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类消费平台逐渐涌现大量文化“周边”诱发观众对精神文化的向往,人们开始在精神文化领域加大消费力度,文化消费主义作为消费主义文化向作为消费主义转向文化领域生成的一种社会思潮,文化消费主义便应运而生。受文化消费主义误导,部分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陷入困境,表现为价值追求逐渐扭曲、自我认知产生偏差等现象。为保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文化消费观,应通过引导和满足青年精神文化需要、培植青年科学的文化消费念和行为、重塑青年的精神家园,推动青年精神文化生活有序、高质、向好发展。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是消费社会,消费主义以其自身的逻辑型塑着现代人的生活。许多成人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出现了消费的异化,进而诱发了人类社会和个体生存困境。为此,成人教育应引导成人合理定位消费、强调适度消费、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和积极开展休闲教育。  相似文献   

3.
为了克服消费主义的消极影响,需要对人们的消费观念进行引导。传统意义上的消费主要是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而消费社会消费的目的更多地是与符号价值和象征意义联系在一起,其结果是人异化于无止境的消费欲望中。这种消费,颠覆了传统  相似文献   

4.
消费主义刺激人的虚假需求,它使人们的消费背离了消费的原本意义,异化为一种对商品象征意义的符号消费。消费主义影响下人们对物质产品贪婪、无休止的占有和人类欲望的空前膨胀,使人类面临生存家园和精神家园毁灭的危机,人类发展陷入困境。休闲主义简单而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能把人们从消费主义带来的困境中拯救出来,让人回归人的本真。而休闲主义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形成需要对全民实行休闲教育。  相似文献   

5.
《蛾烟》是著名巴基斯坦裔英籍作家莫欣·哈米德的出世作,该作品以主人公达鲁的个人悲剧为主线,向读者呈现了20世纪60年代拉合尔人民颓废混乱的生活状态。本文基于消费主义视角,对消费社会中物化现象下人物的精神荒原进行解读,旨在呼吁现代人注重精神世界,避免在现代消费社会成为麻木不仁的"物化人"。  相似文献   

6.
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带来了异化的消费观,盲目追求奢侈性消费、攀比性消费、愚昧性消费、陋俗性消费等带来了一定的社会问题,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现实生活,对社会造成了不当的消费引导和价值认同。大学生作为重要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观也在日益变化,对其消费观的引导和教育也成为凸显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7.
在消费主义影响下,"90后"大学生在消费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消费自由轻社会责任、重身份认同轻独立意识、重感性消费轻理性消费、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重超前消费轻消费能力等问题。这些不仅会妨碍他们自身的身心健康,还会恶化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需要给予他们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消费观,同时充分发挥制度建设的作用来规范他们的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8.
浅析当代大学生消费主义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化的推进,消费主义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消费主义思潮在该群体内得到迅速蔓延,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为了摆脱这些不利影响,需要我们深入反思、批判消费主义文化,建立可持续的消费文化,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绿色消费观。  相似文献   

9.
都市报作为中国报业市场极有价值和影响力的一员,已成为控制和引导都市消费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它直接作用于都市人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从而影响都市消费文化。但是,都市报在日益浓厚的市场化影响下,也加速了对消费主义文化的传播。虽然这种消费主义倾向从积极意义上看促进了我国消费市场的国际化走向,但过分地传播和引导消费主义文化却与我国的实际国情不符,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都市报应朝着“整合型媒体”的方向发展,引导和传播符合我国国情的、成熟的、健康的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10.
消费主义作为现代性消费伦理的核心,它追求和崇尚过度的物质占有或将消费作为人生的最高意义。这种消费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已逐渐渗透到当代社会制度、政策和生活时尚之中,对我国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消费主义是对马克思"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人类劳动"的错位理解。在当下中国要克制消费主义,就要为实现劳动的解放创造条件,要坚定地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不能仅把注意力集中于消费领域;破除多多益善的旧观念,树立适可而止、知足常乐的消费新观念;要坚持以人为本,在进行结构性产业调整、传统劳动岗位日益减少的情况下,确保人们都有自己的劳动岗位。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是物质生活的升华,是大学生精神生活状态和精神生活方式的体现。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既具有精神生活的普遍性,又具有大学生的独特性,主要聚焦于理想信仰、文化娱乐、人际交往等层次。消费主义是消费手段与消费目的不一致的反映,是消费异化的一种现象,潜移默化中消解了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人际交往,要扬弃虚假消费、符号消费和攀比消费等不理智的消费行为,引导大学生增强理想信念的精神力量、树立科学理性的价值追求和形成健康合理的精神交往,推动大学生精神生活向有序、高质量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社会大生产促使消费社会的来临,给人们的生活乃至价值观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作为现代社会的产物,消费主义(consumerism)在带来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引起现代人的异化。莫里森着眼于都市现代黑人女性生存的困惑,用其作品中女主人公们在物质发达的美国社会生活现状,表明如何在商品社会中摆脱异化、重获新生。  相似文献   

13.
消费主义及其伦理困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消费主义是在工业文明时代所形成的一种消费观念和消费文化。炫耀性、时尚性和挥霍性是消费主义的基本特征。消费主义所带来的伦理后果是人类的生存危机、社会的消费不公和物的主人成为物的奴隶。因此,必须摒弃消费主义文化而提倡适度性的消费伦理,但要使适度消费伦理真正成为人们的消费实践,仍需人们长期艰苦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在文化消费主义的不良影响下,当代青年的精神生活出现了精神品格和道德素养渐趋失范、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渐趋消解、审美品味和文娱生活渐趋庸俗等问题。鉴于此,应当在了解当代青年特质的基础上,通过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培育理性文化消费观念以及引导和规制资本逻辑等方式,引领当代青年进行科学合理的文化消费,从而提升其精神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入手,论述了我国新闻传媒消费主义的若干表现,继而探究了我国传媒产生消费主义的原因、传媒和消费主义的关系,最后指出应该理性的看待传媒的消费主义,认识到消费主义是一种必然,肯定其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应看到传媒消费主义的消极影响,传媒要正确引导消费,营造健康、合理的消费氛围,提高公众的消费品味,避免享乐主义。  相似文献   

16.
和谐消费是面对消费主义所带来的环境灾难和心灵困境而提出的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这种消费方式追求人一自然一社会的相互协调,和谐共生,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陈功 《文教资料》2013,(33):75-78
早期资本主义禁欲主义伦理观下的人的本质首先是一种宗教本质,但它又与生产和劳动相联系。消费主义将关注的核心从生产转向消费之时,也改变了它对人本质的生成逻辑,这就是通过消费来塑造人的本质。消费主义对人的本质的重构表现为:将物化的“我”转变为符号化的“我”;将人的欲望无限放大,从而使人的自我被物欲所征服;将人的劳动本质转变为人的消费本质;通过群体象征形式使个人的“自我”缺失;以消费为中轴,通过各种技术合理化方式而形成的流动性的、强制性的生活秩序与统治秩序。对消费主义自我观的批判与引导在于科学的社会信仰体系的建构,在于认清自我,形成科学的自我观。  相似文献   

18.
<嘉莉妹妹>创作于美国向消费主导型社会转型的时期,人们的行为和心理越来越受到消费主义的影响.德莱塞通过嘉莉,这一在消费浪潮中沉浮的女性形象,揭示出消费主义笼罩下的社会特征及展现于其中的人际关系.本文以文本分析和文化批评相结合,分析体现在主人公身上及其所处环境中的消费主义的特征,探讨消费主义对人们人际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以“物质欲求”为核心的西方消费主义思潮蔓延开来,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部分大学生在经济未完全独立的条件下产生扭曲消费心理,片面追求享乐,极易受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要通过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培育其正确、合理的消费观。同时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管理,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消费心理。  相似文献   

20.
随着"消费社会"的兴起,消费主义取代新教伦理成为支配资本运作的价值观基础。消费主义的支配作用使自然、社会、人及人的思想走向了"单向度化",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一系列伦理困境与危机,思想与现实之间的批判性张力消失殆尽。面对这样的历史与思想语境,需要我们发挥道德哲学的否定性批判功能,在对消费主义的伦理反思与批判中,回归消费的本质,重新确立一种"合理的"消费伦理观,超越消费主义。对西方消费主义的伦理批判与超越,将为当今中国社会消费的和谐发展和新型社会秩序的形成提供富有启迪性的学理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