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八卦龙形剑由我国著名武术大师郑怀贤先生创编。八卦龙形剑的创编,理出八卦,剑理深刻,传统文化积淀深厚;意蕴龙形,剑意高远,民族文化特征鲜明。八卦龙形剑,剑路流畅,套路结构脉络清晰;剑势优雅,套路形态跌宕多姿;剑招多变,套路内容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2.
龙形剑     
剑在武术器械中素有短兵之帅、百刃之君之称。本文介绍的“形意龙形剑”,风格别致,造型优美,动作潇洒,是一趟较好的传统武术剑术套路。  相似文献   

3.
吴式太极拂尘剑,是哈尔滨市呈祥武术俱乐部总教练李承祥先生根据本人五十多年的从武经历,结合吴式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和传统吴式太极剑的风格特点而创编的。它采用剑和道家法器拂尘作为器械,以传统武当拂尘的技法与吴式剑法相融合,编排精巧,简明易学。整套动作表现出优美潇洒、轻灵多变、舒展大方、快慢相间、刚柔并济的技术特点。它是具有独特风格的健身、欣赏双重价值的武术套路之一。  相似文献   

4.
吴式太极拂尘剑,是哈尔滨市呈祥武术俱乐部总教练李承祥先生根据本人五十多年的从武经历,结合吴式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和传统吴式太极剑的风格特点而创编的。它采用剑和道家法器拂尘作为器械,以传统武当拂尘的技法与吴式剑法相融合,编排精巧,简明易学。整套动作表现出优美潇洒、轻灵多变、舒展大方、快慢相间、刚柔并济的技术特点。它是具有独特风格的健身、欣赏双重价值的武术套路之一。  相似文献   

5.
吴式太极拂尘剑,是哈尔滨市呈祥武术俱乐部总教练李承祥先生根据本人五十多年的从武经历,结合吴式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和传统吴式太极剑的风格特点而创编的。它采用剑和道家法器拂尘作为器械,以传统武当拂童的技法与吴式剑法相融合,编排精巧,简明易学。整套动作表现出优美潇洒、轻灵多变、舒展大方、快慢相同、刚柔并济的技术特点。它是具有独特风格的健身、欣赏双重价值的武术套路之一。  相似文献   

6.
吴式太极拂尘剑,是哈尔滨市呈祥武术俱乐部总教练李承祥先生根据本人五十多年的从武经历,结合吴式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和传统吴式太极剑曲风格特点而创编的。它采用剑和道家法器拂害作为器械,以传统武当拂尘的技法与吴式剑法相融合,编排精巧,简明易学。整套动作表现出优美潇洒、轻灵多变、舒展大方、快慢相间、刚柔并济的技术特点。它是具有独特风格的健身、欣赏双重价值的武术套路之一。  相似文献   

7.
八仙剑     
八仙剑流传有多种套路,内容不一。笔者撰写的八仙剑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学之于锦州市体委教练王德明先生,王师承山东龙口张洪昌先生。该剑共分八趟,64个动作,每趟中都具有一个以神话八仙形象命名的动作。如:湘子提篮、国舅横笛、仙姑醉卧、采和合板、果老挥鞭、钟离献宝、洞宾背剑、拐李拄杖。该剑套路结构严谨,攻防意识鲜明,姿势舒展大方,动作朴实捷健。  相似文献   

8.
李承祥 《健身科学》2010,(12):38-38
吴式太极拂尘剑,是哈尔滨市呈祥武术俱乐部总教练李承祥先生根据本人五十多年的从武经历,结合吴式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和传统吴式太极剑的风格特点而创编的。它采用剑和道家法器拂尘作为器械,以传统武当拂尘的技法与吴式剑法相融合,编排精巧,简明易学。整套动作表现出优美潇洒、轻灵多变、舒展大方、快慢相间、刚柔并济的技术特点。它是具有独特风格的健身、欣赏双重价值的武术套路之一。  相似文献   

9.
武当绝命剑共有三个套路,单练套路为两路,对练套路为一路。对练套路是武当绝命剑之精华,是对两个单练套路的理解与应用。它姿态优美,用法精巧,攻防合理,变化莫测,结构严谨,刚柔相济。全套剑路始终贯穿着斩、砍、劈、闪、剁、露、拦、扑、束、云,十字法则,不失为内家剑法之精粹。  相似文献   

10.
<正> 初级剑是剑术的基础套路之一,它和武术其它套路一样有着广泛的适应性,不受时间、季节、场地的限制,是广大青年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也是高等院校女生体育课的必修课程。 初级剑全套动作包括起势和收势以及三十二个主要势式。一般分四段,每段八个动作,由起势到收势两个直线来回,整套动作比较简单,内容丰富,结构严谨。但由于初级剑是以技击动作为全套结构的中心内容,动作的变换和路线方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终身体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学校体育教育观念的转变,学校体育成为培养学生参与终身体育的基础阶段,它可以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体育观,使学生学习掌握各种运动技能,并能成功、愉快地从事运动,形成社会接受的体育道德和行为规范,参与体育,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12.
如何把新的体育内容与方法充实中职学校体育课程,使学生尤其是女生在强身健体的基础上,掌握实用的体育方法,提高参与体育的热情,发展能力,奠定终身体育锻炼基础,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重要方面。本研究将瑜伽功法列入三年级女生体育选项教学内容,经过一学期教学实践,对安排的可行性、学生适应情况以及教学效果等问题开展研究,探索应用规律并予以交流推广。  相似文献   

13.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第四节提出了"青少年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清晰可量化目标。让学生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很困难的目标,这个目标困扰了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至今未能有效达成。当体育运动(sports)变成了体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后,其文化属性、参与义务、内容特点、训练周期、时间地点、学习集体形式和规模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运动技能有效习得背后原因。具有"学生在自己选择的运动项目上可以进行比较长时间的专项化学习"特征的"走班制教学"现行课程体系下有效实现"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的有效课程模式。从小学开始进行"走班制教学"应不会导致学生形成身心伤害的"过度早期专业化训练";如果做好体验性的事先学习,三年级学生应可以正确选择自己的项目;"走班制教学"应不会影响学生的体育全面发展;"走班制教学"应不会限制学生多种爱好,其终身体育也不会因此变窄;"走班制教学"不但不会影响体育教师的"一专多能",反而会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相似文献   

14.
为比较大学体育与社会群众体育的异同 ,对黑龙江省内外 9所大学的部分学生和省内主要城市厂矿、企事业单位、社区、街道等部分社会群众成员进行问卷调查、专访。并查阅有关图文资料 ,对大学体育与社会群众体育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 :在大学体育和群众体育这两个领域内 ,由于在时间、空间、地域和人文环境上 ,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的不同 ,以及所受教育的程度不同 ,对体育运动的参与能力、参加活动的时间、场所及组织形式上、对健身目的认识和体育消费结构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为进一步开展社会群众体育 ,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加强对社会群众组织的投入 ,利用大学优势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 ;加强体育设施建设 ;大力宣传健康与体育的关系和体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前“体育”名词在使用上存在泛化或扩大化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体育”的本质属性和造成泛化使用的原因分析,提出了Sports名词汉译的构想和引入体育理论研究领域的必要性,并阐述了对我国体育和Sports事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朱伟莉  董海宇 《湖北体育科技》2003,22(2):261-262,265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发现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教材缺少多样化;与社会体育、中学体育严重脱节;教材价值主体不明确;编写视角存在偏差,手法传统、陈旧等问题。造成了教材的功能过于狭窄,使用频率极低,没有起到应有作用。编写新世纪的教材,应从“健康第一”的视角出发,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密切联系社会体育,培养学生独立自我的锻炼能力,建立普通高校体育教材系列化、多样化,发挥教材应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与新课程的实施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对学生的评价、教学设施的创建几个方面,提出了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指导思想的途径,旨在为中小学体育教师能够尽快地理解新课程,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学校体育是学生人生体育中的一个阶段,并不是学生人生体育的最后环节,而只是一个起点。人的一生都应该致力于体育活动,致力于体育锻炼,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我们要认识到体育将贯穿于学生一生的全部时间,也包括他所处的各种场所,体育无处不在;其次,学生在校期间要强调教师给学生必备的体育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兴趣,养成坚持锻炼的好习惯,教会学生继续学习、锻炼与再提高的能力,重视教学生锻炼的方法和对学生品格的塑造;此外,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真正将"健康第一"贯彻始终,为终生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学体育教师的素质与业务能力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中学体育教师的素质与业务能力是学校体育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思想品质;关爱学生,为人师表;善于总结,勇于创新;深厚的理论基础。必备的专业素质为:教学能力、教育能力、训练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等。  相似文献   

20.
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物化的学校体育进行了分析,发现学校体育在育人方面一直偏重于以物为中心,出现了物化现象,偏离了以人为本这个基本观点。为了使学校体育在育人思想上能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出人化体育这一新理念,努力扭转学校体育的物化局面,使学校体育由物化向人化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