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一类题目,可通过“设而不求”的方式巧妙解答。所谓“设而不求”,就是根据题意巧妙设立未知数,来沟通“未知”和“已知”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我们解题,而未知数本身并不需要求出它的值。这种“设而不求”的解题思路,能给人一种全新的赏心悦目的感觉。下面介绍几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初中数学内容比较多,如果想要很好的掌握,需要学会熟练运用各类方法.设而不求方法也是其中的一种,在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时,先设一些未知数,然后把设的未知数当成已知数代入已知问题中,去寻找本身每个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列出方程,最后解出未知数.根据题目本身的特点,将未知数代换或者消去,使得问题变得清晰明了,设而不求的方法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相似文献   

3.
一、用"设而不求"法 所谓"设而不求"就是在解题时,根据需要设出一个或几个未知数,其目的不是求出所有未知数的值(有时根本求解不出),而是以此为桥梁,沟通数量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对于解决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或者已知条件较少的综合题十分有效,是数学解题中最常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初中数学中,有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初看似乎缺少条件,无从下手,对这类问题常可采用"设而不求"的方法. 即把某些与题意密切相关的量增设为辅助未知数,用这些未知数沟通"已知"与"未知"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而增设的辅助未知数本身并不需要求出,它们只是为顺利解题起铺路搭桥的过渡作用.现分类举例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5.
初中数学内容比较多,如果想要很好的掌握,需要学会熟练运用各类方法.设而不求方法也是其中的一种,在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时,先设一些未知数,然后把设的未知数当成已知数代入已知问题中,去寻找本身每个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列出方程,最后解出未知数.根据题目本身的特点,将未知数代换或者消去,使得问题变得清晰明了,设而不求的方法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比较广泛.一、设而不求定义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周长是2+槡6,斜边中线长是1,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解设这个三角形的斜边长度为c,因为斜边上的中线长是1,所以斜边长c=2.再设两条直角边的长度是a,b,面积是  相似文献   

6.
所谓"设而不求",就是只设出未知数,而不求出其值.当问题的已知条件较少时,可用"设而不求"的方法,设一些不必求出值的未知数作为辅助未知数,帮助我们建立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再用巧妙的方法求出结果.  相似文献   

7.
在我们习惯的解题思路中,总是设而必求。其实,在许多数学问题中,不一定将所设的未知数求出,有时对过渡的未知数,我们也可以“设而不求”。  相似文献   

8.
<正>对于高中数学中的圆锥曲线问题,如果解题的方法选择不当,会让解题过程变得非常复杂,导致解题的准确性低下.而通过"设而不求"思想的巧妙运用,寻找解决问题的"媒介",可以化复杂的问题为简单问题,解决问题事半功倍."设而不求"是通过题设条件设未知数,通过整体代换消元,使得解题过程化繁为简的一种解题策略."设而不求"的思想方法常常应用于解析几何问题中,通过设出未知点的坐标或者直线的夹角,再应用整体代换或  相似文献   

9.
李远文 《学周刊C版》2013,(4):136-137
数学问题的解答中,思维方法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若思维得法,解题就会一气呵成。"设而不求法"指利用题设条件,巧妙设元,通过整体替换再消元或减元,达到运算中以简驭繁的目的的一种解题方法。"设而不求"解题思想是高考解析几何题常利用的方法之一,它通过设而不求的策略,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解题准确、快捷。解析几何问题"设而不求"的解题思想的常见方法有:设而不求整体化归、利用韦达定理、代点相减法、利用曲线系方程整体消元法等。  相似文献   

10.
在通常情况下,列方程(组)解应用题列出的方程的个数与所设未知数的个数相等,但有时需要设一些未知数在解题中只起媒介作用,不需求出它们的值,就可解决问题.这种“设而不求”、“借鸡生蛋”的方法在数学竞赛中是屡见不鲜的.  相似文献   

11.
<正>有些应用题,它所涉及到的量比较多,量与量之间的关系也不明显,需增设一些未知数辅助建立方程.这些辅助未知数的引入,在已知条件与所求结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对这种辅助未知量,往往不易也不需求出,可以在解题中相消或相约,即"设而不求".  相似文献   

12.
列方程解应用题应用了方程的基本特征,"未知数"、"等式"比起算术解法有较大的优越性.算术解法中,已知就是已知,未知就是未知,未知不能参加运算,因而解题时不利于思考,而列方程解应用题,则是把未知数当作已知数来参加运算,采用设未知数.设未知数的目的,就是要弄假成真,解题时就显得方便而又灵活,也容易思考.  相似文献   

13.
桂佳 《高中数理化》2014,(24):11-11
设而不求的解题方法是通过设定未知数,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找到各量之间的制约关系,从而通过方程解出未知数,或是通过有关未知数的列式计算出答案。设而不求的思想通过搭建桥梁关系,直达问题中心,从而得出答案,既节省时间,又减少了解题步骤,提高了做题正确率。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20,(97):63-64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先设后求"是较常使用的解题思路。但有时候按照先设后求的解题思路会使得题目解题过程变得复杂起来。因此,初中数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另辟蹊径,运用"设而不求"的解题思路与方法简化解题的步骤,准确求解题目。所以,文章将从"分数比大小""几何问题代数化""方程代数求解"三个角度谈一谈"设而不求"解题技巧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在我们习惯的解题思路中,未知元总是没而必求,其实,在许多数学问题中,不一定要将所设的未知元求出,有时对过渡的未知数,我们也可以“设而不求”。  相似文献   

16.
解题时应时刻明确解题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能否运用各种手段直接达到目的?要尽量避免盲目推演而造成无益的循环运算。"设而不求"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好方法。所谓设而不求,就是指在解题过程中根据需要设出变量,但是并不具体的去直接解出变量的值。它给解这一类题提供了较好的切入点和较少的运算量,不失为一好法。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设了未知数之后却不必要求出来呢?分析一下计算的过程,笔者发现所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解某些问题时,为便于列式或列方程(组),采取适当多设一个(或多个)未知数,而实际解答过程中,多设的未知数只起“搭桥”作用,并不求出,问题就能解决.这就是“设而不求”.下面举例说明“设而不求”在解题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正>"设而不求法"亦称"增设辅助未知量法"或"设参法".解题时通常先设辅助元,再利用其与未知量之间的制约关系,建立方程或代数式,然后将未知数消去或代换以解决问题.此法不仅广泛运用于代数问题中,而且在几何问题中也有应用.下面举例说明设而不求法在解有关三角形的几何问题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正>在初中阶段解一些代数应用题时,由于题意中的等量关系较为隐晦,若直接设置一个未知数,等量关系不是十分明晰,解题就会陷入困境,这时如果再设一些未知数,那么根据题意较易列出方程(组),再通过消元转化,使问题顺利获解,而增设的未知量可以不求,就可达到以简驭繁的解题效果.这种方法俗称"设而不求".将"设而不求"解题思想迁移到求解(求证)几何问题,当某些几何题碰到无从下手时,类比地增设图中的某些角度或线段,用它们作为桥梁,建立方程(或函数)模型,把几何推理演变成  相似文献   

20.
在解答小学数学竞赛题时,往往因缺乏某个条件、或计算繁杂、或数量关系不明,而致使思路受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巧妙地设个字母代替一下,让这个字母参与题中的已知条件的推理和计算,往往可以使问题的解决柳暗花明,这种方法,我们通常称为设而不求法。这种解题方法,按字母参数所起的作用来分,有如下四种情况:一、设而不求,直接获得答案这类题,在解题过程中,让所设的未知数参与加减或乘除运算而自然抵消,因而能直接获得结果,使问题化难为易。例1计算(1+12+13+……+11999)×(12+13+……+120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