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古代汉语里,古音通假的现象相当普遍,而且愈古的作品,通假字愈多。因此,了解古音通假的原则和用法,对阅读古文是很有帮助的。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通论(十六)“双声迭韵和古音通假”一节指出:“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错。语言里的‘词’是音义的结合物,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个‘词’的时候,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有时写成这个样子,有时写成那个样子。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由于声音相同或  相似文献   

2.
一、什么是古音通假: 什么是古音通假呢?王力先生说:“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还说:语言里的“词”是音和义的结合物,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个“词”的时候,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有时写成这个样  相似文献   

3.
汉字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汉语史中存在着语言和文字交互影响的现象。语言中的词写成文字之后,在文字的演变过程中,随着书写形式的变化,词音有可能受字形影响而相应发生变化。张永言先生据《水经注》举有读随字改或者说音从字变的例子。汉字俗写变化可以对汉语的词音、词义产生影响。如某字既记录A词,又因俗写变化与B词的字形相同或相近,结果B词因文字的原因读成A词的读音。下面就以盼望和疆场二词为例,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4.
王力先生在他主编的高校通用教材《古代汉语》“古音通假”(通论)中说:“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语言里的‘词’是音义的结合物,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个‘词’的时候,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有  相似文献   

5.
沈义父主张作词要协音、字雅、字隐、意柔。协音,立足于诗词分疆,强调不可把词写成诗。字雅,是对雅俗的美学取向,是倡雅弃俗在用字上的体现。字隐,是对隐显的价值取向,主张词在用字上应该隐而不露。意柔,是讲词在运意时要柔婉而不豪放。协音、字雅、字隐是讲词的用字,意柔是进运意。总之,沈义父的作词标准是讲下字运意的法则,即作词应以“乐府雅词”为标准。周邦彦的词最符合这一标准。  相似文献   

6.
沈义父主张作词要协音、字雅、字隐、意柔。协音,立足于诗词分疆,强调不可把词写成诗。字雅,是对雅俗的美学取向,是倡雅弃俗在用字上的体现。字隐,是对隐显的价值取向,主张词在用字上应该隐而不露。意柔,是讲词在运意时要柔婉而不豪放。协音、字雅、字隐是讲词的用字,意柔是讲运意,总之,沈义父在作词标准是讲下字用意的法则,即作词应以“乐府雅词”为标准。用邦彦的词最符合这一标准。  相似文献   

7.
“隹”和“佳”形近,由于不了解“隹”字的意义,有人把“佳节”写成“隹节”;也有人把字典里的“隹部”念成“jiā部”。“隹”音zhuī,象形字,是个短尾巴鸟的形象(图一)。它作为偏旁出现在合体字里,有时表音,有时表意。“隹”作声符的字,如  相似文献   

8.
古人写作时,不用原字或“仓猝无其字”而写成了另外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这种借用的字就是通假字。例如:  相似文献   

9.
通假字是指古汉语书面语里音同或音近字的通用和假借。它实质上是一种用字假借,即弃某些常用的正字不用,而借用音同或音近字来表示。这就出现了古籍中经常由两个意义不同、在声音上有联系的字共同记录语言中某一个词的现象。 训诂上的假借通常指的就是这种情况。我们在阅读古书时感到困难和费解,造成错释误注的也多属此类。  相似文献   

10.
每一个字,都有形、音、义。在读书时,认清字形,读准字音,了解字义,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因为字或词,是语言的最小单位,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句、段、篇以至整本书,全是由单个的字或词构成的。如果在读的过程中,不认清字形,读准字音,了解字义,那么,即使全书读完了,也不会有多大收获,有时还难免要出问题。从字形方面来说,中国的字,形近的很多,不仔细  相似文献   

11.
《辞海》2416页给通假字下了个定义:“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也就是说,古人在行文的时候,有时随手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甲字来代替应写的乙字。如《孟子·离娄下》:“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早晨的“早”却写成了“蚤”。之所以写成“蚤”,只是因为二者声音相同。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古人写了别字。何谓“同源字”?王力先生下的定义是:“凡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字,叫做同源字。”它的特点是:“常常是以某一概念为中心,而以语音的细微差别(或同音),表示相近或相关的几个概念。”  相似文献   

12.
周飞 《小学生导读》2008,(Z2):36-37
谐音,是字、词音同或音近的一种语言现象,可以用一个词、一句话同时表达表面与暗含的两种意思。往往表面意思是次要的,而暗含意思才是主要的,即所谓"言在  相似文献   

13.
沈义父主张作词要协音、字雅、字隐、意柔。协音,立足于诗词分疆,强调不可把词写成诗。字雅,是对雅俗的美学取向,是倡雅弃俗在用字上的体现。字隐,是对隐显的价值取向,主张词在用字上应该隐而不露。意柔,是讲词在运意时要柔婉而不豪放。协音、字雅、字隐是讲词的用字,意柔是讲运意。总之,沈义父的作词标准是讲下字运意的法则,即作词应以“乐府雅词”为标准。周邦彦的词最符合这一标准。  相似文献   

14.
沈义父主张作词要协音、字雅、字隐、意柔。协音,立足于诗词分疆,强调不可把词写成诗。字雅,是对雅俗的美学取向,是倡雅弃俗在用字上的体现。字隐,是对隐显的价值取向,主张词在用字上应该隐而不露。意柔,是讲词在运意时要柔婉而不豪放。协音、字雅、字隐是讲词的用字,意柔是讲运意。总之,沈义父的作词标准是讲下字用意的法则,即作词应以“乐府雅词”为标准。周邦彦的词最符合这一标准。  相似文献   

15.
假借的转折与回归萧甫春假借是六书之一。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其实就是“同音代替”,语言中有这个词,但没有书写这个词的字,不是依词造字,而是借用一个已有的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这种方法叫假借.孙诒让说:“天下之事无穷,造字之初...  相似文献   

16.
一、什么是语汇?现代汉语语汇是怎样构成的?一种语言里所使用的全部词的总汇,称作语汇(过去的语法书上称作词汇)。语汇包括语言里所有的词和相当于词的各种熟语(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等)。语汇是一个集体的名称,不是单个的词。一个词或几个词,不能叫“语汇”;只有一种语言里的全部词,有时也指一个人、一本书或一篇文章里的全部词,才能称作这种语言或这个人、这本书、这篇文章的语汇。一句一句的话,必须用一个一个的词来组成。词是语言  相似文献   

17.
侯候侯,古文字作①或②,像前射向是空的靶子,表示箭射得准,有“美”的意思,引申为指代擅射的人,把他们尊称为“侯”。篆作③。已经有④了,但隶书又在篆文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⑤,并且把④写成了⑥,把⑦写成“矢”,于是便成了⑧,楷书把它写成现在的样子。例如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侯”即第二等爵。又如《陈涉起义》中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至于借其音加形符的字,如《孔雀东南飞》“十五弹箜篌”里的篌,以及猴、喉等,都是。候,是从③演变而增加的新字。篆作④,由于隶书的直线破坏了篆体的圆润,将④中的③割…  相似文献   

18.
通假本是古代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通假就是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个词的时候,往往用一个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比较典型的如《孟子·离娄下》中的“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诗经·豳风·七月》中的“四之日其蚤”等,都把“早晨”的“早”写成了“跳蚤”的“蚤”。“蚤”是“早”的借字,“早”是“蚤”的本字。  相似文献   

19.
怎样才能避免出现错别字错别字是错字和别字的统称。错字是指写错了笔画的字,它严格说来不能称为字了。如:把“低”写成“”,把“染”写成“”等。写别字是指因形近或音近(同)而把甲字写成了乙字。如:把“迁徙”写成“迁徒”,把“刻苦”写成“克苦”等。出现错别字...  相似文献   

20.
1.突破“字——词——句”的序。传统识字教学,是按“字——词——句”的顺序教学,这种教学顺序有时不宜发挥教材图文并茂的作用,难以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在语言活动中巩固”。故有时会使识字教学显得单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