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曹禺剧作强烈的剧场性缘于其独特的剧场意识,构建其剧场意识的两大基石是观众意识和舞台意识,它们是成就曹禺前期剧作强烈剧场性的法宝。建国后,剧作家原有的创作个性自觉服从于时代的创作共性,创作主体身份从一个写戏者转成一个宣传者,舞台的审美娱乐功能被宣传教育功能所替代。观众的定位也随之发生从"被感染"到"被教育"、从"融入剧情"到"理性观剧"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余华前期的小说创作致力于追问日常经验掩盖下的"另一种真实":即被日常经验遮蔽下的"人性之恶"。他在冷漠的人性纬度追诘中消解了"人"的神话。在其后期小说创作中,解释世界的冲动开始包含了对于世界的容忍,对于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其小说透露更多的是对"活着"这一生命存在形式的人道主义悲悯情怀。至此,余华小说中曾被抽象化、符号化的"人"也重新获得建构。  相似文献   

3.
近几十年来,中国书法发生了重大的历史性变革。在过去,书法只是作为学问修养的一种表现,如今的书法艺术已经被社会公认为一门纯艺术。从过去的书斋文化走向展厅文化,是当代书法创作的一个重要标志,书法成为一种"竞技"项目。文章围绕着"展厅书法创作"这一主题,对当今书法创作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及思考。  相似文献   

4.
"本色"是中国古典文论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在明清两代,戏曲创作兴盛之后,"本色"被引入戏曲批评领域,多指通俗俊爽的艺术风格。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中,明确提出了戏曲创作要"贵尖新"的特点,从题材、结构、语言等方面说明戏曲要有新颖奇特之处,为"本色论"的发展增添了新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5.
莎士比亚创作了四部反映罗马帝国历史的戏剧,却从未被划分为历史剧。自"第一对开本"始,莎学界便将此四部归类为悲剧。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它们既不同于历史剧,又不同于悲剧,罗马剧在莎士比亚戏剧体系中担当着独特的地位,成为历史剧与悲剧创作的转折,标志着莎士比亚创作风格的转变,将其单独分类为"历史悲剧"也许是一种合理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在"文革"时期特殊的政治背景下,甘肃的相关美术机构、组织或被解散或陷于瘫痪状态,大部分美术骨干遭批判,美术创作在"三突出"原则指导下形成高度模式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郭熙"身即山川而取之"——中国古代绘画创作理论的重要命题之一,很容易被我们简单地解读为近似于西方古典美学中的"摹仿"论,或者被认为是西方近代美学中的"移情"现象。而这都不符合此命题的内在含义。文章认为,"身即山川而取之"不能等同于西方美学中的"摹仿"论,也不是主体对客体的"移情",它是在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中孕育的绘画理论,具有深厚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8.
随着周杰伦红遍大江南北,一直在幕后默默为其创作具有"中国风"特色的词作者方文山也逐渐浮了出了水面,进入我们的视野中。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方文山和他一些中国风的作品。他创作的歌词不仅仅被当作流行歌曲传唱,更重要的是方文山把当前流行音乐中的歌词文学化、古典化,创立了一种自己独特的风格———"中国风"。在此,从方文山创作的几首流行歌曲的歌词进行分析,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方文山歌词中隐藏的文学秘密。  相似文献   

9.
在高校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一定的诗词"下水"创作,是一种新颖的、有益的教学辅助方式。结合教学与创作实践强调了高校教师"下水"创作的必要性,阐述"下水"创作的内容类型和审美追求,总结了教师"下水"创作对古典诗词教学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0.
诗是古小说和先秦两汉故事俗赋的共同远源。故事俗赋作为小说发生不可替代的近源之一,由于同时具备了叙事性、形象性和虚构性三大特征,又被冠以"类小说"或"准小说"之名;尤其是其虚构性对小说的文体解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故事俗赋又直接或间接地为小说创作提供故事构架,丰富拓展了小说创作的题材。  相似文献   

11.
在文学研究中,有一类长期被忽略的形象———动物形象。本文认为,动物形象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别:第一,"象征型"动物形象。这类型动物形象几乎只是徒具外形,不包含动物自身的本质和动物文化,创作主体用它来隐喻另一类事物。第二,"兽形人格型"的复合形象。这类作品中则多少包含对动物的基本生活习性的描写,创作主体以这种"兽形人格"统一形象,反映世情常理。第三,"本体型"形象。动物的本体意义得到了观照,但实际上它也是创作主体某些思想观念的对应物和载体。第四,"纯粹动物型"形象。它的动物性最强,但它的出现是为作家的写作目的服务的。这些动物形象验证了"文学就是人学"这句话,可以得出结论:文学世界中的动物形象或多或少都受创作主体的作用,是人为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化消费语境下,女性文学创作出现了一些新倾向,对物品的繁复描写的"物化"现象与对身体、对情欲毫无遮拦的"被物化"的创作,它们创造了一种新的审美维度,从女性创作中的"物化"现象存在的问题中我们认识到女性文学应当从对物品、身体的狭小天地中注重与精神、主体的沟通,从而才能使女性文学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3.
"绥棱农民画"创作活动已有50余年的历史了。1987年以后,所创作出的4000多幅作品,多次参加全国、东三省和黑龙江省举办的各种美术大展,并相继在其它省市展出,获奖和发表的农民画作品数百幅,全国先后有二十余家媒体或专题发表推介或宣传报道过"绥棱农民画"。1993年,绥棱因农民画艺术被评为"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08年,  相似文献   

14.
《被雨淋湿的河》是鬼子颇具特色的代表作,呈现了别具一格的叙事特征。文章以西方叙事学理论为基点,分析小说文本在"叙事话语"层上的"时序"、"视角"和"声音"的问题,探讨鬼子独特的叙事策略,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文本所产生的审美效果,以及鬼子"把故事还给读者,把叙述留给自己"的创作追求。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东欧和北欧的一些国家先后出现了一批作曲家,他们立志于发展本民族的音乐,在各自的创作中采用民族的题材和民族的形式,反映了民族的风情和民族的精神,这些作曲家被称为"民族主义作曲家或民族乐派作曲家",其音乐被称为"民族主义音乐"。在俄罗斯,由于俄罗斯音乐的先驱格林卡的创作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因此这一时期被称为俄罗斯音乐的黄金时代,为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明代初期的乐府诗创作,既受元末以杨维桢为代表的"铁崖乐府诗派"的影响,又有着其自身的特点。从乐府诗的类别而言,明初乐府诗的创作趋势,主要是集中在"古乐府"、宫词类乐府、旧题乐府三个方面,并因此而形成了三股创作潮流。明初的"古乐府",主要是指"杨维桢式"的古乐府诗,其中既包含着旧题乐府,更多的则是一些"自创新题"的新题"古乐府"。因"宫词事件"而兴盛于皇族的大型连章体《宫词》,成为了明初乐府诗创作中的一道奇观。从复古的角度进行旧题乐府的创作,并使之具有即事性、讽喻性等特点,是明初乐府诗创作的又一道风景线。  相似文献   

17.
边贡是"前七子"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弘治四杰"的中流砥柱。虽然其影响不足与李东阳、何景明相抗衡,诗学理论也不足与谢榛相左,其在有明一代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他那沉稳飘逸的诗风取向对同乡后辈王士禛的诗歌尤其是他的神韵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他对王士禛创作的影响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创作风貌如何被后代诗人继承发展的,而且可以看到明清诗歌之间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国美术界出现了纷繁复杂,多元并存的热闹现象。80年代后期对中国美术界来说并不平静,85年代新潮之后,中国现代艺术纷纷涌起,对学院和传统进行毫不留情的批判,传统的创作题材,创作思想甚至是创作技法都被贬低得一文不值,而刘晓东仍然初衷不改,沿着写实的道路继续前进,选择这条路子是刘晓东慎重的决定。随着1990年"新生代"画展的举办,一种既非传统又非激进的情绪开始在画坛弥漫,它更多呈现出的是一种对现实的嘲讽与无奈的自嘲,这种倾向后来被冠之以"新生代",刘晓东正是这一时流的领军人物。因此,现实主义与新生代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9.
刘隽一 《天中学刊》2011,26(4):51-53
历来学者探讨《文心雕龙·养气》篇主旨多从"气"的渊源与流变诸问题入手,围绕"气"的本体展开论述。其实刘勰对"气"的本体的相关论述已经从不同角度在《神思》、《体性》、《风骨》等篇中基本完成。《养气》篇主旨实则是将"养气"视为作家创作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阶段展开论述,强调的是作家创作之际要保养充沛的创作体能以达到并保持流畅的创作状态,重点在谈如何"养"气。  相似文献   

20.
"英雄无父"母题是古代民间叙事史诗中的一个共享性的母题。它在中国叙事文学中被大量运用。从远古时期的历史记载到当代的电视剧创作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而且它不只是叙述着故事,同时也对塑造中国文化经验起着重要作用。文章试图从"英雄无父"母题在中国叙事文学的发生与演变中,找出中国民间文本被规约的过程与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