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吴国和 《辅导员》2011,(23):21-21
几何王国里住着一对好兄弟——圆柱体和圆锥体。 一天.圆柱体和圆锥体相约外出游玩.刚走到城门口.迎面碰到了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  相似文献   

2.
在讲圆锥怵积时,我先用纸做了三个圆锥体和圆柱体。其中一个圆锥体和圆柱等底等高;圆等底不等高;一个和圆柱等高不等底。然后把圆锥里盛满沙子(每个圆锥盛三次)倒入圆柱。这样学生就清楚地看到:三个圆锥体中,只有那个和圆柱体等底等高的圆锥体里的沙子三次正好填满圆柱体,其余两个不合适。  相似文献   

3.
这天,小山羊像往常一样又提起酒壶到老狐狸开的酒坊去买酒,只见老狐狸迎过来问:“小山羊你要买多少酒?”小山羊答道:“1千克。”“好的,我来给你打!”老狐狸一边说着一边接过小山羊手中的酒壶。当它拿出一个圆锥体的勺子时,小山羊奇怪地问:“我以前来买酒,你用的都是圆柱体的勺子,今天怎么换成了圆锥体的?”  相似文献   

4.
在讲圆锥体积时,我先用纸做了三个圆锥体和一圆柱体。其中一个圆锥体和圆柱等底等高:圆柱等底不等高;一个和圆柱等高不等底。然后把圆锥里盛满沙子(每个圆锥盛三次)倒入圆柱。这样学生就清楚地看到:三个圆锥体中,只有那个和圆柱体等底等高的圆锥体里的沙子三次正好填满圆柱体,其余两个不合适。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了"圆锥体积的计算"之后,我特地安排了一次数学测验,测验中设计了这样的题目:题1:如果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等底等高,它们的体  相似文献   

6.
一、引发质疑,激发数学思维兴趣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无限的热爱,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质疑.例如,在教学"圆锥体体积"时,我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给定准备的实验材料:圆柱、圆锥、沙子.然后就有学生问:"老师,我们这是要干什么?"于是,我提出要求:通过实验求证圆锥体与圆柱体体积的关系.并提示学生把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倒,三次正好装满.于是得出了圆锥体的体积正好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时我出示一组圆  相似文献   

7.
舒丽群 《江西教育》2011,(11):43-43
<正>近期在听课时,我发现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得少,练习得多,似乎是竭力做到"精讲多练"。教师站在讲台上,俨然是一个"点将员":"你说""他说""嗯"……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说、活动、练习。笔者认为,这些课未必就是"精讲多练",如教学"圆锥体的体积"时,教师在教学伊始,让学生观察圆锥体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接着让一位学生上来观察比划,再由这位学生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3,(62):74-75
本课设计由长方形旋转得到圆柱体,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锥体,其用意一方面让学生获得科学的有关圆锥体的概念,另一方面让学生进行空间感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对于学生的猜想,均给予鼓励,因为虽然这些"猜想"的结果不一定正确,但就"猜想"本身而言是合理的,而创新的智慧火花往往在"猜想"的瞬间被点燃,同时,种种不同猜想结果又激发起学生进行验证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学生在计算圆锥体积时,常常只求出圆柱体积而忘除以3,在判断圆锥体积是否等于圆柱体积的1/3时,而忽略其是否“等底等高”这一重要前提条件,这类错误已是司空见惯了的。为使学生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我在教学圆锥体积时,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平铺直叙地讲,学生被动地听的做法,而是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探求知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课前我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三个圆锥体的空腔模型。在三个圆锥体模型中一个与圆柱体等底等高,一个等底不等高,一个等高不等底。当讲到圆锥体积如何计算时,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让学生观察、比较,以突出“等底等高”这一特点,并提出既然圆锥体与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分别相等,能否借助于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找出圆锥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认识圆柱体”一课时,我操作演示:沿高把圆柱体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反过来,再把长方形重新围成一个圆柱体后,我问学生:大家看,现在老师把长方形又围成一个什么形状?大家异口同声:圆柱体。只有小杰同学不同意:老师.这不是圆柱体!  相似文献   

11.
夜幕降临,灯光闪烁。我打开电脑进入QQ聊天室。刚好圆锥体上线,我迫不及待地与它聊了起来。圆锥体,你好!明天的数学课我们要学习有关你的知识,我要预习一下,你能给我指点指点吗?你好!你有什么问题尽管提,我会助你一臂之力的。我马上在屏幕上打出一行字:那先请你介绍一下,你有哪些特征?我呀,特征可不一般呢!我是立体图形的一种。哎呀,还是请你观察一下我的模型,你会有所发现的。我拿起圆锥体模型,左瞧瞧右瞧瞧。哎?圆锥体是由一个圆形的底面与一个曲面组  相似文献   

12.
[课例一] (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放一个装了许多水的容器、一个透明的圆锥体容器和一个与圆锥体等底等高的透明圆柱体容器。教师讲台上放了一个装有水的透明容器和几个形状分别是圆锥体和圆柱体的透明容器)  相似文献   

13.
在教学了"圆锥体积的计算"之后,我特地安排了一次数学测验,测验中设计了这样的题目: 题1:如果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等底等高,它们的体积一共是48立方厘米,那么圆锥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已知圆锥的底面积是9平方厘米,那么它的高是( )厘米.  相似文献   

14.
近期在听课时,我发现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得少,练习得多,似乎是竭力做到精讲多练。教师站在讲台上,俨然是一个点将员:你说他说嗯……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说、活动、练习。笔者认为,这些课未必就是精讲多练,如教学圆锥体的体积时,教师在教学伊始,让学生观察圆锥体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接着让一位学生上来观察比划,再由这位学生  相似文献   

15.
新授课以传授新知识为主,是练习课和复习课的基础。如何提高新授课的教学质量呢?我认为,关键是教师要在“吃透两头”的基础上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材在学生心理中产生吸引力,才能逐步训练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我觉得小学数学新授课的兴趣培养应抓住以下几点: 一、运用直观 诱导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形象性,一开始学生对许多枯燥、抽象的数学概念、法则、公式、定理很难产生兴趣,觉得乏味。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必须首先借助于直观教具,使学生的思维、理解、记忆等认识活动达到兴奋状态。例如,教圆锥体的体积时,教师先出示圆锥体模型,复习底面、周长、高等概念,然后再拿出同底等高的圆柱体进行比较,并将圆锥体模型装满细沙,倒进圆柱体模型,连倒三次,正好倒满,证明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同底等高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这就能使学生在了解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基础上理解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使数形结合,把形体寓于抽象公式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二、引入谈话 激发求知欲 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地引入谈话,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点燃小学生智慧的火花。如,教比例尺一章时,教师进行了这样的谈话,我们检查一幅图画得好不好,主要看画得象不象,而要想把图画好画象  相似文献   

16.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大纲》(修订版)新增加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根据“大纲”的精神,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中,改变了以往教师用等底等高的一个圆柱体容器和一个圆锥体容器进行灌水演示得出求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教法,从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要求来设计教学过程。1.观察启发,创设问题情境。上课伊始,教师拿出一支新铅笔让学生说,这是一个圆柱体,截下一小段也是一个圆柱体,再让学生观察用卷笔刀削新铅笔,明白削笔前那一截是圆柱体,经卷笔刀卷削后变成了圆锥体。启发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削成…  相似文献   

17.
学生在练习中碰到这样一道题:“一个圆柱体的体积和一个圆锥体的体积相等,已知圆柱的高是圆锥高的2/5,圆柱的底面积与圆锥底面积的比是( ):( )。”学生看题后感到无从下手,希望老师提示解题的路子。老师是这样启发学生思考的。 师:你们已经掌握了一些有关圆柱体和圆锥体的知识,如果你们能学会运用这些知识,我想你们是能自己解答这道题的。  相似文献   

18.
在长期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从以下几方面有意识地开展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创设现实生活问题的情境 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因此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人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例如,在教完"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后,我出示了一个不规则的...  相似文献   

19.
正"丁零零……"电话铃响了。正在刷牙的小星星急忙抓起电话:"喂,谁呀?……噢,图形国王?我马上去。"小星星挂了电话,火急火燎地抹了一下嘴角上的泡泡,"噗"地吐出了漱口水。马上要去图形王国给图形分类,国王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他的心中立即升腾起神圣的使命感,既激动又紧张。"图形国王,我来了。""太好了!你马上去排好四边形吧。"图形国王给了小星星一张粉红色的长方形纸,上面写着分类  相似文献   

20.
张玉 《成才之路》2009,(32):59-59
在讲圆锥体积时,我先用纸做了三个圆锥体和一圆柱体。其中,一个圆锥体和圆柱等底等高,圆柱等底不等高,一个和圆柱等高不等底,然后把圆锥里盛满的沙子(每个圆锥盛三次)倒入圆柱。这样.学生就清楚地看到:三个圆锥体中,只有那个和圆柱体等底等高的圆锥体里的沙子三次正好填满圆柱体,其余两个不合适。接着再让学生思考,找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动用已学过的圆柱体积的公式,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最后,给学生小结: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经过这样由浅入深的直观演示和讲解,既复习了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又学会了计算圆锥体积的方法,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