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美国《残疾人教育法》与残疾人高等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凤鸣 《比较教育研究》2006,27(10):70-72,81
本文通过解读1990年的美国《残疾人教育法》及其1997年修正案,研究其如何有助于消除高等教育领域对残疾人的歧视、保障他们受教育的权利;进而探讨该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即残疾丝毫不能损害个人参与和贡献于社会的权利;仅仅置身于全纳的高等教育环境中不能消除残疾人受歧视和教育"边缘化"的现象;要改变人们的观念,保护和提高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需要全社会和我们的政府一道进行艰巨的改革,勇敢地面对挑战.  相似文献   

2.
《广西教育》2008,(21):10-10
亮点一:禁止歧视残疾人中国政府已签署的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规定,缔约国应当禁止一切基于残疾的歧视,其内涵不限于教育、就业等歧视,还包括拒绝为残疾人提供合理便利等情形。基于此,新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规定,禁止基于残疾的歧视。禁止侮辱、侵害残疾人。禁止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或其他方式贬低损害残疾人人格。  相似文献   

3.
在残疾人教育方面,教育工作者正经历着一场对其传统角色的重新定位,这便是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的实施和发展。虽然目前有很多关于在全纳教育实施过程中残疾学生及其家长权利的研究。但是很少人研究过在此过程中学校和教师的权益问题。美国拥有着全世界最好的残疾人教育制度,但这一制度在照顾残疾学生以及保护残疾人教育工作者的权益方面也面临挑战。美国的《残疾人教育法案》(“Individual with Disability Education Act”)主要关注的是受教育者的权利,其中也包括对于学校和教师权利的规定。文章通过介绍美国的残疾人教育立法,探讨残疾人教育工作者的若干权利问题。  相似文献   

4.
美国是一个注重法制的国家,在特殊教育领域体现得也很明显。美国联邦政府通过各项法律件,来维护和保障残障人的正当权利,促进残障人更好地融合和参与社会。目前,美国残疾人权益的保障主要是通过两部法案来得到实现的——《残疾个体教育法案修正案》和《美国残疾人法案》。《残疾个体教育法案修正案》是对残疾个体受教育权的保障,而《美国残疾人法案》则是美国在保护残疾人方面最全面的公民权利法案。  相似文献   

5.
《劳动力创新与机会法案》是21世纪初美国联邦政府对劳动力开发和职业教育体系进行综合性立法改革的主要成果,特别关注即将毕业的残疾学生的就业困难问题。法案将实现竞争性融合就业设定为残疾人职业康复的目标,通过建立教育和职业两位一体的职业转衔服务、健全包括资金支援在内的残疾青年就业保障措施、鼓励多方参与等方式,为有就业障碍的青年提供职业培训和教育服务。通过分析梳理《劳动力创新与机会法案》在残疾青年职业康复方面的改革动向,以期为我国残疾学生职业教育和就业转衔工作的推进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尝试探索残疾人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动机间的关系.首先编制了适合残疾人的《残疾人职业动机量表》以及《残疾人操作自我效能感量表》.基于相关性分析,发现残疾类别和残疾等级通过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职业动机.基于实证研究,构建了残疾等级、残疾类别、自我效能感为影响因子的职业动机预测模型.基于样本验证,证实了残疾人自我效能与职业动机之间的显著关系,此种研究对探索残疾人职业心理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社区化是中国特殊教育学校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宁波达敏学校的改革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一、社区化的起点——反歧视中国政府2007年3月在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CRPD)上签字,标志着我国残疾人事业和特殊教育由福利时代迈进权利的新时代。《残疾人权利公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反歧视。公约将歧视表述为三个层次:第一,公开的歧视;第二隐蔽的歧视;第三,拒绝提供合理便利。今天的社会,公开歧视的"市场"越来越小,歧视转为内心的、隐蔽的状态,拒绝提供合理的便利成为歧视更现实和普遍的表现。歧视是造成社会隔  相似文献   

8.
中国和印度古代在对待病人的态度上相似 ,对待残疾人却不同。中国古代保护和优待残疾人 ,任用他们从事脑力、文化工作 ,使他们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印度却歧视、排斥残疾人 ,使他们成为不祥的禁忌。发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残疾观不同 ,中国古代视残疾为生理或身体的不幸 ,而印度则以因果报应的观念来理解残疾人 ,把他们的残疾视为前世或今生所犯罪恶和过失的结果 ,故残疾成为可耻的印记。  相似文献   

9.
美国《康复法》1973年颁布之后,直到1998年,经过多次修订和完善,在不同程度上完善和加强了残疾人的康复服务。本文对1998年美国康复法进行分析,从康复法的内容、残疾人权利体现、实施保障三个方面对其要点进行述评,以期对我国特教发展有所借鉴。一、《康复法》的内容要点1.职业康复美国《康复法》更加强调职业上的融合康复,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医疗康复。《康复法》以残疾人职业康复的实现作为其权利  相似文献   

10.
关于普通高校招收残疾学生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残疾人是社会弱势群体 ,残疾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辽宁师大以新的教育理念 ,近几年悦纳部分残障学生 ,并倾注人文关怀 ,从生活、学习及心理等方面 ,使残疾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成长 ;残疾学生的奋进精神激励全校学生潜能的开发 ,产生双向激励的良好效果。国家、社会及学校应继续采取措施关爱残疾学生 ,推动高教向大众化转化。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How L.A.T.E. it was, how L.A.T.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London Association for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is a subject group that was founded in 1947 to ‘provide a live forum for the exchange of ideas, and to undertake the practical study of problems connected with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The early history of this Association, its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pedagogy and practice is the subject of my current PhD research. Within this work are key questions about the nature of subject English, the curriculum, and the ways in which members of a subject community work together to effect change. This article gives some background to the research project, and begins to point towards some potentially important questions about the subject and ways of working together. After two decades of top down, centralised government initiatives around English pedagogy,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se questions are worth addressing.  相似文献   

16.
17.
18.
Project R.A.C.E.     
Abstract

Learning by doing may not be the most effective strategy for teaching environmental problem-solving skills. A survey of Michigan educators indicates that of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listed, case studies and talking about what others do to solv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The implications of building familiarity with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solutions from a variety of examples are discussed, and an explanation for the reported low success of classroom action projects i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9.
20.
This design experiment in prayer education for Jewish students was motivated by a current educational concern: educating for spirituality and religious practice. Educators are tasked with formally nurturing spirituality (Wright 2001). It is known that attitude to religious observance may change during adolescence (Hyde 1963), thus attitude to prayer needs attention. The effects/consequences of prayer understanding reach beyond religious practice itself, to encompass issues of faith, identity, spiritu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Sigel 2009). Her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is used to measure the effects of a tefillah (prayer and its understanding) course on student attitudes to pray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