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成本可以分为学生成本、企业成本和学校成本。研究人员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样本得到原始数据后,利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发现高职毕业生就业成本中各要素对就业机会的获得和就业质量的影响程度显著不一致。高职院校、毕业生和招聘单位应从各自的角度出发,采取各种措施,降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成本,提高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2.
随着高校扩招后毕业生就业高峰的到来,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种种问题和挑战。高职学生为了提高就业,学校、家庭、毕业生纷纷增加就业成本,虽然就业成本与就业率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正比例关系,但两者关系并不是绝对的,我们应转变理念,从多方面降低高职学生的就业成本,同时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进行机制创新,从而真正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3.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总量逐年上升,2006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较上年增长75万,增幅22%.高职院校更是如此,2006年全国本专科高职招生540万,增长7%.根据人事部在去年3月发布的《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接收及2006年需求情况调查分析》显示,研究生、本科生就业走势将保持平稳,而高职、高专毕业生的需求比上年吸纳数大幅度下降,降幅达30%.  相似文献   

4.
2001年11月27日,由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组织的、有英特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振华港口机械有限公司、上海航星等近百家高新技术企业联合参与的“上海电机高专2003届毕业生招聘会”在学校举行。据初步统计,至2002年12月份,上海电机高专2003届高职毕业生已签署意向性就业协  相似文献   

5.
一、2 0 0 1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2 0 0 1年辽宁省普通高校 (含研究生培养单位 )毕业生 6 2 2 82人。其中博士毕业生 6 82人 ,硕士毕业生 2 5 2 7人 ,双学位毕业生 6 9人 ,本科毕业生35 40 0人 ,高专毕业生 190 74人 ,高职毕业生 4 5 30人。同 2 0 0 0年相比 ,毕业研究生人数基本持平 ,本科毕业生增加 4 717人 ,高专、高职毕业生增加16 5 3人。此外 ,接收安置省外高校本专科毕业生36 5 0人。截止到 7月 10日省级集中派遣工作结束时 ,毕业研究生和双学位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6 .7% ;本专科毕业生总体初次就业率为 6 1.84 %(…  相似文献   

6.
当前高专学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市场被逐年挤占、失业率逐年增高的巨大压力,究其原因主要是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就业观念存在误区。高专学校应在大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同时,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分层次、分流就业,以减轻学生的就业压力,实现最大程度的就业。  相似文献   

7.
谈毕业生就业指导人员素质结构与培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就业压力持续上升。毕业生就业工作已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各高校纷纷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配备了专门的就业指导人员,旨在帮助广大毕业生顺利就业。为了掌握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人员基本情况,了解我省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我们对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专职人员进行了抽样调查。一、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专职人员的基本情况对我省81所本、专科院校中的20所本科院校、37所高职、高专院校的206名专职就业指导人员进行抽样调查。基本情况如下表: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我省…  相似文献   

8.
该文立足于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中的利益相关者理论,通过对武汉五所高职院校的700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度进行调查,针对高职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这三个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进而探索出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当前湖南省部分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娟  凌云 《职教论坛》2006,(4):56-58
了解高职毕业生当前就业形势以及他们对就业各个方面的不同认识,是高职学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依据。对湖南省十所高职学校毕业生进行了实证调查与分析,内容涉及高职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职业兴趣、知识、能力、素质,就业期望,就业去向,就业途径,就业前景等多个方面的认识,为高职学校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一定资料,作为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成本的各要素对能否获得职业机会以及职业机会的质量的影响明显不一致。学生自身的就业成本占主导地位,同时学生在服装、简历等的对外展示费用对入职也起到了很突出的作用,另外学校直接成本如培训指导费和企业的成本也对高职毕业生就业有促进作用。最后,针对模型得出的结论提出了相关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1.
根据企事业单位和高职院校对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评定相关指标的深度调查,认真分析了在校企双方不同视角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结果,并提出了有关如何加强校企双方合作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可操作性举措。本文旨在通过校企双方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评定的基础上,分析研究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评定的标尺,为改善高职院校就业情况提出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对话背景
  2013年8月,安徽省淮南市人民政府出台大学生就学就业“万人计划”的实施意见,决定今后五年内,面向全国普通高校(高职、高专),平均每年引进一万名大学生来淮就业创业。我们想知道,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工作任务繁重艰巨的背景下,淮南市为何制定这项政策?又如何落实这项政策的?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职院校规模和数量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专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缓解措施.从高职毕业生的角色领悟、角色学习和角色扮演的社会角色角度来解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可找出缓解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以往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研究多强调毕业生的人力资本影响,忽视或低估高校培养方式变化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高职教育培养模式自2006年以来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采用多层线性分析模型,分析高职学校、院系和毕业生个体三个层面的因素对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职培养方式改革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就业概率和起薪的影响有着不同途径和效果:高职培养方式变革的核心方面对就业能力有显著影响,虽对就业概率影响不显著,但对作为就业质量标志的起薪的影响是显著的。因此,本文建议高职教育把培养方式变革作为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使得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也在不断攀升,使得学生的就业率大打折扣。高专院校中对于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也将面临就业的竞争压力。本文就结合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情况,探讨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影像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化规划,研究医学高专院校学生就业的竞争压力。  相似文献   

16.
采用问卷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的状况及压力原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高于大学本科毕业生;不同性别、是否找到工作、学生在就业压力上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就业压力源数据进行分析,表明高职毕业生所体验的就业压力更多是由社会现实状况带来的,其次是个人内在压力源和社会支持压力源.  相似文献   

17.
不少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不足,是近几年高校招生不容回避的现实。目前,我国共有高职高专类在校学生780多万人,其规模约占中国高等教育的一半。在2004年全国280万大学毕业生中,高职毕业生就有150万人。据教育部最近从全国171所高职高专院校的抽样调查显示,截至2003年11月底,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为84.6%,现实状况是:一方面,我国高职生就业率偏低,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就突出表现在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上,另一方面,社会普遍反映缺乏应用技能型人才,尤其是对既有学历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的高级技师,市场喊“渴”。求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将来就业。如何增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如何让学生面向市场,进入市场,成为广受欢迎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已成为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2003年冬天,一则来自教育部的消息让我们感受到:春天就快到来,考生应登高望远。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海南某高职院校的实地调查,分析了高职旅游酒店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观念、就业储备、职业适应能力及就业满意度状况。通过研究发现,就业观念、就业储备、职业适应能力的不同方面对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影响不同,其中工作待遇因素、实践经验储备、人际技能和专业技能显著影响其就业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200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共有280万人,比2003年净增68万人,增幅达32%。其中高职、高专的毕业生约有150万人。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建立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完成学生就业心理准备和能力储备,使学生成为“基础扎实”、“特长明显”、“即插即用”的社会有用人才,促使我们要探讨和设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战术问题。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柳州师专体育毕业生(包含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体育保健)就业现状及存在问题调查分析,指出影响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对高专体育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