制造业集群中205家企业的问卷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关系治理、集群创新网络与集群企业知识共享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关系治理下共同愿景、联合行动和资源依赖三维度对集群企业知识共享均有正向影响,共同愿景、资源依赖正向影响集群创新网络的结构嵌入与关系嵌入,而联合行动只对集群创新网络的结构嵌入有正向影响;集群创新网络在关系治理与集群企业知识共享关系中起中介作用,但在不同维度的关系治理与知识共享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曾婧婧  钟书华 《科学学研究》2009,27(7):1020-1026
 中国的科技管理模式经历了中央指令型科技管理和政府引导型科技管理两个时期,第二个时期又可以细分为改革阶段,深化改革阶段,省部合作、科技治理阶段3个阶段。导致这一演化的因素是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合作关系的建立,部分科技产品的准公共属性以及我国科技资源的稀缺性、分散性与浪费等。省部科技合作具有主体上的多中心,对象上的准公共属性以及网络化特征。应建立府际或者跨区域科技协调机构,明确合作治理机制中“中央-地方”的角色定位,以及构建“垂直省部、水平跨域、公私合作”的科技治理网络。  相似文献   

6.
城市社区更新是促进经济增长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战略性选择,不仅是物质空间的重构,同时,也是一种激活社区治理方式.作为一种公共服务供给形式的城市社区更新实践,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合作生产已成为主流模式.如何使多元主体在满足各自需求的基础上,基于共同的行动目标,构建起合作生产的主体网络是关键性问题.行动者网络理论中,行动者、转译...  相似文献   

7.
张佩  赵作权 《科学学研究》2020,38(2):218-226
基于网络组织的视角,本文分析了挪威3个世界级竞争力集群及其相关的3个集群计划,结果发现:(1)世界级竞争力集群是一个由治理网络、R&D合作网络和国际协作网络等子网络相互交织的多维创新网络,涉及多组织、多阶段和多计划的复杂的、动态的开放式协同创新。(2)挪威三个不同层次的计划分别以上述“三个网络”的建设为重心,打造以区域集聚、知识溢流和协作创新三者相互促进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创新网络。最后,本文提出培育我国世界级竞争力集群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产学研合作中知识势差对知识产权风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勇  林振阳 《科研管理》2018,39(2):75-85
对于合作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风险,目前学者主要是从法律角度研究企业面临的知识产权冲突,而鲜有从管理学角度对知识产权风险进行深入的探索。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分析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企业与学研方的知识势差对知识产权风险的影响关系及其机制来探究合作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并引入合作治理方式对知识共享的过程进行控制,构建产学研合作双方的知识势差对知识产权风险影响模型,探析知识势差、知识产权风险和合作治理方式相互之间的影响关系。通过对213份有效问卷的数据实证统计,结果表明,知识势差对知识产权风险存在正向显著影响;合作治理的不同方式对知识产权风险的影响存在差异,并在知识势差与知识产权风险影响关系中存在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依据知识创新工程“创新2020”规划,从品牌建设、管理模式选择和专业中心培育3 个方面勾勒中科院的知识产权战略布局。分析了目前科研机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工作的特 点和问题,从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的角度运用接力模型重点探讨了不同知识产权管理模式的 特点和适用性,并针对国际科技合作中的知识产权管理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数字经济创新主体要获取价值,需更好的理解平台和创新生态系统动态。创新生态系统治理与知识产权战略运用,有助于提升技术标准化效率。基于历史文献的移动通信标准跨代多案例研究,揭示知识产权战略管理与标准创新生态系统治理机制的互动演化,探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独占机制、知识产权制度与企业从创新中获利的交互作用。研究发现:其一,移动通信标准创新生态系统治理机制呈现出四大演化趋势,知识产权成为标准创新生态治理的重要手段;其二,伴随标准代际更替及创新生态系统治理的演进,移动通信产业知识产权管理经历了“反专利—亲专利—亲许可—亲诉讼”的战略演化路径;其三,开放式创新环境下独占机制、互补与替代性资产、知识产权战略之间彼此相互作用。互补与替代性资产差异下企业存在独占策略与路径选择差异。  相似文献   

11.
企业集群共性技术合作创新成功后,群内企业的行动选择有两种:遵守合作契约或采取道德风险行动。本文通过单阶段与多阶段无限博弈分析,得出了企业集群上下游企业纵向共性技术合作创新与竞争企业横向共性技术合作创新后道德风险行动的战略均衡。然后,对此两种不同类型的共性技术合作创新后的道德风险防范,本文通过委托代理理论建立了各自的最优惩罚契约模型,并从无惩罚契约和惩罚契约完备两种类型的企业集群共性技术合作创新为集群代理机构提供了相关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深入探究“五眼联盟”与东盟在网络安全治理领域不对称合作的特点及成因,对中国与东盟及其他国家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治理合作,推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研究方法]从“五眼联盟”与东盟在网络安全治理领域的合作现状出发,归纳双方合作不对称性的主要特点,剖析其形成的深层次原因。[研究结论]为避免不对称合作引发网络安全合作治理的不可靠性和不可预测性,中国与东盟在地区网络安全治理中应以共识性理念为基础完善合作治理的规范,从地区需求出发设置合作治理的议题,以实现制度合作为目标提升合作治理的效率,建设稳定高效的主体间地区网络安全合作治理机制,促进网络和平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探索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组合模式,进一步拓展对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组合模式宏微观的系统性研究。运用社会网络理论,基于2013—2021年相关专利合作数据,构建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合作网络,宏观上分析整体网络特征与创新组合模式变化趋势,微观上通过个体中心度分析掌握核心主体。结果发现: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尚未形成技术创新合作生态系统;创新组合模式由链式化结构向模块化结构再向集群化结构演变,产学研组织创新合作模式是主流力量,高校和科研院所体现出巨大优势,但处于网络中心的多为企业。最后提出了促进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链式、模块化和集群化生态性创新组合模式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创新创业共同体是创新模式实践进化和创新理论体系动态演化的产物,其本质是通过创新资源组织形态,打破各创新主体边界,深化多主体协同创新,改变区域科技和经济的基本结构及运行逻辑,以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从创新创业共同体的概念出发,分析创新创业共同体的特征,基于多螺旋理论从主体层、行为层、功能层、目标层4个层面构建了创新创业...  相似文献   

15.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略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行动是一项涵盖全域国土空间、国家主导全民参与、长期持续实施的巨大系统工程,需要有明确且兼具韧性和适应性的行动方略。文章在梳理“双碳”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行动方略、技术途径与科技支撑等问题,认为中国“双碳”行动的基本方略应该是坚持“一个基本理念”、实现“两个宏观目标”、贯彻“三路综合”与“四举并进”的技术路径、落实全域国土空间管控和产业协同发展的“五个统筹”宏观布局,强化气候变化、地球系统碳循环科学研究及脱碳、低碳产业技术变革。面向国家“双碳”行动的全球变化和生态经济学研究需要长期持续关注的核心科学问题,构建地球系统碳循环过程、碳储量及通量的多要素-多过程-多界面-多尺度协同监测体系,系统认知和精细评估中国区域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及增汇潜力。当前的迫切任务是构建和完善科学基础、观测模拟、能源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生态保碳增汇、国家战略与路径选择、协同治理与管理政策7个方面的科技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6.
庄越  于蓉 《科学学研究》2013,31(11):1736-1743
 合作创新项目因其跨组织合作的特征,面临较大的关系风险。本文通过对关系风险认知、项目风险治理的理论回顾,提出了基于项目团队合作范式、风险治理结构,以及团队创新行为三要素的合作创新项目关系风险治理模型;基于来自国有控股高技术企业、跨国合资公司及高等学校为主导的三个合作创新项目团队的跨案例分析,证实了关系风险从感知、评估到控制的治理,对应三要素嵌入到合作团队创新管理中的过程,揭示了其中存在的内在关联;研究发现,基于三个合作创新团队合作方式、制度背景与文化氛围的差异,对关系风险治理的效果也产生较大的影响,进而揭示了关系风险治理中,项目团队嵌入管理的具体策略与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7.
产学研合作的知识势差与知识产权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于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风险,目前学者主要是从法律角度研究企业面临的知识产权冲突,而鲜有从管理学角度对知识产权风险进行深入的探索。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分析产学研合作中企业与学研方的知识势差对知识产权风险的影响,并引入合作治理方式对知识共享的过程进行控制,构建产学研合作双方的知识势差与知识产权风险关系模型。通过对213份有效问卷的数据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知识势差对知识产权风险存在正向显著影响;合作治理的不同方式对知识产权风险的影响存在差异,并在知识势差与知识产权风险关系中存在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现有相关研究较多关注产学研合作网络整体特征及其影响,为进一步深入探讨产学研合作中不同主体构成的性质不同的合作网络特征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以专利资源丰富且创新合作广泛的医药制造业企业为对象,选择2010—2021年间在我国A股主板上市的医药制造业企业联合专利申请数据为样本,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企业-企业”“企业-高校”和“企业-研究院所”专利合作网络,并以负二项回归方式验证各类合作网络中网络结构指标的效力。结果表明:在“企业-企业”与“企业-研究院所”子网络中结构洞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企业-研究院所”子网络中结构洞对企业邻域度数中心度存在促进作用,在“企业-高校”子网络中结构洞与企业创新绩效呈非线性的倒“U”型关系,当企业结构洞的限制度达到0.526时,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达到最大;在“企业-企业”与“企业-研究院所”子网络中,企业邻域度数中心度对企业创新绩效存在促进作用,并在结构洞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中存在中介效应。据此,提出医药企业要对自身创新需求及其所处的网络位置和网络性质有清晰认识,以便充分利用不同性质网络的特征更好地开展创新合作、提高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存在知识产权政策支撑不足、政策供给需求大等管理职能方面的不足,面临知识产权管理人才不足、知识产权融资难等创新资源方面的困境,潜藏产学研合作效能不高、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意识较弱和小镇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有待加强等创新生态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直接考量各级管理部门的创新治理能力,也将影响小镇企业创新活力和核心竞争力。可以从加强知识产权政策供给、建设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和提高知识产权在特色小镇考评体系的比重等方面入手,构建多主体、协同参与的特色小镇创新治理体系。文章对推进其他省市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提高小镇企业创新创业能力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科技创新战略和政策作为推动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手段,正向科技、经济、社会、环境多维度“协同作用”推进,需要综合考虑科技促进发展和促进科技发展的诸多内外要素。为此,应构建涵盖关键要素及相互作用的整体科技政策架构。文章提出“3+5”科技创新战略-政策框架体系(以下简称“‘3+5’框架体系”)并进行理论和实践分析,为决策部门和政策研究者提供一个政策分析框架。具体包括:(1)界定“3+5”框架体系的概念内涵,建立包括方针战略、规划布局、制度安排的“设计图层”和包括创新主体政策、资源配置政策、科技人才政策、成果转化政策、环境营造政策的“施工图层”;(2)从作用维度和价值导向出发,阐述“3+5”框架体系的建构逻辑;(3)以我国科技创新的战略布局为考察对象,基于“3+5”框架体系进行政策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