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关注和提高教师德育专业化水平是学校德育的关键性命题。教师虽能够以开放的资源意识和强烈的创新意识为学校德育注入活力,但仍尚需唤醒教师的德育自觉性,重视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培养,加强对学生差异化特征的研究并实施适宜的德育策略,在整体上提升教师德育专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2.
试论制约德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德育教师是担任思想政治课等德育理论课教学的专业教师和指导、规范学生的道德实践及日常生活行为的专职班主任或辅导员等人的统称.制约德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因素一是部分德育教师的专业信念不坚定,缺乏专业发展的原动力;二是德育教师队伍不稳定,使德育教师专业化缺乏稳定的主体;三是德育教师的从业门槛相对较低,部分德育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四是部分德育教师的专业自主性和专业意识不强.  相似文献   

3.
李敏 《中国德育》2021,(6):42-45
近年来,小学教师这一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与重视,教师的专业化、教师专业伦理、师德建设成为研究者们广泛关注和讨论的内容。教师的德育素养研究关心每一位教师的育德能力,有别于师德研究指向教师的“修身律己”。关于小学教师德育素养的讨论可围绕两个方面展开。第一,对于所有的教师而言,什么是教师的德育素养;第二,教师德育素养的结构和内容是什么。  相似文献   

4.
德育意识是重要的教育意识,它表征着中职教师基本的专业意识、德育观及其方法论。中职德育过程中,教师应当树立德育的意识形态意识、交互主体性意识、生成德育意识、整体德育意识和实践德育意识。中职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德育意识,需要大胆、深刻地批判传统中职德育工具理性的价值取向,并在德育教学和科研中逐步养成反思性德育实践的习惯和能力。  相似文献   

5.
德育意识是教师重要的专业意识,是以德育观为核心形成的对德育系统的整体性认识,是德育实施过程中的德育观及其方法论。德育意识可分为意识形态德育意识、交互主体性德育意识、生成德育意识和实践德育意识。高校教师要养成正确的德育意识,需要用正确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培养反思性教学的习惯和能力,并在实际工作中践行德育意识。  相似文献   

6.
为顺应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趋势,推动高校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文章针对当前高校德育中一些重要概念内涵和外延模糊、内容交叉等现象,从教师专业化视角,对高校德育、高校德育教师、德育教师队伍构成等一些基本概念和问题进行厘清,指出德育课教师和辅导员是高校德育教师专业化的主要对象,并以此为基础,制定高校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7.
高校德育教师专业化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教师专业化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近年来,高校德育教师的整体素质虽然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是,与专业化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德育教师只是在逐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和努力。要实现高校德育教师专业化,必须更新观念,提高认识;要制定专业标准,在“入口”上严格把关;要提高社会地位,营造一个重视德育的优良环境,提高德育教师的内驱力;要提高专业自主权,发挥德育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8.
论教师的意识唤醒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教师的意识唤醒是当前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沿课题。研究指出,教师的意识唤醒,离不开教师的个体知识,它是重要的知识论基础;意识唤醒也离不开教师的交往实践,它是教师意识唤醒的重要实践论基础;意识唤醒还离不开教师的专业自主,它是意识唤醒的主体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教师的德育专业化的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将德育作为教育目的与教育任务同样重要。在所有教师都服从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教育目的、承担普遍的德育责任的前提下,有一些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更多、更集中地从事特定的德育工作的思路是可取的,也符合世界德育发展的大趋势。第二,教师的德育专业化的第一步,即建立对所有教师的德育素养专业标准。  相似文献   

10.
德育资源是指构成德育活动和满足这一活动所需要的各种因素.教师是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德育资源的井发与利用是德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理想路径,因为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可以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因此,提高教师对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价值的认识,对促进德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前教师教育政策及教师教育课程设计上对教师的德育专业化维度关注严重缺失,极大制约了德育实效及整体教育品质的提高。立足校本研究,建立有效的教师德育工作培训、监督、评价机制,加强教师德育常规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积极探索教师德育专业化发展途径,是增强教师的德育责任意识,提高教师的德育专业素养,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2.
高校德育教师专业化关系着高校德育教师的发展状态和生存质量,关系着高等教育的办学方向和人才规格。长期以来,高校德育教师的职业特性不明显、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相对较低、资格认定和评价制度不够完善、课程管理体制对德育教师专业自主权的限定、高校德育教师学术视野狭窄形成科研水平较低等问题,制约着高校德育的质量提高和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从完善高校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有效约束机制、建立健全高校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保障机制、激活高校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关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3.
小学德育新课程要求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课程意识、儿童意识。本文结合教研工作实际,从小学德育新课程的内容、资源,确立人的主体地位的基本理念等方面,对教师如何树立课程意识、儿童意识来实施及指导德育新课程教学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以期能为教师在实施德育新课程中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进而切实提高课程的教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传统“礼制”文化赋予人们以依附性人伦的身份意识,作为潜规则运行于德育之中,使现代德育失去了应有的独立性。学校科层制下演绎着人身依附关系,德育主体的道德人格难以挺立。要走出传统身份意识对现代德育所架设的樊篱,就应该推进教师专业建设并实现教师角色转变,发展德育模式的现代性,变革学校制度的德性。  相似文献   

15.
在变革型社会,基础教育目标、环境、关系、文化等场域迎来变革,社会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有被弱化的趋势,这深刻影响着基础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加以专业化的干预,这就要求中小学德育必然从经验型走向专业化。在现实境遇中,中小学教师德育素养和德育能力尚不能适应德育专业化要求,其中德育能力专业化的缺失直接影响着有效德育的开展和德育目标的实现。在变革型社会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专业德育能力生成陷入了德育内涵困惑、德育主体困顿、德育能力专业化困局的三重困境之中。走出困境场域,需要变革传统经验型德育思维,从能力专业化视角审视教师专业德育能力的科学内涵、构成要素和合理域限,重点厘清教师专业德育能力的层次和结构,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德育能力生成。  相似文献   

16.
加强德育的实效性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教学中真正体现主体意识,将德育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同时注重将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层面,是实现德育实效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我校以博客搭建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平台、班级管理自主平台,唤醒班主任的主体意识,提高班主任的专业素质,构筑德育立体模式,让师生在交流分享中成长。  相似文献   

18.
冯文全  杨濡菡 《文教资料》2013,(28):113-115
2006年10月,中国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会议再次提出了德育专业化的命题,该命题的关键内涵之一就是德育教师专业化的问题。学校德育教学的现状来看,中小学德育课教师并不是专职德育教师,而是兼职教师,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为此,本文旨在通过对德育教师专业化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背后的原因。为促进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提供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高师院校学生德育能力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涵,是教师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针对当前高师生德育能力缺失的现状,通过强化专业教育、示范教育、自我教育、实践教育、创新教育和环境教育,培养高师生德育能力。  相似文献   

20.
追求德育的实效性,是德育理论永恒的主题。德育实效的提高,离不开德育教师,这是一个没有争议的事实。然而,我们过去的德育理论却忽视德育教师的专项研究,或者说德育理论对德育教师的研究是不够深入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小学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必然性分析,引起德育理论对德育教师广泛的关注,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