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当前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社会信息极大丰富的情况下,“新、快、活”是各新闻媒体所普遍追求的。广播中的现场报道就是一种具有鲜明的广播特点.能充分发挥广播优势的新闻报道形式,它是指广播记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进行采访和报道,运用现场音响和记者现场口述描述新闻事实和现场情景的报道形式.  相似文献   

2.
三、选择能再现现场情景和气氛的事实。因为新闻报道的是正在发生变动的事实,而且变动越剧烈,新闻价值越大。讲变动,就要有变动的场景和气氛。美国名记者莫林说:“一篇理想的新闻报道应该把读者带到现场,使他们看到感觉到,甚至闻到当时所发生的一切。”用再现现场情景的事实说话,不但能  相似文献   

3.
新华社老记者阎吾擅长写战地情景新闻。他在多年的采访和写作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因此,阎吾在我国新闻界有“情景记者”之称。那末,研究一下阎吾采写的战地情景新闻,对我们今天采写现场短新闻,有哪些方面值得学习和借鉴呢? 首先,要投身于火热的斗争生活里去。写好现场短新闻,固然需要熟悉群众生活,懂得党的方针政策和具备必要的新闻业务素养,但还要深刻意识到记者的光荣使命,这样才能自觉深入群众,深入第一线,写好现场  相似文献   

4.
彭培述  邱明 《声屏世界》2003,(10):33-33
“我在现场”,能够增强新闻的真实性。在现场短新闻中,记者是事件的亲身经历者,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展现出来,观众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种信赖感,同时,通过记者的现场引导,一种未知感、神秘感以及求知探秘的欲望牢牢吸引了观众的眼球,新闻的信任度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2002年抗洪抢·险中,吉安电视台发了大批现场新闻,如《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抢救第八条生命》等等,都真实的再现了解放军官兵们冒着生命危险抢救灾民的情景。观众们看到了现场发生的事实,感悟到了危难之处见真情,这几条新闻比唱多少遍“军民情深”赞歌的说服…  相似文献   

5.
有位新闻界的前辈曾经说过一句很精辟的话:“记者要当读者的眼睛。”意思是:当记者站到新闻发生的现场,或是面对新闻事实时,他要将自己的眼睛“变”成读者的眼睛,去“看”读者所欲知晓的情景、信息、细节,用读者的眼光去选择,去组织新闻事实。这样,他的报道才能成为读者所喜闻乐见的,一读为快的报道。此言诚哉!  相似文献   

6.
《今传媒》1995,(5)
编辑要当读者的“眼睛”文/韩晓晖新闻三味有位新闻界的前辈曾说过一句很精辟的话:“记者要当读者的眼睛。”意思是:当记者站到新闻发生的现场,或是面对新闻事实时,他要将自己的眼睛“变成”读者的眼睛,去“看”读者所欲知晓的情景、细节、信息,用读者的眼光去选择...  相似文献   

7.
不管记者愿不愿意,不管记者怀着一种多么复杂的感情,作为一种手段,一种观念,一种模式,一种功能,电视新闻性节目中的“记录”在现实的新闻实践中应用得越来越多,魅力四射。不可否认,存在于任伺不同的大众传媒中的新闻都是现实生活中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记录。从古代新闻的简单传播到现代新闻的大众传播,中外新闻史都证明了这一点——任何新闻都铭刻着“记录”现实的烙印。新闻记录是指电视节目中作为一种表现手法的拍摄现场的“情景记录”,以及这种记录所带来的功能效应,这  相似文献   

8.
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的重要体裁之一。电视台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直接向观众口头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样式,称为现场报道。它是由记者“采摄合一”向“采摄分离”发展,记者直接“出镜头”——在镜头前采访这是最富有电视特点的一种报道形式。在西方,现场报道意思为“在镜头前报道”,或“站着报道”。广义的现场报道包括凡是使用电子新闻采集设备,记者进入现场画面而作的报道,如现场直播、现场采访、现场口头播报等皆是;狭义的现场报道专指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进入画面,根据自己的观察,当场口述自己所见所闻,直接将新闻事实报道给观众。  相似文献   

9.
广播现场报道是指记者对新闻发生的现场进行采访和报道,运用实况音响和现场解说来描述新闻事实和现场情景的报道形式。当主持人或记者在现场把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工具播报出去时,听众立刻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时,现场音响、报道、直播室的配合就会同受众融为一体,使新闻的传播效果得到更好的发挥。所以现场感的营造对于现场报道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不久前,我在某高等学府新闻系的新闻采访课上见到了一幕很有意思的情景。这是一次模拟采访课。任课老师扮演某重大工程的领导,向“中外记者”(同学们)发布“新闻”,然后由“记者”们提问、写稿。可这位“领导”一反常态,发布的“新闻”是口头的,没有散发任何书面材料,说了一大堆不易记的数字与事实。课后,数名同学找老师诉苦,问为何不按惯例发书面材料,这样便省事多了,还可免受记录之苦。这使我想到目前我们新闻界中普遍存在的“等、靠、要”思想。现在不少记者缺乏事业心和主动性,嫌麻烦,怕吃苦,不愿意到现场去采访,不爱用自己的脚去寻找新闻,而是依赖新闻  相似文献   

11.
徐鷃 《新闻窗》2008,(6):66-67
一、新闻直播出镜记者的素养界定 1、出镜记者界定 “出镜记者”一词是个舶来品,英文资料中“出镜记者”原文是:“On—camera correspondent and reporter”,直译为:上镜的通讯员和现场记者。其基本内涵和要求是:通讯员和记者在镜头前通过连线,向演播室内的主持人或者向观众报告现场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向新闻当事人提出观众想提出的问题,并找出答案,同时,对所报道新闻事实的准确性负责,出镜时的语音语调准确恰当,评论公正客观。  相似文献   

12.
承认“记者采写的许多新闻事实,不见得都是记者通过现场观察取得的,往往是从当事人和知情人口中获取的”,但却不承认这里有想象的参与,断言“记者据人们的追忆而写,还需运用什么‘想象力’呢?”这种观点割裂了记者思维和写作的辩证统一过程,把记者的劳动理解得简单化了。既然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新闻中再造想象的规律,而记者在新闻实践中又离不开它,那么,从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出发,提醒记者在新闻写作中“不能完全听任想象力的狂热摆布”,而应当有所节制,有所限制,就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承认“记者采写的许多新闻事实,不见得都是记者通过现场观察取得的,往往是从当事人和知情人口中获取的”,但却不承歆这里有想象的参与,断言“记者据人们的追忆而写,还需运用什么‘想象力’呢?”这种观点割裂了记者思维和写作的辩证统一过程,把记者的劳动理解得简单化了。既然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新闻中再造想象的规律,而记者在新闻实践中又离不开它,那么,从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出发,提醒记者在新闻写作中“不能完全听任想象力的狂热摆布”,而应当有所节制,有所限制,就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不该仅占3%     
现场报道是广播里录音报道的一种高级形式,是记者在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一边观察,一边叙述,一边采录的一种报道方式。这种报道方式要求记者能“进”能“出”:“进”是指话筒伸进新闻事件中录制生活语言和自然音响;“出”是指记者对新闻事件的描述和  相似文献   

15.
张薇 《记者摇篮》2009,(9):25-25
新闻现场的重要性 摄影记者既要拍摄新闻,就要到新闻现场,新闻现场就是摄影记者的第一工作现场,只有现场感强的新闻图片才会有感染力。现场新闻,也称“视觉新闻”、“目击新闻”、“现场速写”等,是记者用耳闻目睹的第一手材料拍摄或写成的新闻。它以鲜活生动、真切感人的事实打动读者,  相似文献   

16.
美,具有活性——有机鲜活性或动态生发性。电视现场短新闻正是如此——那极活跃的因素,与人们的生活贴得很近而渗透在我们的一举一动中。它作为客观现实美的真实反映应具备的特性是:新闻事实的主体必须是现场发生的,新闻价值与现场事实必须是融为一体的。也就是说,现场镜头既要有现场性,又要有新闻性,现场应是“有新闻”的现场,新闻应以现场为依托。 这里所说的“现场”是指作者必须置身于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是新闻事实发生的目击者、见证人或  相似文献   

17.
“我”,是广播新闻记者在报道新闻时所使用的第一人称。在广播报道中,“我”,能够体现广播“说”的特征,遵循广播“听”的规律,显示广播“声”的魅力。“我”的风采表现出广播的精彩,广播的精彩表现为“我”的风采。真实丰富的现场我报道新闻,内容上具有真实丰富的现场感。虽然我有着浓厚的主观色彩,但是我不仅不会减弱现场的可信程度,而且能够增强现场的真实性。报道不是我道听途说的,倒买倒卖的;而且我立足于现场,是我自己说的,是我自己讲的。我是新闻事实的报道者,也是新闻事实的目击者,甚至还是新闻事实的参与者、亲历者。我还能够增强…  相似文献   

18.
目前新闻节目中的“情景重现”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综合诸多对于情景重现的描述,笔者认为:情景重现是指记者或编导在无法采集到新闻现场的资料而又有必要向受众展示新闻现场时,根据所搜集到的新闻素材,通过对事件当事人、事件发展情节以及场景环境等的模拟把事发现场情形表现  相似文献   

19.
浙江卫视全新推出的全现场新闻特色专栏———《新闻现场》在2000年的第一天鸣锣登场了。让电视记者回归现场,真正成为报道主体的“现场报道”,重又鲜活而又激昂地闪耀在电视荧屏。然而,《新闻现场》所回归的,远远不止“现场”二字,尽管“现场报道”定义的表述林林总总、莫衷一是。但我却要说,其实它并不怎么复杂,只要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面向摄像机(观众),以采访者、目击者和参与者的身份,直接向观众口头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这就算是传统意义上的现场报道了。它遥远,是因为记者的矜持。我们几乎只能在前些年海湾战争报道和这…  相似文献   

20.
新华社军事记者阎吾,以擅长“情景新闻”而饮誉新闻界。他写的《杜聿明匪部最后覆没情景》和《战后谅山》就是两篇最著名的“情景新闻”。所谓“情景新闻”,就是指那种能够再现新闻现场情景的报道,它不是一种体裁,而是对达到这种境界的新闻特写、新闻速描或曰现场报道、目击式新闻、视觉新闻等作品的赞誉。阎吾同志每逢大战,便有这样的传世作品产生,因此,又常常被人们称誉为“情景记者”。这里刊载的阎吾同志的这两篇作品,我曾阅读过多次。可以说,每次阅读都受到深刻的教益。这教益有作品本身的,也有作品之外的。作品本身,它让我理解、掌握一篇现场情景新闻的基本要素和写作技巧;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