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欧阳萌 《科技广场》2006,(10):84-85
计量认证是国家为了保证、控制和监督全国工农业产品质量、发展国民经济所采取的一项重要管理措施。结合高校测试中心的计量认证工作,就高校测试中心的计量认证与实验室管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王雪萍 《青海科技》2009,16(4):68-69
本文简述了计量认证的重要性、实验室首次实施计量认证的准备工作和质量认证工作的实施程序。  相似文献   

3.
根据在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中积累的实践经验,围绕计量认证工作,按照计量认证《评审准则》规定的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对"组织、管理体系、人员、设施和环境条件、仪器设备"等要素的计量认证工作进行了浅要地总结。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第22条规定:“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其计量检定,测试的能力和可靠性考核合格。”实验室资质认定的形式包括计量认证和审查认可,就计量认证中的计量管理问题浅谈拙见。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第22条规定:“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其计量检定,测试的能力和可靠性考核合格。”实验室资质认定的形式包括计量认证和审查认可,就计量认证中的计量管理问题浅谈拙见。  相似文献   

6.
地质实验室计量测试与计量认证是该行业常见的工作任务,本文对其特点以及相关标准进行了介绍,希望对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帮助,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并且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保证计量的准确性。在了解计量测试的任务以及特性后,可以更好的确定出计量认证的标准,从而保证计量测试规范的进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高职院校进行环境监测计量认证工作的准备和实施中,利用计量认证工作的优势,促进环保类高职院校发展;方法:从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改革和实训基地建设三方面论证计量认证工作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结果:通过计量认证工作,师资力量得到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得到深化,实训基地建设获得发展.结论:依托环境监测计量认证工作的开展,推进我国高技能环境监洲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在地质行业中,地质实验室计量测试和认证是最常见的工作之一,本篇文章通过对其测量项目、特征及相关准则进行阐述。以期对日后的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并在工作中能够最大限度的确保计量的准确性。进而促使计量测试能够规范的进行。  相似文献   

9.
姜松  洪敏  赵永超  袁青 《科技风》2023,(17):137-139
实验室安全是高校化工专业工程教育认证过程中的重点考察指标之一。本文提出构建化工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从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文化和安全防护三个方面考虑,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以期保证高校化工实验室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于电力行业计量的设备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的计量方式,会造成设备计量效率低、数据管理不合理、设备台账维护量大等问题,建设计量智慧实验室的研究非常关键。本文立足于电网行业计量智慧实验室的研究,分析了传统计量实验室的现状,总结了计量智慧实验室所实现的功能;并且设计了计量智慧实验室的总体架构,细化其组成,分析了计量智慧实验室的安全架构,为实现计量智慧实验室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纵观战后发展观的演进轨迹,它依次经历了传统发展观、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三个主要阶段.在不同发展观的影响下,各国在发展过程中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战略.发展现与发展战略的演变,反映了人类在追求自身发展道路上的不懈努力,是人类在发展问题上认识的不断深化与拓展.考察发展观和发展战略演进历程,对于我们认识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及制定社会发展战略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刘卫华 《科教文汇》2012,(18):180-180,195
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为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为指导,审视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分析了当今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存在的三大矛盾,提出了今后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应具有人本性的发展目的、可持续性的发展方式、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目标,推动高校学生社团发展。  相似文献   

13.
肖海燕  黄新建 《科技广场》2004,(11):104-106
研究和实施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既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提高我国城市化推进质量,确保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是指小城镇建设和发展,以小城镇人口发展和素质提高为核心,谋求小城镇生态-经济-社会三者协调发展。本文阐述了我国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内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人本主义发展观确立了经济社会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与主流经济学的基本理念形成鲜明对照。发展观的历史转型需要新的经济研究视角,“人本人”①对“经济人”视阈边界的拓展为发展观的目标定位提供了理论支持,而哲学范式的变革奠定了发展观转变的哲学基础。全新的人本主义发展观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自由发展确立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企业新产品开发变得更为复杂,围绕产品开发流程构建企业竞争情报支撑体系,将有效提升产品研发效率。[方法/过程]本文基于SGS企业新产品开发管理理论,进一步研究构建企业竞争情报业务流模型,并将企业竞争情报业务流模型应用到某生物医药企业的新药筛选、立项、开发、报批、销售环节中,有效推动了企业的新药研发。[结果]围绕产品开发流程构架企业竞争情报业务流,对打破传统产品开发流程中各环节的松散耦合与壁垒,降低产品开发成本,提升产品研发效率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是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发展的统一,技术创新生态化也是当前时代科技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从科学发展观内涵中的发展的要义,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以及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等方面对技术创新生态化进行解读,并找到技术创新生态化和科学发展观的契合点。进而从思想观念上、技术层面上及制度层面上探析技术创新生态化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7.
吴丹 《资源科学》2016,38(7):1323-1335
通过综合评价不同时期流域水利发展水平的差异,分析影响流域水利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对推动流域水利建设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剖析了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与水利发展之间的互动机理,分析影响流域水利发展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从水资源利用、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以及水灾害防治四个维度,明确流域水利发展目标体系,设计流域水利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加权综合指数法、理想解模型和协调度评价法,构建流域水利发展水平动态评价模型,动态评价流域内各地区之间的水利发展水平与协同发展效度。之后,应用该模型实证分析了淮河流域及沿淮各省水利发展指数动态变化趋势,确定了各维度指标对水利发展指数的平均贡献度,并对沿淮四省水利发展水平进行对比分析,评价沿淮各省之间水利发展水平的协同发展效度。评价结果显示:①淮河流域四省水利发展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按提升速度排序依次为江苏、山东、河南和安徽。按水利发展水平优劣排序为江苏、山东、河南和安徽,评价结果与流域水利发展实践相吻合,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②淮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受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万元GDP用水量、农业灌溉亩均用水量的影响较大,水环境保护受COD排放量、氨氮排放量、万元GDP废水排放量、省界断面水质综合达标率的影响较大,水生态修复受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率的影响较大,水灾害防治受水旱灾害成灾率的影响较大,该方法从综合视角对流域水利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弥补了已有成果单一视角分析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宁静  刘燕 《科教文汇》2012,(22):202-203
工业旅游是推动河北省旅游业发展的新动力,本文从工业旅游发展规模、发展速度、资源分布、资源类型和供求市场等方面研究分析了河北省工业旅游发展的现状,并据此提出了整合发展、多元开发、丰富内涵、完善信息等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家高新区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为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国家高新区创新水平提升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国家战略意义。本文在国内外开发区创新水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家高新区发展实际,构建了国家高新区创新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就构建原则、指标选取等相关问题作了重点说明,为国家高新区创新水平的提升提供了一个发展方向上的指引和评价与管理的工具。  相似文献   

20.
董锋  龙如银 《软科学》2012,26(11):85-89
首先利用DEA方法设计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指数对江苏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显示三大经济区域苏南低碳经济发展最好,苏中其次,苏北最低。然后基于低碳经济发展指数对江苏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相关分析,聚类结果显示低碳经济发展较好地区为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宿迁;收敛分析表明江苏各区域低碳经济发展存在差异变大趋势;影响因素分析表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对低碳经济发展为正影响,而能源强度(单位GDP能耗)对低碳经济发展为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