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论《秧歌》     
《秧歌》是张爱玲的一部重要作品,海内外对它的评价截然不同,本文力图把这部小说放到后期张爱玲创作努力寻找个人与现实的契合点的背景上分析,张爱玲在这篇小说中以她的眼光描写了“饥饿”现象和生活中的“虚假性”,而这部作品自身的虚假性却在于小说情节的构成,主要在于小说结尾的处理.《秧歌》虽然有政治环境时作家的影响这一因素,但又不能完全从政治立场的角度来评价它.这部小说基本上还是从人性的立场,从关注平凡人生的立场来创作的.她用一贯的“参差的对照”手法描写了农民的形象.作家在和现实保持距离的同时,又偏离了自己的基本立场,使这部小说呈现出复杂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的散文反映出的存在主义的实存状态观,即人的存在在本源性意义上的虚无,以及由此而来的那种根本性的荒诞、焦虑、孤独和绝望,成为张爱玲基本的人生观和她着重表现的存在体验。这种虚无主义的哲学意识存在于张爱玲作品中的原因,首先在于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其次从张爱玲个人经历的角度来分析,要归因于她的“身世之感”。  相似文献   

3.
"传奇才女"张爱玲的作品风格独特,成为一代又一代年轻作家,特别是女性作家的至爱。而《红楼梦》对张爱玲的影响,则是她独特风格形成的重要原因。张爱玲不仅从小喜爱读《红楼梦》,而且一生酷爱读《红楼梦》,她的创作与人生均在自觉不自觉中深受《红楼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中的著名的女性作家,她以独有的女性角度叙说伤感而绸缪的爱情故事。她以女性敏感的思维,解构了当代物质时代的撞击下,人们对于浪漫爱情的幻想。本文从三个层面解析张爱玲作品中的独特美感。  相似文献   

5.
“家”的阴影─—张爱玲小说的心理透视宗元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有一种极为突出而固执的倾向,那就是对家庭世俗生活的热情关注。阅读她的作品,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在作家的笔下,所谓“家”,不只是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和环境,而是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昏暗、阴森、沉闷,...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比较另类的一个作家。她和同时代的许多作家不同,她的作品通过对人性的剖析,情感的消解,凸显出一种极为悲凉的氛围。在张爱玲笔下,亲情和爱情一样,沦为人攫取自身利益,表现人性"恶"的一面的工具;这与和她同时代的作家们是大相径庭的,然而也就是这样的不同,更加凸显出张爱玲在文学史上独特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的剧本创作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和详细的解读,张爱玲的剧本中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和她自身独特的审美情趣。张爱玲在剧本中对于“理想”、“爱情”、“人生选择”等问题上做了于小说之外的不同的相当深刻的思索。本文从这种视角对张爱玲的三部剧作《不了情》、《太太万岁》和《一曲难忘》,进一步详细解读。随着近年来“张爱玲热”的到来,相信会有更多的人会注意到张爱玲的剧本创作,张爱玲的剧本也会更多的作品被改编。  相似文献   

8.
张恨水和张爱玲同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作家。张恨水是彻底的"名士气拥趸",又是一名职业报人,因而其作品常常表现的事文人趣味、报人视野、家国情怀。张爱玲长于贵族家,从小做着"天才梦",对人世悲欢有着早熟的细腻认知,她的作品与张恨水有着截然不同的气质,如:小市民情调、女作家眼光、苍凉的私语风格。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是四十年代的作家,她的小说语言是极其斑驳的,但从它可见一斑的文学中可以看到张爱玲基于世界的心态是很独特的,本文从她的比喻的语言、散文诗化语言、新感觉、古典化语言、哲理化结尾语言等几个面,粗略探讨出她对于笔下那个世界的建构是基于怎样一种心态。  相似文献   

10.
与张爱玲的早期作品不同,《小团圆》在叙事上所表现出的“杂乱无章”、“结构松散”,其实是张爱玲有意识坚持的一种“反时间”、“反因果”和“反情节”的“反传统”叙事.从小说叙事的技术层面上看,《小团圆》出现了两个叙事者,体现了张爱玲“穿插藏闪”和“平淡而近自然”的晚期风格变化.  相似文献   

11.
在张爱玲笔下有一组活生生的外国人群像.与同时代的作家不同,张爱玲以亲善的态度关照这些男性和女性形象.任何形象都是作者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集体想象物.张爱玲出身于日渐衰落的豪门望族,生活在中西文化交汇的十里洋场,是中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上海作家,同时她又是一位女性作家.这决定了她无时无刻都在以这种写作身份和视角阐释她所接触到的外国人形象,从而为现代作家表述现代生活开拓出一个崭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2.
汪曾祺是西南联大作家群中书写“云南题材”散文作品数量较多的作家,叙事内容主要分为回忆西南联大生活、重现西南联大师生风貌以及描绘云南文化风物三个方面。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来看,作家的该类型散文中蕴藏着丰富的自然地理空间建构和人文地理空间表现,具有较为独特的文学地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小说《倾城之恋》和散文《谈女人》是张爱玲四十年代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女人的著作,笔者将这两篇文章结合起来,并试图将张爱玲在散文中关于女人论述的观点运用到小说女性人物形象分析上去。同时,笔者也希望可以从张爱玲的观点中更透彻的分析她的个人情感,丰富其形象特征。  相似文献   

14.
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英译汉多为散文,也多有长句。英文长句的翻译一直是英语学习和考试的难点。张爱玲的散文《更衣记》是一篇自译作品,被誉为"妙语如珠"。本文希望通过分析其自译散文,从破折号的运用和拆译探讨英文长句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5.
婚姻与性爱,是张爱玲小说世界的基本题材.基于她的家庭经险和她的悲观气质,她难以发现人间真情,她珍惜爱情,却看到人间无爱,没有情投意融而持久的爱,只有权衡利弊的交易和短暂的梦幻,她更看到性爱中的人性悲剧是导致人间无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智者的微笑──杨绛散文漫谈刘传霞作为作家、文学翻译家、文学研究专家的杨绛,她的散文很自然地被许多论者归入“学者散文”或者“学人散文”,因为它体现着一个有着丰厚文化背景的心灵。然而,与黄裳、金克木、张中行、王佐良等同时代人文学者相比,杨绛的散文则显示出...  相似文献   

17.
《茉莉香片》是张爱玲1943年的作品,是她成为职业作家的第三篇小说,也是她那个创作高峰期的优秀作品之一。近年来大陆研究张爱玲的文章中,这部作品常常被略略几笔带过,缺乏对它深入细致的微观分析。海外学者夏志清先生在他的论著中对这篇小说给予了很显著的位置。他认为“题材是年轻人寻找自己真正的父亲”“里面的人物可能影射作者柔弱的弟弟。”另一海外学人张钧莉女士在作了一番对比引述之后,更加肯定地认为:“确确实实是这个柔弱弟弟的翻版。”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张爱玲的精神境界。认为胡兰成从宗教视角出发深化了对张爱玲精神境界的认识,而傅雷等人受意识形态束缚限制了对张爱玲精神境界的进一步挖掘。为认识张爱玲的博大的基督精神以及消除以往对她的“自私”的误解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广西作家徐治平的散文新著《旅人的凝望》(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堪称人与江山对话之天然结晶,是一篇篇流光溢彩,风格独异的游记散文作品。《旅人的凝望》因为荟萃了作家完成于最近五年的七十五篇精品佳作,所以庶几可视为其这方面艺术成就的集中代表。 游记,顾名思义是关于旅游的笔记。在通常情况下,它是作者“瞻万物而思纷”,“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结果,这样一种内在的文本生成缘由,决定了游记一体可能有多种审美特征,但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条,则应当是审美主客体的相互引发、撞击、交融与升华。《旅人的凝望》在…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独特的人生经历导致她笔下的男性人物大多自私、虚伪、变态.这些男性形象或者是在堕落腐败的生活中压抑灰暗的男性,或者是缺少父爱而压抑变态的男性.对这些形象,张爱玲刻画得鲜活、生动、传神.与新感觉派中的男性作家比较,其艺术成就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