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7 毫秒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第三学段(7至9年级)的“数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往那种“重知识、轻过程”的教学理念及其方法已逐步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阐述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划数学活动水平过程性目标的动词。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将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重塑知识的形成过程.课程设计将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导活动”,数学新教材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单一过程,而是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并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个性品质的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的活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仍采用的传统教学法的一种特点就是直接把教学结论“说给学生听、写给学生记、做给学生看”。这种模式忽视了学生自主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谈化了数学情境知识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5.
重视过程教学是现代数学教学的一大特征。因为教学活动过程是学生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联系,体会探索知识之间前后联系、相互衔接的内在规律的过程。在传统教学中,人们往往只重视结论,而忽视了结论的形成过程,学生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致使在教学中出现了学生注重概念、法则的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的现象。很显然,这样的教学不符合现代教学的要求。《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现代数学教育理论认为…  相似文献   

6.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长知识、长智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探索过程,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发展。一、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从已知走向未知”、“从旧知生发新知”是学习数学的基本规律。所以,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就能为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提供一个良好的认知起点。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可从复习整数应用题中的平均分引入: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4÷2=2(个)把2个苹果平均分…  相似文献   

7.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大纲)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在教学时,应当注意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他们的能力”。也就是说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还要让学生“会学”。即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思想和基本联系,达到发展思维、形成能力、提高素质的目…  相似文献   

8.
在数学教学中,要实现知识、技能、能力、态度的和谐发展,就需要让学生多体验、多参与一些探究的过程,进而在体验和参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尤其是概念、公式、定理等基础知识,更需要学生去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有效拓展思维“宽度”,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9.
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生成、发展的过程。在《数学课程标准》的阐述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词语来刻画数学活动水平过程性目标的动词。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只有这样做,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阐述中,将“经历过程”摆在了新课程教学相当重要的位置。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通过经历知识和技能的形成、经历思维发展和数学应用等的学习过程,带给他们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相似文献   

11.
反思过去的数学教学,我们太多地强调让学生接受建立在记忆层次上的数学事实,学生掌握的只是“是什么”。虽然大部分教师也重视了让学生懂得“为什么是这样”,但其目的仅停留在让学生确信这一数学事实(知所以然)的层面上。应该指出的是:获取知识过程的科学方法和手段,是比结论更重要的一种知识。新课程理念强调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对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一、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在“创”字上下工夫。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点,教师应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广阔背景中建构数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  相似文献   

12.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修订版)把“双基+能力+思品+创新”规定为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完成这一目标的关键。那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运用“探索发现”教学法进行教学就是一个较好的途径。所谓“探索发现”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依据教师或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通过观察、讨论、自学、探索等活动,自己发现、学习和掌握所要学习的概念、定理、公式、法则以及解题方法等知识,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教学目的。运用这一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不…  相似文献   

13.
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荷兰数学教育家Hrendental说:“让学生自己发明数学就会学得更好!”“让它经历教学化的过程,这是数学的一大原则,”因此,课堂教学中,我们努力去给学生营造这种“数学化”的课堂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自己创造数学的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自己做数学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注意从问题出发,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猜想、归纳,在发现、创造中掌握知识,如我们在提出如何对27-8x3进行因式分解问题之后,让学生计算(3-2x)(9+6x+…  相似文献   

14.
“探索”就是寻求问题的答案。“探索”具有诱惑性和鼓动性,将探索精神恰当地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就会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主动起来。而数学知识的探索又必须在有效的数学活动中进行,就如荷兰数学家弗莱登塔尔所认为的,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学生也必须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因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活动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地被掌握和灵活运用。我认为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在探索的过程中才能得以培养,所以重视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比简单地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  重视…  相似文献   

15.
数学,是数学活动的产物,它和其它知识一样都是人类创造活动的产物。因而,数学学习应是数学活动的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现(再创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把课堂教学回归为探索新知识的原型,把学生带入探索性情景之中,让学生亲自探求新知识,成为一个“发现者”的角色。这样做,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具备在充满疑问、有时连问题和答案都不明确的世界里生存和发展的本领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我们学校数学教研组经过几年的教学实验探索,总结出了一种数学素质教育的教学模…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是教师认真地讲,学生专注地听,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淡薄,对教师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不少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产生了畏难情绪,这就直接影响了他们在其他学科的发展.《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的职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在“活”字上下工夫,引导学生在“活”的空间中,探索科学真谛,获得知识,具备能力,形成价值观,从“学会”到“会学”,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修订后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非常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在教学目的要求中,明确提出了“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进一步强调了“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提出了“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等要求;在教学评价中,指出既要关心对结果的评价,更要关心对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过程性目标动词,来刻画学生的数学活动水平.因此,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和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帮助学生养成行之有效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19.
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心灵的塑造者。教师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德国教育学家第斯事惠指出:“一个坏教师奉献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声、发现真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在获取和运用知识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后者对发展能力更为重要。”也就是说,数学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教学,更重要的是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在数学教学中,那种不讲背景和条件,不讲过程和巴路,偏重解题…  相似文献   

20.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亿,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教育家曹才翰老先生说得好:“数学学习与其说是学习数学知识,到不如说是学习数学的思维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只有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重视解题思路的分析和探索过程,重视解题方法及其规律的概括和总结过程,才能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展开思维,掌握“双基”,提高能力。这就明确告诉我们数学教学应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