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情味·趣味·风味——语文教学语言艺术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课欲开学生的“胃口”,一定要讲究教学语言的“味”。笔者认为,教学语言应具有三味,即饱含情味,充满趣味,富有风味。一、情味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共振的基础上进行。我们的施教对象,不是工厂里听凭处理的原料,而是生龙活虎的青少年学生,他们的内心世界是一片汹涌的海洋,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和适时的情感宣泄。因此,如果我们在课堂上无情无味,不动声色,必不能构筑一种富有诱惑力的“召唤结构”。著名学者朱光潜先生说得好,说话人“对自己所说的话毫…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欲开学生的“胃口”,一定要讲究教学语言的“味”。 笔者认为,教学语言应具有三味,即饱含情味,充满趣味,富有风味。情味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共振的基础上进行。我们的施教对象,不是工厂里听凭处理的原料,而是生龙活虎的青少年学生,他们的内心世界是一片汹涌的海洋,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渲泄。因此,如果我们在课堂上无情无味,不动声色,就不能构筑一种富有诱惑力的“召唤结构”。著名学者朱光潜先生说得好,说话人“对自己所说的话毫无情感,把自己隐藏在幕后,也不理睬…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披文以入情”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当好课堂情感的“调度员”,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一、投入情景,激发情感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图画、影视、幻灯、摄影、语言描绘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语文教学是活生生的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学生是具有灵性的人,其灵魂所需要的不是被“塑造”,而是被“唤醒”、“激发”和“升华”。如教学《过万重山漫想》一文,可以播放雄浑的《长江之歌》,通过对“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微微一笑”的引导探…  相似文献   

4.
王萃 《天津教育》2014,(17):99-100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将“文化意识”连同“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列为五大课程目标。因此,研究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实施学习活动以及使用恰当的课堂教学策略就成了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英语是一门语言,它需要人们去不断地交流与实践,传统教学将语言的学习公式化了,使学习变得僵硬,在黑板上只讲英语语法,枯燥乏味,学生很难有兴趣,使很多学生认为他们一辈子都不能学好英语。  相似文献   

5.
朗读,是学习语言、积淀语感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触发情感、引起共鸣的一种重要手段。朗读是学生凭借语言文字还原语言形象、理解语言内涵、体会语言情感的复杂的心理过程。朗读,就是要想方设法去拨动孩子们的“情”弦,采用多种手段使他们产生情感体验,从而达到与作者情感的共鸣,然后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表达出来。因此,我们认为,在朗读教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重视:一、给足时间初读,“储备”情感初读是朗读教学的第一站,是朗读的“蓄情”阶段。通过自读,要求学生能达到字字音准、句句通畅。如教学《雨点儿》一课时,为了指导学生读通读顺第一…  相似文献   

6.
早在三十年代,语文教学的老前辈夏丐尊就研究过学生语文水平提高不快的原因,结论是学生对语言缺乏联想能力。确实如此。由于学生的思维范围十分狭小,久而久之,在学生的心理,无论何等情味丰富、诗趣充溢的语言,都变成了干燥无味、煞风景的东西。譬如:当他们看到一个“绿”字,就只能反馈出一个信息:“绿”是一种颜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这已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可是,语文课一强调训练,往往容易形成机械操作,教师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懂得语言的字面意思,忽视启发学生去感受课文中语言文字的情味,课上得干巴巴的,使学生索然无味。 “以情动人”是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是以“语言”来达“情感”的,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语言的意义,还要注意启发学生体味语言表情达意的效果,感受体现于一定语言形式之中的语言的特有的情味。“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和词典是不够的。”(叶圣陶语)要让学生得到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学得生动活泼,语文课一定要重视启发学生感受语言的情味。感受语言的情味,可以从如下途径进行。  相似文献   

8.
孙红 《中国教师》2009,(16):25-25
要让学生爱学政治课.笔者认为.关键是要把课上出“味道”来。即灵活运用健康幽默的语言。使教学充满趣味;巧妙运用情感熏陶,使教学饱含情味;切勿全盘授予,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使教学具有韵味。  相似文献   

9.
教学实践和研究表明: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去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呢?我认为,讲究教学语言的艺术,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功能,是其中重要的方法之一。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我们必须讲究教学语言艺术。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教学语言必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情感性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心理与态度上产生的反映。对于小学生来说,课堂情绪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必须以饱含情感的语言,去感染学生,陶冶学生,以情激情,以  相似文献   

10.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语文教学是一项情感传递的接力赛:画出跑道,准备好接力棒,作者跑第一棒,传给教师,然后再传递给学生……直到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比赛,让情感流淌在整个课堂间。课堂里有感情的浪花,师生就会精神振奋,独特的感悟、别有情味的语言就会如泉水叮咚,汩汩流淌。  相似文献   

11.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词语训练不仅要指导学生懂得词语的意思,还要启发学生认真读书,引导他们联系上下文领会词语的感情和韵味,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根据以上认识,我在实践中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词语训练。一、吟诵品味,领悟用词的形象性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课文文质兼美,形象鲜明,词语丰富而优美。其中有一些词语具有文学味,能让人读了感悟到作者在“表达上”有一种“不可言语,只能意会”的情味。对这些词语,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以…  相似文献   

12.
每当听过一堂好课 ,人们往往会说 :“这堂课真有味道 ,听起来真过隐 !”看来 ,课上得是否有味道这个问题 ,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笔者认为 ,政治课要上得有“味道” ,就得灵活运用幽默语言 ,使教学充满趣味 ;就得巧妙地运用情感熏陶 ,使教学饱含情味 ;就得切忌全盘授予 ,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使教学具有韵味。一、课要上得充满趣味生活中没有幽默是乏味的 ,课堂上没有幽默则是枯燥的。美国保罗韦地博士曾对 9万名学生进行过调查 ,从中得出结论 :学生最喜欢有幽默感的老师。如果政治老师在课堂教学中 ,也能巧妙地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 ,就能使教…  相似文献   

13.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目的,不只是使学生更富有成效地学习知识,而且应使他们更聪明、更高尚。心理学也认为:“教育是人和人心理上的最微妙的接触。”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教学工作更是一项开掘人的精神情感的生命工程。所以,我认为,只有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才能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以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情感呢?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个体对客体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和预期所产生的一种体验,是情绪、情感、情操的综合反映。当客观事物符合主体的需要时,就产生满意、愉快、欢乐等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反之,就会产生厌恶、忧伤、丧气、恐惧等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学生不是容器、口袋,他们无法忍受机械被动的灌输,他们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需要情感的滋润。对于情感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列宁曾深刻地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而语文教学本身就伴随着一定的情感活动,教学内容的情境、教学对象的情绪、教育者的情感,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枝枝叶叶总关情”的。所以,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语文教学的学科优势。用情感影响学生的行为,使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那么,如何才能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使学生通过情感积淀很自然地进入课文氛围,从而产生共鸣呢?笔者就这个问题作了如下探索。  相似文献   

15.
2011年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应“通过有效的体育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丰富学生的运动情感和体验”;强调“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过程与方法等多种价值的整合和体现,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然而,众多分析和调查显示,“体育课堂情感缺失”“学生爱体育运动,却不喜欢上体育课”等现象已经成为足以引起大家深思的突出问题。如果学生们不喜欢上体育课,就很难实现体育课的教育价值。可见,如何让体育课堂实现“技能学习”与“情趣盎然”的互促共赢,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体育教学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载体,是交流情感的方式和育人的手段,更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体育教师的“语言艺术”往往是自身专业成长的关键点。体育教师在课堂上注重“语言修炼”的过程能恰到好处地成为实现体育课堂“技趣共赢”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6.
现在语文教学界有个时髦的词“培养语感”。所谓“语感”就是人对语文的直觉感知和直觉判断能力。“培养语感”就是培养学生一听就明,一说就顺,一写就能,一读就懂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正需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和实现。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散文是情文并茂的选文,其语言、形式情感和内容都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审美,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也必须是一定的语感基础之上的。因此我认为散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中情感是灵魂,教师要钻研教材,把握好课堂,教之以情,激发共鸣。就语文教学中抓语言的情味,实施情感教学,培养学生审美情感,铸造学生美好心灵,陶冶学生高尚情感方面的方法进行总结探讨。  相似文献   

18.
时下的语文课堂普遍存在浅读、虚读、窄读文本的现象.教师采用“追问法”引导学生品析语言的情味,可以挖出语言文字背后的丰富内涵和情感,增强语文课堂的魅力.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运用“追问法”教学:一是追问朗读,轻重舒缓传达语言的情感倾向;二是追问浅答,由浅入深破解语言的语义密码;三是追问虚答,披沙拣金挖出语言的真情实意;四是追问窄答,放宽视野挖掘语言的情感富矿.  相似文献   

19.
程广平 《新疆教育》2012,(22):68-68
语文课堂情感沟通是教学的重要前提,师生情感一致时,双方易形成默契,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情感有隔阂,学生就会产生抵触心理,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情感是教学语言极为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影响学生情感的变化,影响学生对教学信息的认知和理解。积极的情感性言语能使学生在一种情绪的感染中全神贯注地接受教学信息,它像纽带一样把教师、教学内容和学生有机地沟通起来。心理学认为,  相似文献   

20.
课堂提问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基本手段。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有效提问,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增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语言、思想、情感等对话与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要有语文味,即要调动学生的情感,激活他们的思维,直奔他们的情感世界,使学生真正走入文本,感悟语言的意义和情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