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爱玲在现代文坛上是独树一帜的.成功的原因除了她小说中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一篇篇千疮百孔的爱情故事、一幕幕对于人性近乎残酷的解剖外,其独特的语言艺术功不可没.词语的艳丽绚烂和辞格的奇巧脱俗展现了她语言的华美.平声字的运用奠定了悲哀的基调,叠音词的运用又使这种情感迂回荡漾.华美与悲哀,在张爱玲笔下得到了充分的演绎和诠释,从而形成了张爱玲小说独特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是四十年代的作家,她的小说语言是极其斑驳的,但从它可见一斑的文学中可以看到张爱玲基于世界的心态是很独特的,本文从她的比喻的语言、散文诗化语言、新感觉、古典化语言、哲理化结尾语言等几个面,粗略探讨出她对于笔下那个世界的建构是基于怎样一种心态。  相似文献   

3.
小说《倾城之恋》和散文《谈女人》是张爱玲四十年代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女人的著作,笔者将这两篇文章结合起来,并试图将张爱玲在散文中关于女人论述的观点运用到小说女性人物形象分析上去。同时,笔者也希望可以从张爱玲的观点中更透彻的分析她的个人情感,丰富其形象特征。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小说创作的高峰期较为短暂,而且出道即是高峰,年仅23岁即已形成相当成熟的人生态度。本文从她进入小说创作前的经验世界里,看她人生悲剧意识的形成。文章的上篇着重分析张爱玲早年的身世对她人格心理发展的影响。认为失去正常的家庭生活造成她童年心理的创伤,逃离父亲,又被母亲所拒绝,形成她“家庭失落者”,产生基本焦虑,进而影响到她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与体验,这是形成她人生悲剧意识的基本因素。文章详尽地分析了张爱玲与父亲、母亲的情感关系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小说意象繁复,色彩纷呈。在这些缤纷的色彩背后,隐藏着人物的情绪、情感和心理活动,表达着对人生苍凉的深深喟叹。而且这些色彩打上了张爱玲个性化的印记,具有独特的生命意蕴,这与她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通过<传奇>,从童年体验的影响、复杂的经验世界、独特的女性视角三个方面分析张爱玲的小说创作.认为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一个不可多得的才女作家,她的小说以特有的魅力,经历了时间的考验,独领风骚,为人称道.<传奇>是张爱玲小说中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的剧本创作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和详细的解读,张爱玲的剧本中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和她自身独特的审美情趣。张爱玲在剧本中对于“理想”、“爱情”、“人生选择”等问题上做了于小说之外的不同的相当深刻的思索。本文从这种视角对张爱玲的三部剧作《不了情》、《太太万岁》和《一曲难忘》,进一步详细解读。随着近年来“张爱玲热”的到来,相信会有更多的人会注意到张爱玲的剧本创作,张爱玲的剧本也会更多的作品被改编。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的小说以其丰富的月亮意象而著称,这与她的女性意识有关,张爱玲认为,只有回归女性本质的女人才是真正的女人,才是具有神性的女人,女人的悲剧就在于她身上神性的缺失,而这种缺失则是她们生活于男权统治下的境遇造成的,也正是这种对女人生存处境的悲剧感形成了张爱玲小说苍凉的底色.月亮意象是她女性意识的体现与象征,是她对女人理想的审美的生存境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所崇尚的“苍凉”,既是她小说的情感基调,又是她小说中生命意识的表现特点。张爱玲对都市女性的命运有着深刻的洞察和透彻的领悟。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是一些既普通平凡而又认真生活的女性,这种认真体现出她们的无奈、无助又心甘情愿的生命样态。这些女性注重现实的生活感受,即生命的即时消费性。她们缺乏理想,少有梦幻,没有未来。她们的生命缺乏色彩和意义,她们的命运呈现出浓郁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0.
作为海派小说的殿军人物,张爱玲对海派小说强烈的认同感和地域、时代经验上的共鸣,使其耽溺于海派传统;但她又能打破海派的言情模式,在对都市文明的反思之上建立了“苍凉”的文学史观,塑造一系列“不彻底”的人物形象则又对海派传统有所超越。张爱玲为中国现当代小说对“都市民间”的书写提供了一个范本。  相似文献   

11.
论《秧歌》     
《秧歌》是张爱玲的一部重要作品,海内外对它的评价截然不同,本文力图把这部小说放到后期张爱玲创作努力寻找个人与现实的契合点的背景上分析,张爱玲在这篇小说中以她的眼光描写了“饥饿”现象和生活中的“虚假性”,而这部作品自身的虚假性却在于小说情节的构成,主要在于小说结尾的处理.《秧歌》虽然有政治环境时作家的影响这一因素,但又不能完全从政治立场的角度来评价它.这部小说基本上还是从人性的立场,从关注平凡人生的立场来创作的.她用一贯的“参差的对照”手法描写了农民的形象.作家在和现实保持距离的同时,又偏离了自己的基本立场,使这部小说呈现出复杂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是20世纪一位重要的女性作家。她的出身、生平、作品.尤其是爱情,是当时乃至现在许多人关注的焦点。她的作品《爱》可以说是一部比较独特的散文,写于1944年4月,正值与“爱人”胡兰成的热恋期。从文风上看,此篇文章与张爱玲前后的散文风格颇不相同。而从作家的隐意式症候来看,这恰恰显现出了由张爱玲的家庭、个人、乱世等几个方面的压抑所形成的矛盾而苍凉的“爱”之观。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小说极为鲜明的艺术独创性,主要表现为"旧小说情调与现代趣味的统一"。张爱玲小说中的许多主题、意象和象征都是古典小说和通俗小说所无法"拘限"的,因为她的创作中增加了外来的小说技巧或现代派的手法,在中国现代小说和西方现代小说这对似乎"相克"的艺术形式中找到了最适合于自己的调子。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近现代的众多作家中,民国才女张爱玲可谓是独树一帜,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以其苍凉的情感,冷艳讽刺的笔调深受人们喜欢。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带着一股浓浓的苍凉气息,正是这种"凉"的笔调成为张爱玲所特有的标签,张爱玲的文风和其身世、家庭、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有着很大关系,可以说影响张爱玲创作的原因有很多。本文主要讨论张爱玲小说中的讽刺艺术风格,旨在进一步感受这位独特的民国作家的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15.
"传奇才女"张爱玲的作品风格独特,成为一代又一代年轻作家,特别是女性作家的至爱。而《红楼梦》对张爱玲的影响,则是她独特风格形成的重要原因。张爱玲不仅从小喜爱读《红楼梦》,而且一生酷爱读《红楼梦》,她的创作与人生均在自觉不自觉中深受《红楼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的创作,是五四启蒙文学主潮中一个被忽略的重要分支。张爱玲用自己的悲凉故事,诠释了她对普通中国人观念的认同。她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传统中国集团文化的局外人。她试图用现代都市的物质故事填补价值失范时代的孤苦的心灵。她的爱情故事,是大团圆文化压迫下的小团圆被摧毁的悲剧。她的小说叙事结构,呈现了一种特殊的现代时间诗学。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小说主人公的人生境遇总是不遂人愿,其命运仿佛冥冥之中总被捉弄,个体存在的处境是荒诞的。究其作者的存在观,与二十世纪上半叶源于德国的存在主义思想是相通的,张爱玲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从现在的研究资料来看,她并未涉及过存在主义,但在其小说创作中是不自觉地体现出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思想的,本文意在通过张爱玲的小说来探究其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体现,来剖析张爱玲的存在观。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无疑是一个优秀的作家,其小说风靡半个多世纪而不衰,成为众多人模仿的对象.她的小说吸引力来自哪里?本文认为,张爱玲小说奇特的吸引力来自其敏锐的感知和天才的驾驭文字的能力,以及小说中专有的"俗气"美质.  相似文献   

19.
孙佳 《职大学报》2008,(4):7-10
萧红小说中处处渗透着她独特的生命体悟和女性情感体验,却又不乏对国民性弱点的冷峻审视和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她的小说以鲜明的散文化特征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述模式,并与自传式的叙事方法、诗意的语言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这既是对小说传统的背离,同时也是对小说文体的一种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用犀利的笔触创造出一个荒凉独特的小说世界,这一切与她的人生悲剧意识密不可分。幼年失落于家庭,又被家族裹挟着失落于时代,动荡的社会现实最终成全了她,这一切使她形成独特的“失落者”心态,失落感成为她最基本的心理状态,由此连缀出她的人生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