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明代河北书院暨元代之后处于曲折的发展时期,不仅数量增加,规模扩大,而且丰富了地区教育体制及其思想的内涵。书院的教学活动丰富,内容既有时代特点,又有区域个性,尤其是程朱学派、陆王学派在河北不同书院的传承与争鸣,体现了明代中后期学术文化在北方的新走向。  相似文献   

2.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在中国书院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一生有很深的书院情结,建复了大量书院,推动了明代书院的勃兴;他二十余年书院讲学不辍,促进了书院讲会制度化和讲学平民化,也在书院史上再现了书院学术一体繁荣的局面;在长期的书院教育实践中,王阳明还在书院教育目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师教学原则和学生学习方法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丰富和发展了书院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书院初创阶段的唐代,全国共有地方书院49所,河北拥有3所书院,其中保定地区有2所,这在全国书院分布的相对比例较高。全国大部分地区书院的发展大多在两宋时期,保定书院同期水平与全国其他地区书院发展态势相比,明显落后。但到了元代,保定书院呈现出一种上升现象,就河北省域而论处于前列。考察区域书院教育的沉浮变动,可以发现与现代教育之间的渊源关系,从而为当今教育提供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纵观王阳明一生,有趣的是其心学的传播、学派的产生、事功之学的建构、心学教育思想的形成都与书院有着直接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书院成就了王阳明。  相似文献   

5.
在古代书院初创阶段的唐代,全国共有地方书院49所,河北拥有3所书院,其中保定地区有2所,这在全国书院分布的相对比例较高.全国大部分地区书院的发展大多在两宋时期,保定书院同期水平与全国其他地区书院发展态势相比,明显落后.但到了元代,保定书院呈现出一种上升现象,就河北省域而论处于前列.考察区域书院教育的沉浮变动,可以发现与现代教育之间的渊源关系,从而为当今教育提供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教育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自宋以降的书院教育独树一帜,为我国后来教育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它不但在教育理念、培养人才标准、普及大众教育等方面与传统相悖。具有积极意义。特别是在书院教育中逐渐形成的教学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仍具有借鉴与指导意义。我们通过对不同流派的书院教学(如考亭学派、象山学派、湖湘学派、金华学派等)进行关照与比较、  相似文献   

7.
明代安徽书院的数量、分布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教育机构和学术研究场所。安徽书院经历了宋元时期的初步发展到清代的全面繁荣,明代是其发展的承上启下的重要过渡时期。本文以大量的文献资料为依据,首先详细考证了明代安徽书院的数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明代安徽书院的地域分布和时间分布特征,最后从徽商、宗族和学术流布等三个角度揭示了明代徽州书院发达的原因。对明代安徽书院的研究,将有助于安徽书院发展史和全国书院发展史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8.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独有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古代教育史中构建了一幅光辉灿烂的画卷。石家庄区域的书院,自唐代起便开始了办学旅程,历经历史的积累和沉淀,具有丰富的书院教育传统。明代石家庄区域书院明显增长,其发展轨迹呈现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在书院的官学化加深,甚至逐步沦为科举教育附庸的背景下,石家庄区域内的书院依然在不同程度上发挥了促进知识传播、学术探讨和人才培养的功能。研究明代石家庄区域内书院,不仅具有区域教育历史及文化资源开发的价值,而且有助于推动当前石家庄高等教育、社会文明和旅游产业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书院教育对扬州学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州学派中人多数接受过书院教育。书院为他们安心就学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治学环境;书院教育的师缘、学缘关系为他们日后的治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书院的学风潜移默化地陶冶了他们的治学风格,熔铸了扬州学派整体的学术特征。书院教育是扬州学派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甘肃地区出现书院开始于明代。这一地区在明代一直便是一个多事之秋的地方,卫所林立,为边陲重地。而书院则有着与之相反的气质,是教化百姓、著书立说之地。这两种不同的气质在这里杂糅在一起。明代甘肃地区书院的发展在全国书院发展总趋势中处于薄弱环节。文章试图梳理明代该地区书院的发展脉络,进一步认识甘肃书院在当时所处地位,同时探讨其自身的制度和所在地区对书院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清代初期反思明末心学空疏之弊,提倡躬行实践,推尊程朱理学为正学。而程朱理学的崇尚,主要通过学校、书院的教育加以实现。故此际书院多以理学为宗,而且承继传统讲读方式,教化的目的比较突出,应试科举反在其次。其间,理学名臣汤斌、陈宏谋、张伯行辈均热衷倡建书院,施行教化,而尤以张伯行创建福建鳌峰书院、苏州紫阳书院,成效最著。乾隆以降,理学书院日益与考课式书院合流,沦为课试时文帖括的科举附庸,逐渐淡出学术的视野。于是,提倡经古实学的书院应运而生,且蔚成风气。  相似文献   

12.
孔子弟子澹台灭明,学成后南游至江,居于楚,葬于豫章东湖之滨。历代儒家称其为:“刚方正大之士”。江西南昌儒学自其始。豫章城内向有东祠祀灭明。澹台祠亦称友教堂,明代建为友教书院,并有讲会之设,清初为江西四大书院之一,清末改为学堂。  相似文献   

13.
三明辖境在明朝有16所书院,在清朝有29所书院,较之两宋的6所书院数量上虽有很大的提高,但是书院总数已从宋代的超过全省的百分之十降至不足全省的百分之十,书院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也有所下降。这反映了三明辖境在明清两朝是福建省文化较为落后的区域,也是福建省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今天,我们仍要结合书院的传统特点挖掘书院对新时期文化建设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明代西北的教育,在元朝基础上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几乎所有的府州县以及陕西行都指挥使司属下的卫所都办起了学校。关中、陇右地区的书院也较多。明朝政府将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官吏选拔直接挂钩,极大地刺激了青年士人进学读书的积极性。其将学校当作社会宣教的重要场合,又充分利用了现有的教育资源和设施。明代西北的教育不仅培养了大批的统治人才,而且在引导社会舆论,促进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等方面也起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温州书院发展史上,明代承前启后,其地位显著,形成了以地方官府、士绅、乡村宗族为主兴建与维护的主要力量,在空间上涵盖府、县、村都的三级书院体系。三类书院在建院规模、培养理念、教学与管理上呈现出各自的特征,有效弥补了地方官学教育的不足和弊端,培养了大批经世人才,起到教化乡里的功效,推动了明代温州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16.
元代庆元路是书院教育发达的地区,有书院十二所,分布于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和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慈湖书院以外,庆元路绝大部分书院传授程朱理学,反映了元代理学逐步一统天下的情况。从书院建筑布局和书院管理来看,元代书院出现了明显的官学化倾向,反映了元朝国家对书院管理和控制的加强。  相似文献   

17.
庙学研究     
庙学即文庙与学校的结合体,自两汉肇端、唐朝定制,至宋在“重文”政策引领下获得快速发展。通过文献梳理与考证,发现宋初因庙设学,北宋中后期庙、学并立,甚至部分书院“庙学”化,使得庙与学形成一个教化命运共同体,学因庙而得以拓展教学空间,庙因学而得以教化大众,可说是集政统、治统、道统与教统于一体,对元明清庙学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南宋至明代广东书院的祭祀系统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南宋至明中叶的以祭祀岭北学者为主,转向明中叶后以祭祀陈白沙等广东本土学者为主。这一祭祀系统的改变,标志着广东书院走上自主成熟的阶段。  相似文献   

19.
自明代新安县建立后,深圳地区的书院进入较快发展的轨道。就新安县的数所书院而言,其性质已经远非宋代可以相比,已经失去了昔日自由讲学的特质,或者沦为社学,或者与地方府、州、县学别无二致。新安县书院发展的经验表明,要有稳定的学田支持,还要聘请德行道艺皆优的书院山长。  相似文献   

20.
由于清政府的提倡加上林业经济的繁荣,明清时期黎平府的书院共有27所之多,为贵州省之冠,集中创办于乾隆、嘉庆时期。黎平府书院有精干的管理机构,多渠道的经费来源,高标准的入院条件,灵活的教学方法,优厚的奖励措施和严格的学规学约,在科举考试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明清黎平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