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炼字     
考点分析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炼字就是推敲用字,使言辞准确恰当。在一首诗中,诗人反复锤炼推敲的某一字,也就是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情感,体现诗人独具匠心的字。所炼之字是为了提高通篇诗词的表达效果,因此,一首诗词往往会因一字,而意境全出。这样就必须要求炼字要切题、切情、切境。一般说来,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三类词。同时,古人还有炼句、炼意之说,炼字的目的就在于炼句、炼意。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新诗改罢自长吟”道的就是自己在写诗过程中,  相似文献   

2.
诗的问句     
“百炼为字,千炼为句.”历来创作态度严谨的作家,在炼字的同时都不放过炼句.问句,正是诗歌炼句的内容之一.比如毛泽东同志的《菩萨蛮·黄鹤楼》在《诗刊》一九五七年创刊号发表时,下半阕头两句为陈述句.后来,收入单行本时,作者将第一句的逗号改为问号:  相似文献   

3.
虎豹无文、同犬羊,诗人要追求语言的美感,也就需在“炼字”“炼句”上下工夫。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独具美学内涵的词语,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诗圣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成了不同时代的诗人都追求的一面旗帜,古典诗词更是侧重炼字。一、动态事物的具象美——炼动词诗的语言美,首先表现为诗的具象美。宋代诗人梅圣俞曾道:“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例如李白《塞下曲》描绘出征战士的形象时这样写道:“晓站随金鼓,宵眠抱玉鞍。”“随”和“抱”字炼得好,鼓是进军的信号,所以只有“随”字最…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代诗人徐志摩的名篇《再别康桥》,以其经久不衰的魅力吸引着一代代的诗歌爱好者。歌咏之余,萦绕在脑际耳畔的那种美,挥之不去,令人回味。古人云:“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再别康桥》之美就美在意境上,可谓“四美成具”。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有一篇课文题为《作家要铸炼语言》,其中有些语言,不合规范。一、标题:“作家要铸炼语言”。“铸炼”一词不当。查《辞海》,“铸”字义项云:“熔炼金属或以液态非金属材料(如塑料)浇制成器的统称。”“炼”字有两个义项:“用加热等方法使物质纯净或坚韧。如:炼钢;炼油。比喻下苦功夫以求其精。如:炼字;炼句。”  相似文献   

6.
议“推敲”     
“推敲”一词,出自一段诗坛佳话:贾岛于驴背上吟改自豪诗作,路遇韩愈车骑,“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韩愈非但不怪,反而帮助敲定诗句。后世便以“推敲”为“炼字”的诗例之代表,且几乎成为“炼字”的同义语,如刘坡公《学诗百法》谈锤炼;“或一句中炼一字,或一句中炼两字,下笔之时,须要加意推敲。”不过,“推敲”是否能够做为严格意义上“炼字”的典型诗例,却关系到能否从中引出“炼字”基本规律的问题。吴士文《修辞格论述》谈:“炼字之说,比较笼统,没  相似文献   

7.
讲授诗歌要注重赏析字句。诗歌讲究“炼字” ,古有“吟成一个字 ,捻断数茎须”之说。人们常提及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用得好 ,好在形象、生动 :把春风吹拂、草绿花开、一派生机的景象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绿”字中含蕴着诗人对春天来到的欣喜之情。如用“来”“到”“吹”等词 ,只是叙述 ,仅仅是把春天到来这一现象客观地叙述出来 ,不能收到以情动人 ,以形象感染人的效果 ,也难以勾起人们的想象与联想。作者用“绿”字是经过了反复推敲、锤炼的 ,这就是“炼字”。“炼句”即锤炼句子 ,古有“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之说 ,…  相似文献   

8.
一、找“诗眼”,抓炼字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即诗歌中揭示主旨或艺术内蕴的警策或精练之语,是诗歌中最凝练、最传神的字(词)。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的“诗眼”。如柳宗元《江雪》诗中  相似文献   

9.
一字牵神韵     
我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有的“新诗改罢自长吟”(杜甫):有的“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孟郊);有的自诩为“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杜苟鹤):有的则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方干)。我国古代的文学家十分强调炼字,他们认为炼字与炼意、炼句一样重要.都是“锤炼文章”的重要环节,是使文章具有精练美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炼字和创意呢 ?所谓炼字就是对诗歌中的字挑选、修改、锤炼 ,使这些字能够塑造鲜明独特的艺术形象 ,能够最大限度地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达到“言人之未言”的境地。“创意”就是在炼字的同时 ,作者不断地调整思想 ,使思想更加深入 ,使感情更加独特、丰富 ,使自己对生活有独到看法 ,对人生有独到的理解。创造出独特的意境。“炼字”和“创意”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达到“言一字而意无穷”的境界。那么究竟怎样“炼字”呢 ?不管炼动词、形容词、数字还是炼虚词 ,一个总原则是能够炼出一个鲜明的形象。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以“眼”论诗起源于绘画理论。《世说新语·巧艺》中记载了东晋名画家顾恺之的一段名言:“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想写照,正在阿堵中。”阿堵“指的就是眼睛。通过眼睛来表达精神,成了艺术创作的一条普遍规律。诗画本一理,后来以“眼”论诗渐多。刘勰所谓“富于万篇,贫于一字”,宋晁补之所谓:“诗以一字论工拙”,都是强调这种捕捉诗眼的工夫。杨载《诗法家数》中说:“句中要有字眼,或腰或膝或足,无一定之处。”还说:“诗要炼字,字者眼也,如老杜诗‘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檐虚’,炼中间一字。”王构《修辞鉴衡》中也说:“古人炼字在于字眼上炼。”到了清代,“诗眼”说更加具体了。施补华《岘亻庸说诗》中说:“五律须讲炼字法,荆公所谓‘诗眼’也。‘泉  相似文献   

12.
对于我国古代诗家词人在追求意境这一审美目标中注重“炼字”的问題,历来论述不少,且有很多高论。尽管如此,也还想谈一点自己的体会。古人常把“吟安一字”当作诗词“工拙”的关鍵。《苕溪渔隐丛话》说得很有趣:“诗句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这个点铁成金的灵丹,自然是指点睛之笔,也就是在意境之“眼”上炼字。《诗人玉屑》说:“古人炼字,只于眼上炼”,《诗法家数》也说:“诗要炼字,字者眼也。”正是此谓也。  相似文献   

13.
唐代的诗人杜甫有著名的两句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一千多年来的中国诗坛尽管新旧更替,但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却是不同时代的诗人都企盼达到的艺术高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主要内涵即是“炼字与炼意”。我国古代诗论中所说的“诗眼”、“句眼”、“一字眼”等等,就是对诗歌创作中炼字所作的理论概括,而“吟安一个字,燃断数茎须”(卢延让)、  相似文献   

14.
“语不惊人死不休”,中外古今凡有建树的作家无不在炼字、炼句、炼意上苦心经营,呕心沥血的。俄国大文学家果戈理在谈到创作经验时说:“每一个句子,我都是用思索,用很久的考量得到的。”语言大师老舍也说过:“有时一个字两个字都表达不少意思。你得设法调动语言。你描述一个情节的发展,若是能够选用文字,比一般的话更简练,更生动,就是本事。”他写的《宝船》被选进日本的汉语课本,出版界曾向他请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古典诗歌的创作中被奉为一字之师的佳说甚多,其中较为后人熟悉的当推唐代行吟诗人贾岛为“鸟宿池边树,僧 月下门。”诗句中用“推”、“敲”字,贾岛遂拜韩愈为一字之师,传为佳话。同时被后人崇为炼字炼意的绝好佐证而广泛传颂。其中影响较大的便是朱光潜先生的炼字炼意说,其文为《咬文嚼字》,但笔者读后沉思良久,掩卷之时,发现用“推”字还是用“敲”字,孰好孰坏应从作诗的主体韩愈与贾岛身上寻根溯源,较为恰当:一、贾岛何以对“推”、“敲”二字诿决不下呢?从表面上看好像诗人在苦吟于用“推”还是用“敲”的字的选择上,在其恰当与…  相似文献   

16.
王健 《语文天地》2012,(16):38-39
诗歌是一种重要文学样式,它的特点是概括性地反映社会生活,含有丰富的思想情感,语言精炼而形象,意境广阔而深邃,并有一定的节奏韵律。中学诗歌教学,应体现诗歌的这种体裁特点。一、注意诗歌的炼字诗歌语言凝练,主要体现在字、词、句的锤炼上,所谓"言约意丰"。在诗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领悟诗歌语言的凝练体现在炼字、炼词、炼句上。唐朝诗人齐己的《早梅》诗,初稿中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一句。郑谷将其中的  相似文献   

17.
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在一首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体现诗人匠心的字是“炼”过的字。一首诗词往往会因为一字或几字炼得好而境界全出。一般来说.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相似文献   

18.
先说炼字、所渭“炼”者也,即反复锤炼,以求诗歌最大限度的生动形象。所炼之字,一般以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居多,因为这类词,有更大的锤炼空间,贾岛的“推敲”故事中的“敲”,齐己《早梅》中“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的“一”,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等都为人津津乐道,这些都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相似文献   

19.
古人写作诗词,讲究炼字。常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词眼”。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的“闹”、“绿”便是炼字的佳话。那么,在鉴赏古诗词中的炼字时,该怎样人手作具体的分析,阐述其妙处,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清刘熙载曾说:“文学皆知炼句炼字,然而单炼字句则易,对篇章而炼字句则难,字句能与篇章映照,始为文中藏眼,不然,乃修养家所谓瞎炼也。”(《艺概·经义概》)这段话概括了一条锤炼语言的原则:遣词造句必须着眼于全文主旨,服从全篇构思,“能与篇章映照”,切不可孤立进行,这就要求我们教学文言词语时,不仅要做到“词不离句”,而且还须把有关词语放到整篇文章中去考察、分析,做到字从文意,“映照”篇章,这就是“词不离篇,据篇解词”法。这里的“篇”主要指下列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