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古代诗论在宋代之前强调的是“诗言志”或者“诗缘情”,而反对诗中说理。但在宋诗的创作实践中,却出现了大量优美的富有理趣的哲理诗,成为宋诗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宋代的理趣诗,关在情景交融,理在境中;美在“触景生理”,景理浑成;美在造境说理,而又含蓄自然;美在议论说理,而又形象生动,韵味深长;可以说宋代蔚成风气的理趣诗,进一步扩大了诗歌的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2.
文章欲从苏轼理趣诗与魏晋玄言诗的关系以及苏轼理趣诗的“理”与宋理学的区别进行探讨,来对苏轼理趣诗进行界定。对苏轼具体的理趣诗作分析,知晓苏轼理趣诗是情、景、理三者的有机融合体。苏轼理趣诗的情与理的创作方式成为宋诗理趣诗的典范,也是理趣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3.
文章欲从苏轼理趣诗与魏晋玄言诗的关系以及苏轼理趣诗的“理”与宋理学的区别进行探讨,来对苏轼理趣诗进行界定。对苏轼具体的理趣诗作分析,知晓苏轼理趣诗是情、景、理三者的有机融合体。苏轼理趣诗的情与理的创作方式成为宋诗理趣诗的典范,也是理趣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4.
宋诗以为诗,爱“言理”,与当时政治化因素及诗歌发展历史因素有关,并非全无可取。宋诗以意胜,贵深析透辟。感人易,入人深,言有辞采,理有情致。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深得宋诗之妙。小说中随处可见的议论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充满理趣。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诗歌以“言志”、“缘情”为主,但言“理”也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基本特质。诗歌言“理”的关键在于,必须寓“理”于审美形式之中,使诗富于“理趣”。即言“理”不能违背诗歌自身的审美规律。  相似文献   

6.
“理趣” ,顾名思义 ,即说理而有情趣。所谓“趣” ,是对诗歌的艺术特征而言的 ,它要求诗歌能以形象的说理感发读者的审美情趣。“理趣”的范围如何界定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说 :“若夫理趣 ,则理寓其中……赋物以明理 ,非取譬于近 ,乃举例以概也。”周振甫先生在《钱钟书 (谈艺录 )读本》“前言”中进一步解析说 :“钱先生认为理趣之旨 ,极为精微……诗贵有理趣 ,反对下理语。理语是理学家把说理的话写成韵语 ,不是诗。理趣不是借物作比喻来说理 ,而是举景物作例来概括所说的理。”周先生在解析中用“理趣是”和“理趣不是……而是……  相似文献   

7.
别眼看宋诗     
宋诗是唐诗之后的又一高峰,根植于宋代社会的特定历史土壤。宋诗呈现出了与唐诗迥然不同的诗歌面貌。“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创作原则赋予诗歌理性化、自然平淡、意在言外的形象,显得尤为冷静和透脱。可以说,唐诗、宋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诗学体系,后世诗歌的发展都没有从根本上越出这两大诗歌艺术系统的范围。  相似文献   

8.
北宋李师中寓桂四年,政绩卓著,留下了一些文学作品。其寓桂文学以诗歌为主,词与文较少。诗歌既有清新自然、颇具理趣的山水诗,也有深沉练达、含蓄蕴藉的咏怀诗。李师中的寓桂诗平淡自然又厚重成熟;词情浓而通脱;亭台楼阁之文情景理思兼具。  相似文献   

9.
宋诗的理趣特征是我国诗歌艺术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宋诗的理趣内涵包括:(一)浓郁的哲理色彩;(二)寓理于想象;(三)情理相融.  相似文献   

10.
六朝论体文,是其时理性精神的产物,但在理性中又涵泳着诗性。其"理"以审美化的方式存在,是思、情与诗的结合。理感为六朝论体文运思之起点;理趣为其审美特征,具有意趣之美,兴味之美,气势之美;理致为其审美表现。六朝论体文中的"理"是超越于理性而又融合了情韵的审美形态,是一种审美化存在。  相似文献   

11.
《全明词》及《全明词补编》出版后,学界完善一代文献的努力依旧在继续,大陆以外所藏汉籍成为辑补重点。又从明清方志中辑出百余首,今初步刊布22位词人的42阕作品,并以《全明词》体例整理,这对于明词文献整理与研究必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宋琬,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国朝六大家之一,诗作代表了清前期诗作的繁荣与风格的转向:前期以明七子为尚,诗作质实典雅;后期因人生遭际与当时诗坛风格变化的影响,诗作凄清激宕,有宋诗风味。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明人所作九首论词词作了解读,并认为这种独特的词论形式为明人所创造,对清代的论词词具有重要的启发与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以李梦阳为首的“前七子”复古论出台之前,明诗的宗尚经历了一个三段论式的过程,并非宋元诗风统治始终,而是先沿宋元余习,再以尊唐为深长的主流,然后又重新引入宋元等诗路以勘正尊唐之陋,至七子兴起的弘治时期,并仍以尊唐为主,尊宋辅之。因此,李梦阳的“复古”运动并非仅仅复兴久已遗落的唐诗传统,而是一种相对全面的开放视野。其精神实质,在于台阁体将诗路长期局限于盛唐一脉之时,而重提“学”的命题,即向古代一切优秀的诗歌成果学习。其核心是复兴古诗的审美本性和风教传统。  相似文献   

15.
方文是明末清初桐城著名诗人,明遗民诗人的杰出代表,在诗坛享有极高的声誉。其诗自成一家,被称作"嵞山体",创作内容丰富,突出表现在抒发强烈的遗民情怀、反映现实、感时纪事等方面;在艺术上表现为语言通俗流畅、浅显如话,所抒发的情感真诚直率等特色。"嵞山体"在清初诗坛多受褒扬,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6.
该文概述明代潮籍神童苏福存世诗歌概况,解读分析苏福的诗歌创作成就,指出苏诗在内涵上表现追求功名的执着与壮阔高远之志向,有关人生无常的感叹与怀才不用的不平,还有咏月诗所表现出来的才思情致,都达到很高的水平;总体诗风豪纵、瑰奇、典丽,其表现艺术既纯熟而又不拘一格,往往独出心裁,取意新异独到,比喻切当妥帖,语言生动鲜活,神韵自然悠远。  相似文献   

17.
石珤是明正德嘉靖年间的一位重臣,也是茶陵诗派的中坚.其诗歌关注百姓忧患,正视朝政得失,吟咏性情也发自由衷,虽形式上拟古色彩较重,但学唐之时也屡有佳作.散文创作不为空言,文笔省净,颇有雅趣,以游记体最为出色.  相似文献   

18.
清初明遗民编选的当代诗选将近五十种,流传至今的尚有二十五种。这批丰厚的遗民诗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后出的《遗民诗》的光辉所掩盖,它们的价值也未为今人所知。遗民选家源自其对易代之际时代氛围的切身感受而对选本采选对象、体例、风格所作出的独特选择是《遗民诗》所缺失的。在目前存世的选本中,有大量重要且未被《遗民诗》所收录的诗人诗作,因此它们对于考量清初遗民诗史具有重要价值。现存的选本体现以下特点:1.诗史题材的大量涌现;2.多真情实感的抒发;3.偏好沉郁悲壮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9.
费密,明清之际重要的学者和诗人。他的学术思想以儒为宗,诗歌创作理论上也秉承儒家中正平和的诗教观念,在博学众家的同时,追求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费密强调诗歌创作的法度,以为诗歌应“以深厚为本,以和缓为调,以善寄托为妙”。他的诗歌创作分别从诗歌的内容、艺术形式和创作手法方面作出努力,形成独特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20.
《古诗类苑》是明代张之象编纂的一部汉魏六朝诗歌总集,成书时间在张氏所编的《唐诗类苑》之前.全书根据作品内容划分为四十四部,因而常被前人误归入类书.实际上,这种独特的编排方式是沿袭了以往一些诗文总集的编纂体例,这为后人研习某一类诗歌提供了不少的便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