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国民政府处理“一·二八”事变的基本出发点是首先实现中日停战,然后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为此,国民政府在军事、政治与外交方面多管齐下。显见,此时国民政府对日政策与“九·一八”事变时期相比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既折射出中日民族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也说明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开始发生了微妙调整。然而,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核心仍是基于依赖国际调停的方式来解决中日争端,国民政府对日态度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2.
国民政府处理“一·二八”事变的基本出发点是首先实现中日停战,然后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为此,国民政府在军事、政治与外交方面多管齐下。显见,此时国民政府对日政策与“九·一八”事变时期相比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既折射出中日民族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也说明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开始发生了微妙调整。然而,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核心仍是基于依赖国际调停的方式来解决中日争端,国民政府对日态度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3.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由最初“不抵抗、不交涉”逐渐演变为“抵抗”与“交涉”并行,以谋求解决中日间矛盾、挽救民族危亡之道。这些政策前后经过了三个阶段的调整,其变化是一系列主客观原因导致的。政策确定后对南京国民政府处理中日矛盾的态度和方式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4.
试论用尽当地救济与WTO争端解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尽当地救济原则是一项传统国际习惯法规则。作为争端解决的两种途径,当地救济和WTO争端解决机制在主体、适用的法律和所解决的争端等方面均存在差别。这些不同反映两者功能错位。当地救济与WTO争端解决本身的功能错位和GATT/WTO的实践都表明:用尽当地救济原则在WTO争端解决中并非国际习惯法规则。用尽当地救济原则地位的变化,与国家主权观念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日伪和沦陷区的经济政策经历了极大的变化过程。战争伊始,国民政府对日伪实行的是经济绝交的政策。这种政策在1940年后得以松动,政府制定法规允许自沦陷区输入有用的物资。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发动了大规模抢购沦陷区物资的运动。从对沦陷区经济绝交到为我所用的政策变化,缘于大后方的物资极为匮乏。  相似文献   

6.
中国加入WTO以后,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随之涉外的私人经济纠纷也将增多;同时中国要受啪的各种规则的限制与影响,作为WTO规则中“最独特贡献”的争端解决机制对中国的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由于以上两点,中国的纠纷解决机制必须对中国加入WT0后将要带来的变化做出回应,与WTO的争端解决机制相衔接是回应的主要方式。本阐述了我国纠纷解决机制与WTO争端解决机制衔接的方式及制度的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7.
论WTO争端解决机制与MEAs争端处理机制的冲突与协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TO争端解决机制具有高效、安全可靠的特点,其争端解决机构对成员国之间发生的与贸易有关的争端具有排他性的强制管辖权;多边环境协定争端处理机制的特点是争端解决方式具有选择性,其裁决结果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对缔约国产生约束力。两机制对环境贸易措施的适用所引发的争端都有合法管辖权,实践中可能会出现两机制对同一争端双重管辖、被相同的当事人同时启动,裁决结果却大相径庭的窘境。为协调好两机制之间的关系,应提高“斡旋、调解和调停”等WTO非正式争端解决方法的使用效率;加强WTO争端解决机构在有关的争端解决程序中对多边环境协定争端处理机制的尊重与支持;同时,应在WTO框架内设立环境咨询委员会。  相似文献   

8.
西安事变:不同抗战观念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道炫 《历史教学》2004,7(3):11-17
西安事变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事变前国民政府的对日立场、中共对国民政府内外政策的反应、张学良与蒋介石的关系及事变的发起与解决过程看,导致西安事变发生的关键因素不在于是否抗战,而在于如何抗战,蒋介石与张学良、中共之间最根本的分歧在于两条抗战道路,即全面抗战和片面抗战观念上的冲突.正是由于西安事变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蒋介石自我中心的内外政策,才大大促进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在中日之间诸多的历史和现实争端中,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争端最为关键。由于涉及两国的国家主权利益,中日双方决不会轻易让步。中日东海争端无论最终通过协商解决还是提交国际法院解决,中国都必须为自己的主张提供足够的法理支持。本文对钓鱼岛归属及东海海界划分提出了自己见解。  相似文献   

10.
中国从对日索赔到放弃赔款要求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日战争胜利后,当时的国民政府对日索赔的态度一度是积极的,但随着美国对日政策的变化和蒋介石的反共内战,对日索赔一事曾不了了之。1952年,台湾当局与日本政府签订非法的《日蒋条约》,蒋介石集团擅自宣布放弃对日本的赔偿要求。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过程中,对日索赔问题再度被提出,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从中日友好的大局出发,在复交谈判中宣布放弃对日本的战争赔偿要求,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不记前嫌旧怨的宽大胸怀。  相似文献   

11.
西安事变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事变前国民政府的对日立场、中共对国民政府内外政策的反应、张学良与蒋介石的关系及事变的发起与解决过程看,导致西安事迹发生的关键因素不在于是否抗战,而在于如何抗战,蒋介石与张学良、中共之间最根本的分歧在于两条抗战道路,即全面抗战和片面抗战观念上的冲突。正是由于西安事变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蒋介石自我中心的内外政策,才大大促进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尽管钓鱼岛主权争端的当事国是日本和中国,但纵观整个争端的演变过程就可以发现,美国对造成中日钓鱼岛争端的现状起了不容忽视的关键作用。冷战时期美国归还琉球给日本,是日后引起钓鱼岛主权争端的主要因素。冷战结束后美国在钓鱼岛问题的立场的变化加剧了其争端。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独立评论》阵营中的丁文江、胡适等人针对国民政府对共产党的军事"围剿"提出了政敌观。他们认为共产党势力得以壮大有着深层的原因,国民党的"剿共"政策只能使中国政局更为混乱,国共两党应通过政治途径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其政敌观虽具合理性,却无法转化为现实的政治力,但它从另一维度反映了共产党力量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取得合法政治地位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中日两国围绕钓鱼岛主权归属的新一轮冲突暂告一段落。日本的盟友美国表示钓鱼岛适用于《日美安全和合作条约》,这样使中日之间的领土争端又掺和进美国因素。通过对钓鱼岛争端中"美国因素"的缘由进行历史分析,进一步分析美国因素在中日钓鱼岛争端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它对中日解决钓鱼岛之争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WTO争端解决机制是WTO制度中最具特色的制度之一 ,是WTO安全运行的重要基石。介绍WTO争端解决机制的运行程序 ,并分析其对GATT争端解决机制的创新与发展。在此基础上 ,指出其现阶段仍存在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6.
国内法与国际法上既有诉讼性又有非诉讼性争端解决方法。WTO以外国际组织内成员国之间争端的解决 ,有其自身的特点。国际组织内部与国家内部争端的处理存在相似的理念。无论是国内法 ,还是一般意义上的国际法 ,抑或是国际组织内部争端的解决都体现了诉讼性与非诉讼性解决方法并存的特点。WTO争端解决方法 ,渊源于国内法、国际法以及国际组织内的争端解决方法 ,是对它们的借鉴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WTO争端解决机制继承了GATT有利于争端解决的制度与惯例,具有了一个坚实的起点。上诉机构作为WTO体制甚至是国际法领域的一项创新,在过去的九年中在树立成员方对争端解决机制的信心从而维护WTO多边贸易体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探讨和总结了上诉机构缺陷与完善,以期为我国参与WTO争端解决实践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1933年《塘沽协定》签署后,国民政府响应日本的“户田外交”,采取了“亲日”的外交政策。其原因在于国民政府所面临的一系列内政外交困境,更为了其“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需要,以及想借此求得一个暂时的苟安局面的目的。但事与愿违,国民政府“亲日”外交所导致的是中国华北主权的逐步丧失与中日两国关系的更趋恶化。  相似文献   

19.
WTO的争端解决机制是WTO法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体现在附件二《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谅解》中.在该程序的很多阶段,都涉及第三方的权利义务.随着中国作为贸易大国地位的逐渐上升,中国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WTO的争端解决机制中,作为第三方参与的案件数量正在不断上升.本文对争端解决程序中第三方的权利进行了介绍,并结合中国实际,对中国作为第三方参与WTO争端解决机制的重要意义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20.
澳大利亚与东帝汶两国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指导思想成功解决帝汶海争端,对我国解决海洋争端有所启发。我国目前面临的海洋争端问题形势严峻,“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战略在实施中忽略了“主权属我”的前提,维护海洋权益的相关法律在实践中难以施行。今后我国解决海洋争端应当坚持主权、公平、和平原则,以多种途径解决海洋争端,健全海洋维权的法律制度,积极倡导海洋争端解决的新规则,建立国际海事争端调解中心,争取国际话语权,促进海洋争端的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