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智能手机普及的当下,各类基于移动平台的社交媒体客户端如潮水般涌现,当今社会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是一个媒体无所不在、传播空前便捷的"微传播"时代。新媒体使用低龄化,包括青少年在内的每个人既是媒体信息的受众,又可能轻而易举地成为传播者,媒介素养自然成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在玉石与泥沙俱下的"微传播"环境中,如何提升青少年学生对媒体的认知、识读、应用能力,是学校、家庭、社会都必须重视的问题,也是在新形势下,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试图通过对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中小学生媒体使用及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探讨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路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大众文化的普及促使我国社会文化日益向一种"全新的文化共生状态"迈进,而与此同时,迅猛发展的传播技术也改变了传统受众的行为模式,继而推动我国传统社会加速向媒介化社会嬗变。在媒介化社会语境中",媒介"犹如一道通关密语,深刻影响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与发展,尤其是伴随着新媒介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青少年粉丝群体。作为坐拥"青少年"和"粉丝"两种身份的社会个体,青少年粉丝是粉丝群体的"中坚力量",他们富有主动创造的激情,却又打上了叛逆浮躁的标识;他们既是媒介化社会中积极主动的弄潮儿,却又经常在媒介技  相似文献   

3.
传媒文化借助现代化的传播载体以及娱乐化的文化内涵和商业化的营销手段,蚕食着主流文化原有的空间,道德理性、审美价值、理想深度和人文关怀等为内核的文化内涵不断弱化,在这种传媒语境下,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免疫养成教育便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免疫养成教育就是通过社会的教育和学校的教育,使青少年学会并实践认知媒介、评判媒介、调控和利用媒介,培养他们辨别媒介传播内容的能力和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中学生关于危机认知的媒介素养,本文对西安市第48中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证明:社会转型期城市青少年在危机认知方面接触、使用媒介的素养较高,符合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然而对危机信息的接受或消费特点却更倾向于人际传播模式,受感情的影响大,反映了未成年人在风险社会环境下的本能心理。加强中学生关于危机认知的媒介素养应开设危机认知或风险化解方面的媒介素养课程,提高青少年媒体近用权意识;青少年应该加强自己的移动学习能力;重视意见领袖在青少年新闻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如何正确认识自媒体时代的媒介传播特点以及正确而有效地利用新媒介构建和培养青少年的新媒介素养,是当下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我们要从探究自媒体传播的特点和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内涵入手,来研究作为受众的青少年在掌握新媒介信息时应有的素养。应加快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培养体系的建设以及加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的研究,尤其是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可适当开展媒介素养的实践性教学,以适应当前自媒体时代青少年所面临的媒介困境。  相似文献   

6.
《中小学德育》2012,(9):2-2
湖南师范大学文化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蔡骐指出,迅猛发展的传播技术改变了传统受众的行为模式,继而推动我国传统社会加速向媒介化社会嬗变。在媒介化社会语境中,“媒介”深刻影响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与发展,尤其是伴随着新媒介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青少年粉丝群体。对青少年粉丝而言,大众媒介及其偶像深刻影响着他们的社会化过程,但他们对媒介所传递...  相似文献   

7.
从"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研究媒介素养教育的困惑出发,媒介素养教育不是把媒介作为教育的辅助手段而是将其视为教育的内容,在教育过程中其本质特征不是使用了媒介传播技术,而是在应用了这种技术之后所带来教育的一系列转变.本文根据"教育技术问题说"研究时象划分,将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归为与技术密切相关的教育问题;最后勾勒出教育技术学视野下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分析框架,以教育技术知识为桥梁沟通媒介与教育并且推出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与方案,主要体现在以"信息处理"为线索分析媒介素养结构和"视觉文化"为导向探索教育实践两个方面,彰显教育技术学学科特色.  相似文献   

8.
<正>一、媒介语言素养教育实施的必然性青少年媒介语言素养教育,就是培养青少年对各种媒介资讯的解读、辨识、批判能力,以及利用媒介资讯帮助个人成长、发展的能力。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的生活与大众传媒水乳交融。青少年学生与各类媒介的接触更是频繁。大众传媒提供了一个比家庭和学校教育更为生动有趣的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平台和窗口,丰富多彩的传播形式适应了学生活泼好动、个性凸现的特点。因此,对于身心正在迅速发展、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正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学生,传播媒介对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传播技术的革命大大改变了媒介环境和传播生态,一个全新的媒介融合时代已经到来。基于此,网络新闻与传播教育适应媒体融合的"前端"变革,改革新闻与传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网络新闻与传播专业须以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专业定位为导向,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在知识、能力、实践创新与综合素质方面,构建与行业需求相符合的应用复合型的全媒体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0.
教育的"技术"发展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在媒介技术史和教育史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教育的"技术"发展史的分析框架,试图在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寻找"技术"影响教育发展的规律,解读"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本文首先提出从符号、载体、复制方式和传播特征等四个方面来界定一种"媒介技术"。其次,利用这个四维度的"媒介技术"定义,分析了人类媒介发展的五个历史阶段——口传、手工抄写、印刷、电子传播和数字传播。第三,在教育史和媒介发展史提供的大量历史证据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教育的"技术"发展史的分析框架。教育的"技术"发展史提示我们,一种"新媒介"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类记录和表达"事实"的方式,并进而引起了学术探索和教育传播的变革。  相似文献   

11.
卜卫,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媒介传播与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众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主持人。  相似文献   

12.
在传播学的发展流派中,以因尼斯和麦克卢汉等学者为代表的媒介环境学派将媒介技术本身以及其在社会历史中的重要影响作为中心议题,强调媒介技术是促成社会变革的最大动因,甚至把二者的关系视为单向的和唯一的而被冠以"技术决定论"的学说论调。文章试图梳理因尼斯、麦克卢汉、尼尔波兹曼等学者的理论观点及发展脉络,简要对比文化决定论并结合当前新形势下的传播环境,理性、辩证地审视"传播技术决定论"和学界长期以来对该理论的批判。  相似文献   

13.
提高我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水平,必须在深刻全面理解媒介素养教育目标前提下,抓住教育难点问题并予以解决。目前突出的难点问题包括:了解媒介是如何构建"真实"的,解决对媒介"真实"与客观现实的辨别问题;了解媒介的意识形态属性,解决对媒介传播中西方意识形态的抵抗力问题;认识媒介的商品化性质,解决媒介使用上的迷惑性问题;培养适当使用媒介的意识,解决限制使用与过度使用媒介问题;培养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意识,解决对负面信息的免疫力问题;提高对媒介传播多元文化的认识,解决传统文化弘扬传承问题;学会正确利用媒介的开放性,解决媒介利用中的社会责任感淡化问题。  相似文献   

14.
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三种媒介素养及其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化媒体以新的传播机制,对信息传播格局带来影响,并对现实社会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社会化媒体的传播特点,也对公众、传媒业者以及政府机构与官员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公众来说,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应该包括媒介使用素养、信息生产素养、信息消费素养、社会交往素养、社会协作素养、社会参与素养等。对于传媒业者来说,社会化媒体时代对他们的媒介素养提出的新要求包括,对社会化媒体的认识与运用能力,社会化媒体时代的数据与技术素养,在社会化媒体中"公"、"私"界限的把握能力等。对政府机构和官员来说,媒介素养不是简单的"应对媒体"的能力,而应该表现为对媒体角色、功能的认知及相应权利的保障,对社会化媒体价值的认知及对公众相应权利的保障,信息公开渠道的建设与保障,与媒体及公众的交流意识和能力。公众媒介素养、传媒业者的媒介素养以及政府机构与官员的媒介素养,这三者是同时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对于一个平衡的、积极的信息传播系统来说,三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生活在一个被媒介包围的信息世界里。影视、广告、网络、卡通漫画……这些动态和非动态的图像铺天盖地冲击着现代人的眼球。最近一项调查表明,当今人们对信息的获得,60%到70%是以图像的方式。图像做为传播信息的媒介,已成为人们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方式。但是,图像媒介也像一把"双刃剑"在给学生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效应。由于学生媒介知识、辨识水平和批判意识缺乏,所以,他们特别容易受到媒介信息的不良影响。如何提高青少年正确认识媒介的能力,减少媒介信息的负面影响,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媒介技术的发展,促使人类进入了"媒介化"社会,媒介融合成为传媒业的主流,更是一场传媒产业的重构。然而,技术带给我们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危机。文章根据国内外现有的危机传播理论模式研究,从媒介融合语境下传播环境的形势入手,探讨新环境下危机传播的特点、传播方式及传播策略,并试图建构媒介融合时代下危机传播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17.
校园媒介环境由各式各样的校内、校外媒介及其传递的信息和符号(包括内容和形式)所构成,是一个充满符号互动的意义环境,它是校园的传播环境、信息环境和文化环境。以"媒介涵化"理念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以全面、系统的观点组织大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利用媒介技术有意识地营造媒介环境,从知识、技能、思想道德、社会交往、媒介素养等方面全面进行"涵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和造就学生。  相似文献   

18.
论电视文化对青少年精神心理和行为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 ,揭示了电视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对青少年的精神心理和行为方式引起的的负面作用。旨在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电视媒介 ,呼吁传播部门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的电视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9.
手机是一种可以提供定制内容服务,进行精确传播的新兴媒体.它具有交互性、个性化、人性化、传播信息的专门性等一系列顺应"碎片化"时代的受众需求的传播特点,被称为是第五种大众传播媒介.手机媒体虽然在未来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但由于传播内容、赢利模式和媒介生态上的缺陷,它并不成熟.借鉴博弈论中的非零和博弈策略,手机要稳固其地位,需要在媒介竞争中实行嫁接策略,与其他媒体互利共存.  相似文献   

20.
大众传媒:青少年面对的“双刃剑” 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与盛行,接触媒介成为当代青少年自由时间的主要活动内容。相关调查显示,自由时间经常从事与大众传媒有关的活动的(看电视、阅读书刊杂志、玩电脑、听广播等)青少年的比例高达75.2%,青少年网民占了网民总数的82.1%,北京、广州等地中小学生上网比例高达81.3%。这些数据表明,当代青少年媒介接触行为非常频繁,传播媒介对青少年的社会学习和社会教育的影响不容忽视,有学者甚至认为,目前青少年对于社会的基本认识,对游戏规则的把握,甚至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90%以上的影响是来自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